APP下载

民族声乐作品中花腔演唱技巧的运用

2015-04-29吕冬梅

北方音乐 2015年15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美声唱法

吕冬梅

【摘要】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西方声乐艺术理念进入我国,使得中国声乐艺术概念越来越多与西方接轨。同时在这个推崇创新的时代,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乐坛新生代作曲艺术家如:邓垚、胡廷江、栾凯等。《玛依拉变奏曲》由胡廷江改编自新疆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这首歌曲旋律高亢嘹亮、轻盈明快,塑造了一位美丽哈萨克族姑娘活泼、开朗的性格。胡廷江巧妙的将西方的花腔技巧完美融入中国民族声乐,使得两者相互碰撞,开出了一朵不一样的“民族之花”。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声乐;花腔技巧

引言

民族音乐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音乐创作者将各种元素融入到民族音乐中,并且这样的尝试也得到很好的反应。这是音乐上的一种“混搭手法”使得中国音乐不再单调,让其色彩更加丰富。既有浓郁的民族风味、鲜明的时代气息,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所在,同时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将民族音乐更好地推向世界舞台,为传承中国民族音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创作背景

《玛依拉变奏曲》这首歌曲前身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由中国作曲家和民族音乐学家王洛宾改编。他被誉为“西部歌王”, 自1937年就开始搜集、整理、编写、出版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歌。他创作的《康定情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汗》《萨拉姆毛主席》等均是脍炙人口的歌曲。

《玛依拉》主要描写的是我国哈萨克民族的风土人情。哈萨克族人民公元前就活跃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及伊犁河谷、伊赛克湖一带,是“丝绸之路”古老的开发者和经营者之一。这是一个热情的民族,他们对音乐非常的热爱,素有“音乐和歌是哈萨克民族的翅膀”之说。这个民族人人都能歌善舞,这里的民歌风味独特,具有高亢,嘹亮的风格。《玛依拉》这首作品的主要意思是“玛依拉”是一位美丽的哈萨克族姑娘,牧民们只要听到她的歌声就会忍不住停下来去倾听,年轻的哈萨克都慕名而至。美丽的玛依拉伴着青年的冬不拉纵情歌唱,展现出了她热情开朗,能歌善舞的一面。

哈萨克民歌《玛依拉》全曲为3/4拍,是一首加副歌的单二部曲式 ,是七声清乐E宫调式。而胡廷江所创作改编的《玛依拉变奏曲》内容更为丰富,在《玛依拉》原始基础上作出改编。将其结构进行扩充,由原来的三段体分节歌发展为带有再现的三段式大型变奏曲,是E自然大调。第一部分为主体部分,延续原曲风格,变化不大;第二部分为变奏,转为A大调,情绪转为抒情柔美;第三部分回到主调,与第一部分呼应,情感热情而活泼。

《玛依拉变奏曲》在《玛依拉》原有旋律的基础上加入西方美声唱法中的花腔技巧,使得整首歌曲调更加华丽,织体更加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歌曲的难度。这首歌曲最早是出现在2008年的十三届青歌赛上,由民族组选手常思思演唱,让观众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首特别的民族声乐作品受到全国观众的欣赏和喜爱,在各个声乐比赛中成为歌手们所青睐的作品。该歌曲迅速在各个文艺层面上传播,有的声乐教材也已选用,无论是专业歌手还是业余爱好者都竞相学习,胡廷江创作的《玛依拉变奏曲》是“中西结合”式创作手法的成功典范。

二、 民族声乐与花腔的结合 花腔技巧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体现

花腔技巧是西方美声唱法中较为特别的一种炫技手法,多用于演唱快速的音阶、顿音和装饰性的华丽曲调,花腔技巧在歌剧中运用广泛。在莫扎特时期胡廷江在民族审美性与西洋艺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美声唱法中“花腔”这种创作技法灵活运用于民族歌曲的创作中。他所写的歌曲在音域和唱法上做出了很大的突破,花腔技巧的加入使歌曲音域范围得到扩张,同时作品唱法也不在局限是民族唱腔,结合美声唱法的圆润音色使得歌曲表现力更加丰富而且增加了歌曲演唱难度。例如胡廷江的另一首创作歌曲《春天的芭蕾》就是要求演唱者具有良好的气息,树立通畅的歌唱管道,还要有训练有素的非凡华彩演唱能力。无词歌形式的《炫境》,全曲通过一个“啊”字加上旋律需表现出时而婉转优美,时而大气磅礴的意境,是相当考验演唱者技巧与功底的。同类型的声乐作品还有刘聪的《在青翠的山谷里》用花腔来表现山谷中空灵的鸟叫声,非常的生动形象。尚德义的花腔作品《春风圆舞曲》也是成功代表。

花腔唱法一般由女高音担任,花腔女高音,英文名:coloratura soprano,是指美声唱法中具有花腔技巧的女高音,换言之,就是主要在高音区的炫技演唱。花腔女高音分为喜剧花腔女高音和抒情花腔女高音 ,声音轻巧灵活、色彩丰富,性质与长笛相似,用以表现欢乐的、热烈的情绪或抒发胸中的理想。“如夜莺般婉转”是花腔女高音的评价之一。我国著名的花腔女高音主要有 :吴碧霞、迪里拜尔、常思思等,她们用纯熟的技巧为我们诠释一首首动人的作品,一个个美丽的场景。常思思因演唱《玛依拉变奏曲》而一举成名,本文将对演唱这首作品进一步分析。

三、《玛依拉变奏曲》演唱分析

(一)总体演唱风格

应该运用民族唱法并结合花腔的演唱方法。作品欢快,所以呼吸上做到快吸,富有弹性。整个作品连音流畅,跳音灵活。在高音的运用上,高音做弱声处理,长音部分需要很好的气息控制,混声的应用,良好的共鸣也是至关重要。要做到这些,需要进行严格的技术训练。

(二)歌曲表现

《玛依拉变奏曲》在作品表现方面可将全曲分为四个部分,从不同角度来描写这个人物角色。第一部分是主题描写活泼可爱的哈萨克姑娘,歌曲采用《玛依拉》的原曲情绪表现,一开始以饱满热情的基调引出玛依拉的开朗的性格,在唱到“我的屋檐底下”做了放慢的处理,使得主题部分情绪得到扩充。

第二部分为变奏部分,描写玛依拉的热情奔放。作者将该部分在原旋律的基础上将长音做了变化,加入富有跳跃性的花腔演唱技巧。这一种演唱技巧的加入,使得该旋律更加丰富。“我是瓦利姑娘名叫玛依拉,哈哈哈……”花腔部分可视为玛依拉开心的笑声,演唱时要求建立良好的头腔共鸣,快速音阶跑动时每一个跳音做到轻盈且富有弹性,后面的连音要保持好声音的位置,再加以气息的推动。最后还有大篇幅的连跳结合,更是要做好气息的分配。同时通过这种手法将玛依拉热情的性格变现得更加生动。

第三部分描写了玛依拉的心灵手巧,该部分将速度放慢一倍,转掉进入到抒情的乐段,在调性和情绪上与前面产生对比。“白手巾四边上绣满了玫瑰花,等待我的情人弹响冬不拉,年轻的哈萨克来到我的家……”表明玛依拉不仅是一个活泼的少数民族女孩,同时也有渴望爱情的少女情怀,绣上美丽的手巾送给心爱的人,用歌声传达对哈萨克小伙的爱意。此段为抒情乐段,因此从演唱时因注意气息平稳声音位置的统一,每一句后面的长音都要做渐强渐弱的处理,以表现姑娘温婉柔情的一面。

第四部分为再现部分,描写了一位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姑娘的形象。该部分完全再现主题,最后加入舒展的连跳音结合唱段,更加强调旋律的舞蹈性。演唱时想象自己就是置身在这欢乐的环境中,载歌载舞,最后以一个结实有力的高音自信的结束全曲。 这首歌曲要求做到动态和静态的对比来展现人物心理活动,不仅是表现了玛依拉的美丽与开朗,同时反映出人民生活幸福,各族人民和谐相处的一片祥和景象。

《玛依拉》是哈萨克族比较经典的歌曲,有很多歌唱家都有演唱过,由朱逢博演唱的版本是属于中国早期的民族唱法,其声线细腻,音色比较自然,表现的是玛依拉淳朴的性格。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版本用的是美声唱法,其声线圆润饱满,从音色方面更多表现了玛依拉成熟大方的魅力。在当今声乐界里,常思思是中国声乐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她演唱《玛依拉变奏曲》嗓音既有民族唱法的优美,也有美声唱法的圆润,集中西审美于一身,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唱法。塑造的是一个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少数民族姑娘形象。

结语

世界音乐百花齐放,中国民族声乐与西方花腔演唱技巧相互交融,这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体现了我国民族声乐文化的精髓与世界文化艺术的渗透。中国音乐艺术因此而绽放出朵朵美丽的“民族之花”,由胡廷江创作改编的《玛依拉变奏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曲。民族声乐与花腔技巧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让民族声乐绽放异彩,它传承了民族声乐,让民族声乐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方露娜.高屋建瓴的声乐艺术——浅谈花腔技巧的艺术特色及训练[J].艺术教育,2006(12).

[2]刘爱珍.胡廷江花腔歌曲浅析[J].大众文艺,2012(3).

[3]黄小宾.美声唱法中花腔演唱的审美分析[D].厦门大学,2007.

[4]邓蕴.谈花腔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D].沈阳音乐学院,1997.

[5]王莹.花腔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与表现[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

[6]车红娟.近十年来我国民族声乐中“花腔”研究综述[J].民族音乐,2011(5).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美声唱法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民族声乐教学受美声唱法的影响分析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探讨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