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这样依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
2015-04-29胡辉学
胡辉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新课改重要内容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也如同百花吐艳般呈现在大家面前。下面就以《漫话永昌》为例,谈谈我们是如何依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
一、健全机构,保障校本课程开发
为了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主任,主管副校长为副主任,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为成员的“永昌四中课程管理委员会”“永昌四中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以此推动并指导全校新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
二、因地制宜,实施校本课程开发
1.盤点资源,确定方向
经过盘点,我们认为,永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名胜古迹众多,山水风光旖旎,人民敦厚勤劳,民俗风情浓郁,地方特色鲜明。这些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丰富而广阔的环境条件和内容元素,我们以此开发的课程,绝不是讲述永昌历史的书,而应是一套以永昌地方文化为主题的校本教材,它的责任应该是自然和人文同在,传承和弘扬并重。
2.科学规划,落实主题
通过调查研究、座谈了解,征集学生意愿等形式,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围绕“悠悠古县史,浓浓乡土情”这个教育主题,以“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永昌人”为口号,将校本课程定名为《漫话永昌》,内容有文明永昌、魅力永昌、人文永昌、和谐永昌、辉煌永昌等五个主题板块组成,以此来拓展文化内涵,深化课程主题研究。
3.以生为本,实践提高
在具体开发过程中,我们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进行了各种实践教育活动。其中,“永昌导游小分队”,利用永昌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了“我讲家乡山水美,争当文明永昌人”的活动,拟写了才情飞扬的“绿色·人文·永昌”导游解说词、对联和广告词等。“永昌通讯小分队”利用手中的照相机捕捉了家乡的春夏秋冬之美和山水草木之魂,形成了“绿色·人文·永昌”摄影作品集 。共青团“护绿小分队”开展市容调查工作,书写调查报告,认真向上级反映问题,为北海子湿地的整改、环境的维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分队”将课堂内外形成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建议书》献给县文化部门作参考,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尽了绵薄之力。
4.发挥合力,形成教材
三年来,我们通过调查问卷、查阅史志、报刊阅览、网络链接、课堂听课、专访地方文化名人和仁人志士等多种途径,建构了丰富厚重、为我所用的永昌乡土资料资源包,编著、出版了校本教材《漫话永昌》。该课程分上下两册,共计18章,83小节,28万余字,主要内容有永昌概况、建制沿革、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永昌名人、民俗风情、地方经济、诗文选粹等,并配有图片150余幅。该课程撷取了一个个足以代表永昌昨天、今天和明天的闪闪发亮的鲜明印记、形象符号和精美名片,并将其浓缩在短小精悍、简约优美的文字中,定格于清新秀美、如诗如画的镜头里。力图体现新课改“重实践,重探索,重创新”的理念,语言通俗优美,每一节内容中出现的疑难字音随文注出,典故、地名等文化常识则在文后注释,便于学生全面了解美丽的永昌。
该教材用于教学后,得到了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好评,认为“《漫话永昌》是永昌四中在丰富教育教学内涵,拓宽教育教学渠道,彰显办学特色方面做出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同时,《漫话永昌》也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
2013年1月,《漫话永昌》在第一届“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中荣获优秀奖。甘肃省有4件作品获奖。《漫话永昌》是我金昌市唯一获奖作品。我市著名作家王萌鲜说:“当我捧起这本书读下去时,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读这本书,会不由得产生一种生于此地的光荣感;读这本书,它的内容也会赋予我们一种使命感。”
三、注重实践,用好校本教材
1.编制纲要,用好教材
《漫话永昌》现已被学校正式列入课程计划,成为永昌四中的一门选修课程,在本校高一年级各班开设,同时,学校还相继编制了《<漫话永昌>课程纲要》和课程实施计划,每周安排一课时,由相应班级的语文老师讲授。
在具体的学习中,我们总结了五种有效的活动模式,即课内结合式、专题讲座式、知识竞赛式、社会实践式、制作课程网页式。有声有色的实践活动,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2.成绩评定,关注人文
学生成绩的评定,则采用学分制,由科任老师负责,按相关规定执行和落实。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出勤率未达到规定课时的90%者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分为“A、B、C”三个等次,在每一个主题板块内容结束后进行一次,并将其记录在案;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分为“A、B、C” 三个等次,也将其一一记录在案。每一学期末,任课教师依据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汇总所有分类等次,综合评定,形成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修完该课程后,综合考虑两学期的评价结果,最终评定等次,并赋予学生相应学分。
四、注重整合,形成开发模式
回顾校本课程《漫话永昌》的出版,我们注重了三个整合,形成了一套开发模式。“三个注重”是指注重了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注重了校本课程开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注重了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合;“形成了一套开发模式”是指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乡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即“盘点资源——确定主题——明确目标——开发课程——编制纲要——设计教案——组织实施——总结评价”。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学校开辟的生命园地,尽管困难很多,但我们会继续努力,争取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本文为甘肃省2014年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依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4]GHB1266)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