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作品细读 锤炼思维飞翔的翅膀

2015-04-29邢元芳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5年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字文本

邢元芳

语文学科是一门诗意的学科,本应是学子陶冶性情,磨练思想,炼化灵感的一方天空,然而,在应试教育的逼仄空间,语文学科成为一块敲门砖,成为一门纯功利性质的学科,语文教学走上了一条技术性的道路。语文应如一片蓝天,如一泓清泉,充满诗意,为学子敞开审美的境界,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奠定幸福的根基。那么,在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发挥文学作品的价值,唤醒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让诗意与技术在语文课堂得到和谐统一?我以为,强化文学作品的细读教学,给学生挂上一串文本细读的钥匙,创设课堂的诗意情境,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高中语文课堂要强化文学的审美功能,把语言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透过语言的审美,提升学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才能使语文学科的价值在新课程教学中得以彰显。重视作品细读,品味语言、學习语言,由此开启课堂教学,才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审美观照,提升阅读素养和精神境界。当然,文本细读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我们只有深入理解细读的内涵和方式才能更充分地运用这一手段,完善语文阅读教学。

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中指出:“微观分析的幼稚和粗暴,策源地在大学课堂,长期流毒中小学,遂成顽症”, “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那么,在我们浮躁于课程众多形式化的改革,特别是阅读教学改革的时候,能不能静下心来,教给学生研读作品的方法,让他们在“细读”中去品味作品的精髓,培养能读善思的能力,确实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精思静想。那么什么是语文课堂的细读,我以为就是走进文本,精读细品,深挖细掘,既激活文字,又体悟情感、思想;既还原作者,也发现、提升自己。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要认真研读文本,吃透文本内涵并消化吸收他人对文本细读得出的见解和观点,珍视并归纳自己对文本细读的独特感悟和发现,更重要的是把这种体悟和认识传授给学生,把这种态度和方法通过教学实践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主动地读,专注地读。

文本细读的起点是作品的语言文字,只有深情触摸文本,学会咬文嚼字,才能悉心体味作品魅力,发掘其思想和情感的内蕴。作品中一些看似平淡的或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恰恰能反映文本的内在韵味。由于文学类文本内涵的丰富性往往赋予了作品词语意义的丰富性,正是这种丰富性,文学作品才有了无穷的张力,才有了审美的价值与可能性。正如孙绍振所说:“自然科学或者外语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已知。而语文教师却没有这样的便宜,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所以,教师要善于在无声处听惊雷,在奇崛出见精神,精心雕琢文字,品味文字之美,语句之妙,悉心引领学生品读细节,捕捉言语尽处的风景,去细读文本,去发现问题。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教师首先要在深刻理解作者思想人格、创作情境、写作风格的基础上,捕捉作品文字的精髓,引导学生从“泻”“浮”“笼”等动词的描景抒情角度品读朱自清先生的特定情怀和感受,一方面提升对语言文字的精细把握能力,一方面提升自我的审美关照能力。看似平淡的文字最是不寻常,因为文章好似一座森林,文字是树树枝叶,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对细节的情感的准确把握,才能融汇整体,使之豁然贯通。教师要引领学生于细微处寻觅真知而不能深陷于对文字的考据窠臼,于文字细微处倾听文本的声响,引发感悟并启迪智慧。

加达默尔所说:“对一个文本或一部艺术作品里的真正意义的汲舀是永无止境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无限的过程。这不仅是指新的错误源泉不断被消除,而且也指新的理解源泉不断产生,使得意想不到的关系展现出来”。这句话道出了文学作品的无限空间,文字的间隙乃是思想的策源地、情感的生发点,所以作品细读要在这些空白处探寻意境,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空白和间隙,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和认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过程中,要善于多视角,多途径,不拘泥已有的定论,学会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细致深入地进行个性化品读,获取个性化的阅读感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不妨大胆假设,但必须依据文本,在整体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小心求证,于细读中获取更独特的、丰富的阅读体验。

文本细读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引导学生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作品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解剖文章内在的组织结构,力图最充分地把握作者思想、作品内涵,从而达到对文本的审美感悟。如果把这种方法作为“常数”,那么我们不妨树立一种更明确的态度,也就是作品务在“细读”,在细读中尽可能地去捕捉文章内涵中的“变数”,也就是激励学生思维生发,树立自我心目中的形象。当然我们必须避免细读之中的错误解读或者另类解读,“常数”是基础,“变数”是个性,孙绍振先生说,“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不可能变成李尔王。”就是这个道理。

语文课堂是精彩的课堂,是个性飞扬的课堂,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给与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文本细读,师生共同品味语文的芬芳。高中语文课堂不是在磨砺迎战高考的工具,而是在锤炼学生的人文境界和精神素养,培养他们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能力,阅读给他们提供了空间,那么我们就有必要交给他们翱翔这一空间的翅膀,无疑,作品细读就是锤炼翅膀的最佳方式。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文字文本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