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如何融德育于幼儿生活
2015-04-29常艳云
常艳云
一、培养幼儿的常规行为习惯
幼儿教师如何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园日常生活和常规行为教育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无疑是幼儿教师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将幼儿的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把幼儿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教育环节中,通过对幼儿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进行引导,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养成孩子活泼、开朗、快乐的性格,为幼儿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当我发现有孩子主动帮助别人穿衣服、系扣子,或者孩子偶尔说出一两句有礼貌的话语等,我都会对这种行为进行表扬,在幼儿中树立好的行为典范,并通过示范引导,逐渐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同时,通过批评或否定,让幼儿改正的不良行为,从而提高了幼儿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养成了向善向美的好习惯,净化了孩子的心灵。
二、帮助幼儿养成文明行为
幼儿教师应多运用表扬手段,养成幼儿的文明行为习惯,在细节上下工夫,通过对幼儿日常行为的培养来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比如,早上幼儿入园时,应引导幼儿与老师和同伴相互问一声好,与家人道别说一声“再见”;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中,应教育幼儿学习并熟练使用文明语言,这些是孩子生活世界中必不可少的德育内容。老师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要求,时间长了,孩子们才可能会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逐渐形成优良的文明行为。
三、积极引导幼儿正确调整日常行为
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日常生活中蕴藏的德育因素,及时地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日常生活中,幼儿与同伴都可能会遇到一些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也可能会发生一些矛盾与纠纷,老师应该有效利用这些看似麻烦的德育机会,及时有效地开展教育,通过耐心地开导和教育,让幼儿从中受到启发,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当幼儿遇到困难时,就鼓励其他幼儿主动去帮助;当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时,老师应该耐心引导,让幼儿学会原谅,学会宽容……如果幼儿从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习惯养成中,能够上升到个人品质的养成,那么就会为幼儿今后的良好品质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四、引导幼儿从事自我服务劳动
教师还要密切配合家长,通过及时沟通,引导幼儿学会尊重父母,关爱长辈,学会为长辈排忧解难,同时还要鼓励幼儿多参加一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幼儿从小养成勤劳、俭朴的优良品质。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我注重与家长沟通的情况下,引导幼儿开展自我服务的劳动,在园内倡导幼儿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指导学会穿衣、洗手、洗脸、洗脚、吃饭、洗碗、整齐地摆放自己的生活用品等等,虽然都是很容易做到的,但也是幼儿可以做到的自我服务劳动。通过引导幼儿开展自我服务劳动,让幼儿懂得自立,学会自理,培养了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为幼儿终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可以让幼儿在劳动中和教师的肯定中感受到由于勤劳带来的进步和发展,享受到成长带来的快乐。
五、鼓励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现在的幼儿,一般情况下都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尤其是家居城镇的幼儿,更是家长心目中的小太阳、小月亮,在家里倍受关爱。但是,这种生活环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并非完全有利,有不少幼儿的任性、性格古怪、不合群、依赖性过强等,事实上正是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中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引导家长认识到这一点,并及时地进行适当调整,帮助家长创建一个适宜幼儿健康的发展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我经常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积极为幼儿构建这样的环境,引导家长鼓励幼儿在家中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通过在家中参与简单的家务劳动,让学生感受父母劳动的辛苦,珍惜生活的不易,体谅家长、感恩家长。这样的家务劳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而且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成长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拉近幼儿园与家长的关系,更有利于学校、家庭相互协调,根据孩子的个人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