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有效导入应具有的“三性”

2015-04-29王萍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年2期
关键词:活化石余杭三性

王萍

所谓课堂导入,就是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借助相关教学媒体,并采取不同方式与手段而精心设计的一小段(3~5分钟不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引,是课堂的初始环节。课堂导入的质量如何,将明显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方向和效果。有效的课堂导入能避免学生盲目地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自觉性,提升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自觉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课堂导入的时间虽短,却关乎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其有效性的提高,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一、有效的课堂导入应具有针对性

通过教学实践的验证,本文笔者充分地认识到,一个导入策略的成功与否,其针对性的有无非常关键。首先要保证其有一定的针对性,要能够为后续的教学提供良好的服务。

案例1:《麦哨》的课堂导入。

课伊始,教师揭示课题,学生齐读,然后开门见山,检测学生预习成果:(1)是否标好课文自然段。(2)能否把课文读正确。(3)能否准确认读生字词。(4)知否“麦哨”。(5)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麦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的一篇略读课文,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丰收的景象,以及孩子们田间玩耍、嬉戏场景。文章语言优美,乡村生活中欢快、柔美、舒适的场景也描写得惟妙惟肖,其中许多语句都非常值得学生去品味和积累。四年级的学生已初具语言情感的感知性,能对较优美的语言文字进行不同程度的赏析。考虑到该篇的特点,老师采用了检测预习的方式来导入本课。以这样的方式导入,是将学生真正放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而“教”则跟着“学”走,如此,还能大大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将时间花在教学的重、难点上。

案例2:《活化石》的课堂导入。

揭题后,引导孩子质疑: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问:什么是化石?什么是活化石?活化石什么样?活化石是活的吗?学了今天的课文,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很明显,这种导入类属于质疑式导入。《活化石》属于一篇科普性短文,其科学知识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通过让孩子自己提问题的方式,让他们通过学课文自己先解决一部分简单的问题,然后将最难的和最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中具体展开讨论,既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疑问,突破教学重难点,又相对节省时间,一举两得。

二、 有效的课堂导入应具有趣味性

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导入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所谓趣味性,是指导入要有情趣,能引人入胜。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孩子学习的一种内驱力,所以课堂的导入必须有趣味性,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上课或者下课的活跃气氛中转换角色。

案例3:《女娲补天》的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每次经过余杭的汽车南站,你们有发现这个雕像吗?(出示“大禹”图片)知道为什么要造这尊像吗?(相传大禹治水的源头,就是余杭,大禹在这里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里叫做“禹航”,意思就是大禹航行经过的地方。后来改成余杭,一直叫到今天,大禹就是余杭的象征。)

师:刚才我们说到的“大禹治水”是个神话故事,你们喜欢神话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让你们这么喜欢啊?(想象力丰富、神奇)

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图片,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

“女娲”的“娲”字比较。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另一则关于女娲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板书课题),从题目中你能感受到神话故事的神奇吗?补天,我们平时都补什么呀?衣服,谁能补天?你能吗?女娲可真了不起呀!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遍。

因为孩子们住在余杭,将大禹治水的雕像作为课堂的引入,孩子们立刻就打起精神,他们讨论着,这不是汽车站那座雕像吗?有的孩子已经知道他是大禹,但不明白他和余杭的关系;有的还不认识大禹,但无论如何,这是他们身边的事物,它的出现,还是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导入中出示的神话故事图片也是孩子们所熟知的,这样一来,课堂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所以说,课堂导入的趣味性十分重要,它能使教师对整堂课的教学充满激情,让学生对课堂的学习保持热情。

三、有效的课堂导入应具有启发性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好的教学导入必须要具有启发性。在导入策略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其是否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是否能够激发学生课堂参与行为。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激发师生间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产生寻幽探奇的求知欲望,主动去获取知识。

案例4:《窗前的气球》的课堂导入。

师:(黑板上画一圆)问:“孩子们,请你想象一下,你能把这个圆变成什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

师:(在圆上添几笔变成一个气球)问:“你们喜欢气球吗?为什么?”(指名说)

师:(在气球上画上笑脸)再问“当你看到这样一个讨人喜欢的气球时,你的心情怎样?”

师:(过渡)是啊,气球五颜六色,形状各异,还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出示课文插图)瞧,这是一只窗前的气球。(出示课题《窗前的气球》,齐读课题。)谁有问题想问这只气球吗?(质疑如:气球,你在谁的房间窗前?你来干什么?谁把你放上来的……)

你们真能干,能提那么多问题。

师:(过渡)让我们到课文中去,请这只气球来回答你们的问题吧!

《窗前的气球》一课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其单元的主题是“关爱他人”。本课是进行情感教育,培养情操,实现情感陶冶的有效载体。这篇课文描写同学间的友情,全文共5个自然段。透过案例4我们可以看到,笔者教学前,通过自己在黑板上所画的圆让学生通过观察后加以自由想象。利用“能把它变成什么”一个设问将学生引入到思考之中,从而实现了思维大门的打开,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背景下,完成了后续教学内容的铺垫任务。然后再让学生从课题出发,展开思维,提出各种问题,这样他们带着问题再学习课文,有疑而学,由学去疑。可以发现,精彩的导语应具有思维的定向性,让学生尽快把握思维中心,但又应具有启发性,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调动各种感官,积极探索,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导入得当,就会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学生会认为学习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对自己好奇心的一种满足,学生就能自觉愉悦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导入不当,就可能会“出师未捷身先死”,成为这节课最大的败笔。课堂导入的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对象,当然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制造悬念法、情境导入法、衔接导入法、演示实验法等等。不同的导入方式,对课堂会起不同的作用,然而,即使是相同的导入,根据教师教学目的的不同,可能也起着不同的作用。但无论是哪种方式导入,都应着重其有效性,遵循几个原则:目的性、趣味性、启发性。

猜你喜欢

活化石余杭三性
能活100岁的活化石——腔棘鱼
由“链”到“圈”,余杭全力竞逐未来产业
活化石——银杏
“你好亚运!余杭@未来”
巧用『三性』
去澳大利亚遇见“活化石”吧
杭州余杭 “三位一体”推进殡葬改革
把握欧姆定律“三性”
《杭州余杭径山》《晨曲》
海里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