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5-04-29黄新征
黄新征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不足
1. 语文教育者在教学中常常忽略以身作则。师者最关键的教育手段就是以自身的榜样作用来影响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从事教育活动,从而使学生们更加信服教育者,使传授知识及经验的过程更加顺利。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是最具有模仿意识的,他们在日常行为及思维模式上习惯于追随老师及家长,所以语文教育者对自身的行为规范是给学生在生活及学习态度上的一种无形的引导,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并对孩子未来能否沿着正确方向的发展产生影响。
2. 语文教育者在备课阶段德育部分准备不够充分。德是立人之本,在小学课程中,语文课程在所有的科目中与德育关系最为紧密,教育者可以通过语文教学的过程来向受教育者传授德育思想。然而,语文教育者在平时根据课程要求备课的时候,往往只重视课程内容的准备,习惯性地将课本上的东西讲授给学生,为了谋求效率,在备课过程中很少将有关课本知识的德育经验准备在教案里。在当前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很难激发教师自发地去关注课本之外的德育。
3. 语文的课程教育与德育延伸的手法不够完善。除了上述的语文教育者在备课时很少涉及德育外,在课堂上将语文课程与德育的链接手法不够完善,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吸收理解。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思维模式还不能完全稳定,所有接收到的知识及经验都靠教育者形象生动地讲解,才能很好地吸收并记忆。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育者有很少一部分能够做到这一点,将语文课程与德育完美结合需要自身有强大的知识功底,并加上严格的职业培训,在这些方面很多小学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渠道
1. 借用德育典故使学生深入理解。小学的语文教材在内容的选取过程中往往都是以爱国、有爱、明理、诚信、尊师、重道为题材的,所以教育者根据这些内容借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典故,来使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自己应该怎样遵守日常的行为规范及做出怎样的价值判断。在一般教育手法中,典故教育是最能深入学生内心的,将语文课程与典故事例较好地结合,给小学生单纯的思维模式打下深刻的烙印,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发展。
2. 教育者在传授过程中要把握好学生心理。语文教育者在传授知识及经验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观察孩子们的行为模式及心理状态。因为小学时期的孩子们并没有稳定的身心及性格,这个时候的他们情绪和心理上的波动都比较明显,贪玩、好动、天真、可塑是他们这个时期的特点。这就需要教育者时时观察、掌握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心理异常反应,并能在教育过程中给予合适的方式方法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们更好地接受德育,消除逆反心理,还能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3.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要抓准时间节点。任何教育过程,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升华时都要把握好时间节点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同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的渗透只有抓好时间节点给予适当的升华,才能在孩子的心灵中形成一定深刻的影响,为他们树立好的人生信标。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只是告诉孩子们应该去怎么做,而忽视了教育孩子们为什么这样做出抉择。形象生动的德育授课模式会让孩子们了解到自己做出抉择的原因动机,帮助学生在以后的人生抉择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4. 渗透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多以感性为出发点,小学的语文课程也多含有丰富的情感设计,目的是帮助学生以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世界。教育者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如果结合感性素材,就会更加深刻地触动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从根源上理解德育的意义并贯彻实行于自身的活动中。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会带动课上氛围,感染效果更好,比起单纯的说教灌输模式,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深得孩子内心,让他们更容易接受。
总之,小学时期是每个学生培养良好德育观念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心性善良、能够主动接受外界传播给他们的东西,所以教育者在这个时期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学很好地结合,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及经验的重要性,并且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意愿,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地判断是非,如何在自身塑造的过程中使自己更加完善。德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根基,只有树好德才能在其他人生造诣上取得建树。所以,在小学时期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好德育能够为其整个人生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