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2015-04-29孙玉玲
孙玉玲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提起古诗,我们就有一种暗香盈袖的感觉。古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词,更是一种兼容并色的文学精神。一种积极向上的锐利进取得向上精神。这种博大的文化内涵已经给学生的思想、道德、智慧、情感进行了启迪。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我认为不仅要读好诗韵,读好诗情,读出情境,还要充分利用古诗文这块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理解诗的特点,探究思想内涵
在教学古诗时,有些文章可称得为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灿烂的明珠。它是集中反映当时社会的特殊写照。每位诗人在描写事物的时候,总是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与自己的内心感情融入诗文当中。借助它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教学《悯农》的诗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前两句给我们展示了春播秋收的喜人场面。三四句诗却笔锋一转,四海之内无一块闲田,辛勤劳作的农民还活活地被饿死。短短的20个字,却蕴藏着一个重要的思想感情。在封建社会,辛勤耕作的农民永远受人剥削,受人压迫,引导学生认识旧中国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增强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从而懂得在社会主义的国家里,人民当家作主,劳动人民的生活多么幸福。
二、区别类型诗,确定渗透度
古诗教学不同于其它课文,如果仅仅侧重几个词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究其内涵,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体会当时作者要抒发的真实感情,领悟作者的观点立场。所以,我在备课时从不就知识论知识,不单单只围绕这一首诗进行教学,而是将和它相关联的诗都会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感觉,时时抓住学生思想动态,相机点拨,调动情绪。我在教写景诗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读,认识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题西林壁》时,还同时学了杜甫的《绝句》、《夏日》、《山行》、《游园不值》等,对学生进行了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至今还闪烁着耀眼光芒。古诗是我们祖国优秀的精华,记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历史。在教学孟郊《游子吟》一诗时,教育学生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中华古诗文记载着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积淀了民族人文精神。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都激发了学生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做一个追求完美,追求高尚的人,做一个大有作为的人。
中华诗文,自古相传。春秋四言,战国骚体,汉魏乐府,唐宋绝律,宋词元曲,互相辉映,代代不绝。有关治乱的歌吟,言志爱国的精神,国风国粹,影响深远。学校教育以学习知识为基础,人文精神更是根本。我国是一个有高度诗教传统即重视人的素质教育的国家,振兴诗词,重在育人。
《苏武牧羊》、《易水别》、《木兰辞》、《满江红》都是谱了曲的古诗词,在学生中广泛传唱,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对孩子的心灵影响至深。
科学求真求实,人文求善求美,两者缺一不可,教育家杨叔子院士积极推动诗词进入校园。他的论文,引起教育界和诗词界的巨大反响,文中讲到“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垮;而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打自垮。”这一论断将素质教育提到国家民族兴亡的战略高度。
新世纪来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锋芒毕露,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一切决定于人才,人才培养基础在学校。我们希望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这颗璨如明珠的古诗文,能在小学中,在科学与人才教育两方面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中华古文以丰富的内涵和优美的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奋斗、探索、追求的艰苦历程和审美经验,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继承这份财富,汲取有益的养分,有助于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精神境界,培养爱国情操。
古诗文有祖国名胜古迹,丰富物产,也有壮丽山河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学习陆游《示儿》一诗时,大大激发学生从心底产生得到的爱国情。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我们民族文化思想,生活起居,变化发展,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良好素材,是促进素质教育重要手段,所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