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2015-04-29胡振洪
胡振洪
屈指算来,笔者从事品德教学已11个年头,怎样让学生喜欢品德课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多年来的摸索和思考,个人认为,创新才是品德课堂教学的真正灵魂和归宿。品德课要创新:第一,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创新点,无论课内还是课外;第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天地,培养学生敢问敢想敢做敢尝试;第三,创新的结果必须回归到培养学生思想情感,对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创新意识功在课外——让学生坐下
一天中午值班,突然传来一阵敲门声,是大队辅导员送来了四名学生。问过究竟,才知这四名学生中午不休息,还在寝室里说话,不听老师的管理。大队辅导员走后,我认真询问了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他们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一个是其他同学惹我,被老师叫了出来,另一个也与他同样命运,还有一个直接就说自己没有任何错误就被叫了出来。听到他们振振有词的陈述,我陷入了沉思,是老师冤枉他们了,还是他们在找借口?我想一定另有原因。果然,当我问及他们为什么不向老师解释的时候,他们都不再回答,正说明他们的确有错误。这时他们一直站在我的屋内已经十几分钟了,我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请你们坐下。他们突然一愣,没有任何反映。我又说了一句,请你们坐下,好吗?他们才怯怯地坐在了沙发上。不过,从他们的眼神中,已经没有了刚才那种叛逆和顶撞的眼神,取而代之的是一副惊奇和自责的表情。
你们叫什么名字?他们一一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其实这里面我有两个认识,宇、伟他们是老师公认的调皮生,五年级学生被批评是常事,他们的家长和老师都感觉没有什么办法。我想他们得到的是太多的批评,缺少的是关心和爱护。我给每一个学生解说了他们的名字是多么有意义,自己的父母一定对他们寄托着无限的希望。如果自己不知道,我让他们回家问一问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名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他们点头答应,似乎他们已经接受了我与他们的谈话。
让学生坐下,我想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不能以教师而高高在上;老师不能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待学生,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的苦恼,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当我们只站在老师的位置之上时,他们会拒我们于千里之外。
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创新教育的基础,才能真正创设“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师生关系。
二、创新意识在课堂——每人都是一粒沙子
一次上课发现教室却乱作一团,经过七嘴八舌地叙述我才听明白,因为两名同学不小心互相碰了一下,两人打在了一起。于是,便有了我以下的导语。
师:同学们怎样才能将一把沙子攥在一起?学生们想出了一些办法:
子佳:加一些水。有道理,那水是什么?是让它们在一起的粘合剂,也是他们都应该放弃一些自己的本性,这一点当时我没有想到,那水就是大家都认可的一种外在力量。
见博:那就使劲攥着不松手,不就在一起了吗?这小子一直都非常有想法,我也非常喜欢他。但是这小子回答问题从来不举手,张口便说,在邻班小邓、锦雨也乐于此道。
师:如果不松手,那么这把沙子会怎样,虽然一直在一起,但他们无法呼吸。你们喜欢陈老师的严格,如果每位老师都这样会怎样呢?沙子也会流出来,物极必反。见过冬天里的沙子吗?没有任何人去管它,他们却牢牢在一起,那是因为他们被一种近乎残酷的外力粘在了一起,这就是凝聚力。这种力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残酷的,也是痛苦的,但却是非常有用的。每一粒沙子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集体荣誉面前,我们都应该放弃一些东西,自己的荣誉,自己的喜好。在集体之下,才有我们的个性存在,没有集体个性将荡然无存。
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否叫创新,但我知道如果我单单去分析谁对谁错,不仅耽误时间,学生们对于团结的意义和价值印象也不会太深刻。
三、教师必须也是创新之人——做有血有肉的中国人
在教学《我们的骄傲:先人、国宝、国粹——我们的国宝》一课时,学生在阅读《决不能让历史文明的血脉在我们手中切断》文章后,锦雨举(下转 101页)(上接 112页)手提问“为什么钓鱼岛也是我们的国宝呢?”他的提问使平静的课堂一下热闹了起来。
见博:日本就是无理取闹,他想霸占我们的领土。
景文:钓鱼岛在很久以前就是我们的领土。
……
我看就几个学生站起身来不断回答问题,而大部分却无动于衷,只是静静的观望。
我对学生们说,今天我想要一位同学的桌子可以吗?
那个学生怯怯地说,不行。不行也得行,我是老师,你必须给我。
学生们看到我这样蛮横地想要学生的桌子,不知所措后他们都站了起来,大声说:不行,老师这样做不对。
我看时机成熟,问学生为什么不行?有学生说这个桌子本身就是同学的,你这样做没有道理。再让学生说钓鱼岛事件的时候,学生们基本明白了“我国的领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道理。
我们的品德课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他们变得有血性,做真正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比说教爱国主义有效得多。
一个国家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一个民族只有创新才能进步,一个学生只有拥有创新的头脑,才能成为未来创新的人才。品德课要把创新的火种播撒在学生心中,品德课才能成为有血有肉、有灵性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