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探究师德建设机制
2015-04-29郭莹莹
郭莹莹
近些年国家、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师德建设的政策法规,虽然已经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但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仍然需要我们坚持运用马克思经典哲学原理,不断推进师德建设有效机制的深入实践研究,建立深入持久、富有实效的贯彻落实的机制,从而不断提高师德修养,更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需要我们在马列主义经典哲学原理指导下,通过科学谋划,积极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师德建设机制,构建适应本地区实际的师德建设动力系统,从而有效培育高尚师德,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净化育人环境,解决当前学校频出的师德问题,确保教育教学工作健康开展。
一、师德建设机制的研究原则
1. 客观性原则。面对师德现状,研究者对待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富有实效的师德建设机制,从事实出发,寻找发现规律。
2. 系统性原则。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为一定的因果关系。本项研究要将师德建设机制放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进行考察,要运用系统方法,从系统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分析研究对象的各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在现有师德建设机制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研究;同时,不断从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汲取营养,发展并逐步完善理论,最终实现理论更好为实践服务的目标,推动地区师德建设机制有序运行。
4. 运动发展原则。事物在不停运动发展,运动是绝对的;我们的研究应当跟进时代发展,特别是网络与智能手机时代的突然到来,应当把研究关注热点焦点放到网络媒体上,而不能仅仅停留或局限在纸媒时代。
5. 教育性原则。注意贯彻教育性原则。师德研究对象为广大教师,各项研究要符合被试的身心发展规律,利于被试的健康发展。
二、师德建设机制的界定
1. 师德。学界认为,社会道德是调整人、社会、自然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教育学指出,师德应以社会道德为基础,是教师调整自身与学校、学生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准则,通常情况下把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为“师德”。
师德客观上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水准,应当趋近于圣人所具有的完美道德。事实上,无论哪个国家和社会,只有具备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教师,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楷模,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就教师个体而言,明确师德定位,才会严格约束自己的从教行为,降低不良行为的发生率。所以,解决困扰教育健康发展问题的重要一环,是抓好师德建设。
2. 师德建设机制。师德建设机制应当是教育生活中、学校工作得以健康有效运行的约束和保障,它贯穿教师成长全过程,不断为完善教师个人修养及提高自我认知提供必要的保障。它的内动力源于教师本身,教师爱这项事业,乐于为此不断提高师德修养,有意识积蓄向上的正能量。它的外动力来自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统一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操作规范,包括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基本条款,应当让教师明确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违背的,以促进这个行业形成优良风气,从而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优秀教育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学校则为师德建设提供生长平台与发展空间,这个平台与空间所提供的,同样也是洒满阳光与充满鸟语花香的正能量。事实证明,内驱力与外动力形成方向一致的合力,才可以最好发挥师德建设机制的效用,保证师德建设机制做正功。因此,我们提出构建师德建设有效机制的动力系统的假设,把它作为本课题主研方向。
三、 落实师德建设机制的途经与方法
1. 学校落实师德建设机制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师德学习班(政治思想、政策法规、敬业爱岗、从业心理辅导);师德报告会;教师参与的校内外公益活动;校领导与教师的双向交流,有效互动(集体讲话、个别谈心、分组学习讨论,校长可以通过个人影响,结合师德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计划,率先垂范,调动教师建树高尚师德的积极性)。通讯媒体(智能手机、电脑、网络资源等)交流;参观考察。
2. 学校落实师德机制的方法主要有:说服,榜样,参观,锻炼,陶冶,修养,表扬,批评、奖励和处分、评定。
做好说服工作。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应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激发教师的自觉性。可以采用讲解、报告、谈话、讨论等方式进行。
做好榜样示范工作。学校树立榜样,定期表彰师德优秀教师,发挥榜样辐射示范作用,引导全体教师提高师德修养。
组织好参观考察。组织教师深入社区或贫困学校,通过了解典型的实际事例,促进教师思想转化,提高思想认识。
做好实践锻炼。组织教师按照有关要求,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拥有良好师德的快乐,打造良好师德的品格,形成优秀的师德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陶冶情操。通过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潜移默化培养高尚的师德品质,长期坚持,不能松懈,用高尚育高尚,用高雅育高雅。
强化个人修养。主动汲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营养,严格要求,自我反省,不断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以提高教师思想品德修养。结合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际,端正思想,转变作风。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学校对教师高尚道德行为及时给以表扬,也可以进行物质奖励,用以巩固和发扬他们的优良品行;对师德中不良表现,应进行批评或给以相应处分。对介于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行为,则应加强教育,以治病救人为主。违法犯罪的,则应交给司法部门,依法给以惩处。
评定。各校年终均对教师进行业绩评定,已经形成制度,结果直接关系到教师评优晋级。教师重视这样评定工作,学校应当对师德进行更为明确的赋分,让师德建设成为得分最高的一项。
发挥手机、网络优势。随着智能手机与互联网的有效接通,这里成为教师精神世界的乐土,学校应当关注手机与互联网对教师师德建设的影响,应当积极占领这块阵地,让手机与互联网成为教师提高道德修养的纯净空间。
学校师德建设机制中,上述途径与方法较为常用,它们仍需要科学归类梳理,才能成为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师德建设机制不仅仅是各项规章制度,也不单纯是各类活动,应当是各项制度与活动的有机融合。
四、学校建立师德建设机制的策略
1. 要把师德建设机制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相结合。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正在广泛深入开展,为师德机制的有效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实验单位,完全可以借路线教育东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师德管理机制,直接保证工作迈上新台阶。
2. 要把师德建设机制与贯彻市教育局有关师德规范相结合。进入新世纪以来,吉林市教育局出台了多项师德规定,2014年全面落实了教育部的《中小学师德管理规范》,为开展机制建设提供了政策保证。
3. 要把师德建设机制与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师德建设机制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等中心工作的必要保证。机制的建设,不能脱离学校工作实际,不能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要与学校工作有机结合,机制是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是为学校各项工作保驾护航的,而不应当是添乱或牵扯精力的。
4. 要把师德建设机制与培养教师专业化成长相结合。师德建设机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对于教师专业化成长,有积极促进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师德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重要指标。教师师德水平显著提高,把敦品厚德作为一生不懈的追求,不再发生有违师德禁令的行为,为学校和谐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与保障,标志我们的研究取得了实效,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5. 要把师德建设机制与相关重点规划课题研究相结合。师德机制建设,要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实效,科学研究。有关实验单位,应当进行充分调研,清楚师德问题的症结所在,建立最适合本单位的有效机制,同时兼顾同类学校,保证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6. 师德建设机制应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有关法律赋予的权限内开展研究。
7. 成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建立学校一把手负总责、行政班子及相关处室各负其责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师德建设机制的规划和指导,将师德建设机制提上议事日程,提高全校教职工对师德建设机制的认识。领导小组下设秘书组,负责学校师德建设活动的具体组织和落实,确保师德建设机制及时建立,并顺利投入使用。领导小组与秘书组互相配合,为全校师德建设机制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提供必要保障。
五、师德建设机制的最终呈现方式
师德建设机制应当是一种有形的规范与约束,以系统科学的文本形式呈现出来,立体全方位融入各项管理工作之中。学校全员参与,各就各位,各司其职,随着校门打开,第一名学生走入校园,机制就有效运转起来。我们看到的是学校管理井然有序,教师按照这项弃满生机与活力的机制,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享受和谐教育,健康成长。
师德建设机制最终的呈现方式应当是一种无形的文化,渗透到学校各方面工作中。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滋养教师的性情,激励教师进步,鞭策教师科学从教,爱岗敬业,敬业若神。最好的机制不是挂在墙上,而应铭记在教师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