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为学之道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2015-04-29杨代学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年2期
关键词:颜渊好学子贡

杨代学

《论语》是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近2500年之久的儒家学派的最重的经典之一,排在“四书”之首,它以语录的形式记录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的内容十分博杂,而其中为学之道却占了相当大的篇幅,众所周知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由此也可以略见一斑。《论语》的为学之道十分特殊,与我们后来的理解有相当的出入,首先对“学”的理解就有极大的不同,《论语》中对“学”的根本追求是个人修养的提高,而现代教育对“学”的追求却是知识技能的增加,不同的目的也造成了不同的结果,重新审视《论语》的为学之道将对我们的现代教育提供极大的启示。

一、《论语》中为学之道的内容和目的

《论语》中开篇第一句便是讲“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现代人一般对于此句的理解为“学习并按时复习,不也是愉快的吗?”这种理解严格来讲并非错误,但是如果稍作进一步的考察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此重点要讨论的是与本文有关的“学”字。

《说文解字》训“学”字为“觉悟也”——这与当今对于“学习”的定义有着一定的差别。“学”本身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是从知识层面而言,即学习具体的技能、方法、技巧等,如学《诗》、学文化等(这也是现代意义上的学习的含义);其二则是从“学道”层面而言,即学不仅作为动词用,而且其本身也包含了自身动作的宾语“道”(此时的“学”变成了名词性的概念),所学并不是其它的具体知识,而是特指“圣人之道”而言。

《论语》中大部分关于为学的论述都是就“学道”而言的,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篇》)又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篇》)很明显,孔子所说的“善”与“不善”指的是品行,而非技能。再如“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篇》)等。

当然《论语》中关于为学的论述中,也有一些是指学习具体知识技能的,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仍然是将德性放在了第一位。更有趣的是子夏的一段论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篇》)这里同时出现了“学”的两层含义,第一个“学”是作为学习知识讲,第二个学则是作为“学道”讲,显然,这里重点要强调的仍然是德性的问题,具备了德性,便做到了《论语》所强调的“学”。由此观之,《论语》第一重视的“学”绝对不是学习一般知识,而是“觉悟”道德。至于儒学所讲的道德是什么,实际上就是指个人的修养,引用《论语》原文可以用“忠恕”二字概括。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篇》)。由此可见,个人的修养不仅是《论语》所提倡的为学之道的根本内容,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目的。

正如鲁哀公和孔子的问答中所说的那样:鲁哀公问孔子,在众多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篇》)颜回死时,孔子年龄已经七十岁,因此这段话可以说是孔子对于一生中全部弟子的一个总体判断。孔子弟子中,通晓诗书、精于六艺者众多,而真正被孔子承认的好学者却只有颜渊一人,可见孔子对于好学的评价有着十分独特的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所幸孔子直接作出了回答,即“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不迁怒他人,实际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二是不过分发怒,这可以和“不贰过”共同解释,就是反省自身。做到了这些,也就做到了《论语》所讲的好学,便是做到了论语为学之道的核心。

二、为学之道是“时习乐处”的长期行为

《论语》讲为学之道,绝非指一朝一夕的行为,而是指一种“时习乐处”的长期修行。

所谓“时习”,就是《论语》所说的“学而时习之”,其重点在于日复一日躬习不间断。《说文解字》训“习”字为“数飞也”,其包含了反复行为之义,因此“习”字解释为“演习、实习”。焦竑《焦氏笔乘》言“所谓学者,非记问诵说之谓,所以学圣人也。既欲学圣人,自无作辍。出入起居之时,学也。饮食游观之时,学也。疾病生死之时,亦学也。人须是识得‘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方可以学圣人也。”

所谓“乐处”,是指不仅要反复躬行提高个人修养,更要以此为乐,安然处之。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篇》)所言,为学之道的境界不能止步于知道,也不能止步于喜好,真正要达到的境界应该是以之为乐,乐于此道。同样以孔子最为称道的颜渊为例:孔子在评价颜渊时感慨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孔子对人的德性的评判一向严苛,唯独颜渊屡次受到孔子的称赞,其中道理不言而喻:颜渊所作所为契合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讲“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篇》)儒学看来,追求富贵无可厚非,但贫而乐道更加可贵,真正的贤者便是像颜渊那样不仅乐之,而且处之不改的人。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何?”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篇》)孔子教导子贡贫困之时仍然要乐处学道,子贡根据孔子的教诲领悟到:学道要反复切磋琢磨,不可荒废,于是孔子认为子贡能够自己有所觉悟,可以和他言说《诗经》了。此处不妨再稍作发微:《诗经》三百余篇,孔子只用三个字加以概况,即“思无邪”。“思无邪”实际上就是没有恶念,归于正直,反身诚敬,因此归根结底,《论语》的为学之道的核心还是个人的修养。

三、现代教育应该重视道德教育

与《论语》的为学之道不同,现代教育中恰恰对于个人的修养最不重视,这与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有关,因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而个人的修养恰恰又无法满足这种需要,双向的原因最终造成了这种共同的结果。

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的中国在社会经济方面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然而相应而来的社会问题也日趋严重,社会公信低、人际关系紧张、社会公德不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新瓶颈,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还是与现代教育的理念有关。虽然我们不能回到过去那种《论语》式的教育体系,不能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但我们应该重新加强对道德教育的重视,重新认识我们常常提及的那句话“先做人,后做学问”。只有做人的根基稳固了,学问的大树才能真正的枝繁叶茂,现代教育才能真正的为未来中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猜你喜欢

颜渊好学子贡
谦虚好学的陈能宽
要补考的子贡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担心等
打好学文言文的基础(二)
志向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