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班主任工作中
2015-04-29宗春红
宗春红
刚到学校没多久,我就接任二年五班的班主任。开学初,见孩子们个头高矮不一,于是我准备在毫无干扰的情况下调整孩子的座位。
我先让男女同学按大小个分两排站好,然后开始排座位。当我安排到王同学的座位时,就有同学说:“老师,王同学应该坐到最后一排,因为他的手欠,总爱打别人,所以一直坐最后一座,而且一个人一桌。”
我听了之后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只要想改正,就一定有改掉的一天。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就把他放到角落里隔离起来,他和我们大家有同样的权力,老师相信他一定能改掉自己的缺点。”
这时又有一位同学说:“老师,那是不可能的,他几乎和全班同学都坐过一桌,但因为手欠现在没有人愿意同他一座,家长也不让我们同他玩。以前的老师也没少在他身上花时间,但结果都一样,最后老师将他放到一边,叫他碰不到别人。”
听后我没马上说话,而是把王同学请到前面,让他站到我身边。我拍着他的肩膀说:“世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只要你想改,就一定能改掉。老师相信你这学期一定能成为大家的好朋友。你能做到吗?”王同学想了一想点了点头。
我说:“你能大声地告诉大家你能做到吗?”
他转过头来对同学们说:“我一定会改,不再打你们,我也想和你们一起玩。”
“好!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能说到做到。”说着,我又和同学们商议道:“王同学一直做到最后一排,老师这学期想让他坐到第一排,大家同意吗?”
“同意!”没想到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于是,我将王同学的座位安排到第一排靠边的位置。一方面想改掉他的缺点,但更主要的是想看住他,因为刚接班,怕他惹麻烦。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经常用眼睛观察他,同他聊天。我了解到他是家里的独生子,好几代人宠着他,再加上家长的误导——“儿子,有人敢欺负你你就打他,打坏了爸爸拿钱给他治病。”
于是我又与家长沟通,与家长达成一致,联手改变孩子的现状。
通过观察,我发现王同学的“出手”是心理在作怪。例如,两人一桌,在他的心里就会有一条无形的“三八”线,只要对方的胳膊一过界,他就会对人家举拳头,矛盾就来了。为了减少这类事情的发生,一次我让他在我的桌子上写字,我故意用胳膊挤他,他不停地往边上挪,一直到没有地方位置。这时我问他:“老师的胳膊碰到你时,你有感到不舒服或疼痛吗?”他小声说:“没有。”我又问:“那同学碰你是有感觉吗?”他也说“没有。”“那同学碰你时你为什么会动手呢?”他沉默了半天才说:“我认为他是故意的,他是在欺负我。因为奶奶说过我是男子汉,不能让别人欺负。”因为此时同学们都在写笔记,于是我让他观察正在写字的同学们,他们的胳膊经常会碰到一起,但都会无声地往回挪一挪,然后接着写。这时我对他说:“看到了吗?这是一个需要相互理解的过程。”此时,王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从此以后,王同学再也没有因为“三八”线的问题和同学们动过手。
就这样,我从生活的点滴入手纠正他的不良习惯。一学期下来,王同学的性格开朗了许多,而且有什么事都会先和我说,下课时也能看到他和同学们一起游戏的场面,同学们再也不讨厌他了,他再也不是那个需要被安置在墙角冷处理的孩子了。
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可塑性很强,关键是看你怎么样引导。中国现在的家庭模式是“421”,这种家庭结构也给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很多难题,但解决这些难题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