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年”的那些画
2015-04-29李永强
李永强
“过年”性质的绘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绘画,包括中国画、木版画、油画、漫画等;二是年画,主要包括民间木版年画、剪纸窗花、月份牌年画等。
中国画中“过年”题材的作品较多较早的属于“岁朝图”,“岁朝图”大致兴起于宋代,当时的“岁朝图”题材与如今不同……
“过年”可以说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不管身在何处,在做何事,都从四面八方回到家,和家人团聚,一起“过年”。关于“过年”有一个神话传说,传说远古时期,有一种凶残的怪兽叫做“年”,每逢到了冬天,不好觅食时就会来到人口密集的地方寻找食物,它生性残暴,每年冬天都会残害不少牲畜与百姓。老百姓又恨又怕,但又没有办法,后来,人们就总结出了它出没的日期,于是到处寻求能够制服这一怪兽的办法。一天,镇上来了一位法师,他告诉人们“年”是邪恶的化身,只要将他画的“红符”贴在家门口、窗户上,“年”便不敢入内。于是,各家各户都将这种“红符”贴在了家门口与窗户上,并且依照法师所言,制作了很多爆竹,到了晚上大家都不睡觉,并且开始燃放爆竹,“年”看到那些具有威慑力的“红符”,听到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吓的掉头就跑,再也不敢祸害百姓了。于是就有了“过年”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更替,这些“红符”就变成了如今的春联、年画,也衍生出来了“过年”性质的绘画。
“过年”性质的绘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绘画,包括中国画、木版画、油画、漫画等;二是年画,主要包括民间木版年画、剪纸窗花、月份牌年画等。
中国画中“过年”题材的作品较多较早的属于“岁朝图”,“岁朝图”大致兴起于宋代,当时的“岁朝图”题材与如今不同,大多表现一些冬天里见不到红花绿叶,一般多是繁花似锦,一片欣欣向荣之态,寓意春天的到来,增加节日喜庆的气氛。目前我们可以见到的有传为宋朝画家赵昌的《岁朝图》,此图水仙、山茶、梅花、湖石等繁密交错,营造出了春日暖阳的气氛。画中色彩丰富,有朱砂、白粉、胭脂、石绿等,色彩明艳、富丽堂皇,颇具装饰的效果。之后,历朝历代都有“岁朝图”题材的作品流传下来,如明代朱见深画的《岁朝佳兆图》,此图与赵昌《岁朝图》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画钟馗手持如意缓步前行,随从小鬼双手托盘,盘内放柏树枝与柿子,上方有蝙蝠随行,取“百事如意”之谐音。画中有作者自题诗文一首:“柏柿如意。一脉春回暖气随,风云万里值明时。画图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由此可见,“岁朝图”的内容从表现百花齐放的春天景色转变为具有祥瑞寓意的物象。再看清代郎世宁、丁观鹏的《乾隆帝岁朝行乐图》,画乾隆皇帝端坐祥和,侍者端果盘,小孩燃放花炮,等等,描绘了乾隆过年享乐的内容。到了近代,吴昌硕、潘天寿、齐白石、丰子恺、蒋兆和等著名画家都画过一些“过年”性质的绘画作品。如齐白石的《岁朝图》,画家将大红灯笼、鞭炮、牡丹、鱼、美酒等和谐的统一于一个画面,传达出吉祥如意,连年有余的美好祝愿。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艺术作品一般都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过年”题材的绘画也不例外,很多作品都画有领袖毛主席,以陕西省美术创作组的《延安新春》为例,该画描绘的是毛主席与延安的父老乡亲一起过年的场景,画中的锣鼓、红绸带、彩旗等都营造出过年的喜庆氛围,也突出了“文革美术”的典型特点——红、光、亮,政治属性与“过年”气氛融为一体,具有典型的时代性。
不少油画家也有“过年”题材的绘画作品,如近代的吕斯百、林风眠,当代的王沂东、王宏剑,等等,吕斯百的《春节野味》画的是静物,主体是两只山鸡,此作画于1962年,在当时计划经济物资匮乏的情况下,这两只山鸡无疑是春节意外的惊喜,让这个年过的无比幸福。
民间木版年画在“过年”性质的绘画中属于重中之重,它是人们长期过年张贴、悬挂的首选。在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四大年画”,分别是天津杨柳青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四川绵竹年画。在这“四大年画”之外,还有河北的武强年画、河南的朱仙镇年画等较为著名。木版年画大致兴起于明代,到清代中叶,木版年画的发展达到了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之后便逐渐萧条。年画的题材十分广泛,大致有神话故事、现实生活、幽默讽世、历史故事、神像迷信、吉祥喜庆等等。
天津杨柳青年画大概兴起于明崇祯年间,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发展至鼎盛时期,之后便逐渐没落。鼎盛时,杨柳青周围的数十个村庄到处都能见到绘制年画的场景,可谓“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戴莲增”“齐健隆”两家是较早的著名年画店。天津杨柳青年画用宣纸与国画颜料印制,色彩经久不褪。天津杨柳青年的题材多是传统戏曲、福娃、美女等,在绘制技法上采用木刻水印与手绘结合的手法。康熙、乾隆年间的杨柳青年画背景简洁,注重人物神情的表现,嘉庆、道光年间的杨柳青年画画面丰满、色彩丰富、鲜明活泼。杨柳青年画的线刻十分特殊,它的粗细、刚柔根据故事内容、人物的不同性格而变化。色彩上不推崇强烈对比,比较温和,但也忌“灰”。画面中十分强调人物的脸部刻画,细腻俊美,脸部工序十分繁琐。整体上说杨柳青年画刻工精美、工整细腻、人物秀丽、色彩明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喜气吉祥。
绵竹年画源于北宋,兴于明,盛于清。清代中期绵竹年画十分发达,早期著名的有“傅兴发”“云鹤斋”等店。绵竹年画分为红货与黑货两大类,红货是彩绘年画,包括门画、画条等:黑货是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包括山水、花鸟等。它与其他地方的年画有着较大的区别,独具特色。绵竹年画的线板只起轮廓作用,不用套色制作,全靠手绘。它构图讲究对称、饱满、内容丰富。绵竹年画的材料也比较特殊,使用当地的粉笺纸与鸳鸯笔(特质毛笔,扁平,一边上色,一边蘸水),颜料用矿物质颜料,设色单纯、鲜亮明快,效果强烈。
山东杨家埠年画在明代已经初具规模,创立了“同顺堂”“万曾城”“恒顺等”画店,清代中叶达到空前繁荣,有“万顺”“公兴”“公义”“公泰”等名店。杨家埠木版年画早期古朴雅拙,但题材比较单一,主要刻印神像年画,后来逐渐广泛,题材有祈福迎祥、消灾除祸、美女娃娃、神话传说、男耕女织等等。山东杨家埠年画绘制比较粗狂朴实,构图完整饱满,色彩鲜亮,整体风格古朴雅拙、简明鲜艳。
桃花坞年画源于宋,清代中叶最为发达,比较著名的画店有“张文聚”“陆福顺”“季祥吉”等。它构图对称、场面大、饱满、色彩绚丽,多以紫红色为主要色调,基本全是套色制作而成,有着“姑苏版年画”之称。早期的桃花坞年画内容偏重于城市习俗风景,比较接近传统中国画,有些作品还有题画诗。清代中期的年画追求“雅俗共赏”,题材有城市风景、市民生活等,也有吉祥题材,技法上还受到了西方艺术铜版画的影响。
月份牌本不属于年画,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上海推销商品时所推出的广告宣传画,形式上加入中国民间的月历节气。最初的月份牌题材都是传统山水、仕女、戏曲故事,后来几乎都变成了美女形象。技法上,早期以中国工笔淡彩、重彩为主,后来发展为以西洋擦笔水彩为主,因为后者更写实,色彩更鲜丽,以铜版纸胶版彩色印制,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每到过年时,这种月份牌更是大量发行,赠送客人,久而久之,也就有了年画的性质。
月份牌年画的内容是以美女为主,她们穿戴时尚,使用着最新潮的电话、钢琴、唱片等等,摆出各种姿态,如抽烟、骑马、游泳、骑摩托车等等,完全颠覆了中国传统女性的形象,她们是引领潮流的摩登女郎。当时绘制月份牌的名家有郑曼陀、周柏生、徐咏青等,郑曼陀开创了采用擦笔水彩画法绘制月份牌的先河,影响甚大,其他画家也跟着效仿,逐渐成为画月份牌年画的专用方法。这幅《西湖垂钓》就是郑曼陀所画,美女穿着时尚,脚登高跟鞋,手持鱼竿,在西湖边钓鱼,转身回首,十分媚人。背景配以各种鲜艳的花朵,温馨阳光,极具装饰性。这种印制精良的“月份牌年画”的出现与风靡,加速了传统木版年画的萧条。
传统的木版年画到了近代以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题材上,抗战时期的年画主要是宣传抗战,内容多是抗战必胜之类。新中国成立后年画的主题就是宣传解放军,如《五子英雄》把传统的“五子登科”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结合在一起。20世纪50年代,国家号召“把多余的粮食卖给国家”“扫除文盲”等等,年画《把余粮卖给国家》《学文化》均属此类。这些年画的内容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也成为当时文化、政策在艺术作品中的缩影。
此外,还有剪纸,是运用剪刀将红纸剪成各种具有吉祥如意性质的图案,根据用途可分为窗花、门笺、墙花、灯花等。剪纸与古代农村节日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这红色的图案装扮房间,让节日更加喜庆。剪纸的题材很多,都是老百姓身边经常见到了,作者把他们随意地组合在一起,通过谐音、寓意来塑造出一个美好的愿望,如连年有鱼、喜结连理、喜上眉梢等,也有一些戏曲人物、神话故事等等。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剪纸,比较著名的有山西江萍剪纸、湖北沔阳剪纸、广东佛山剪纸、江苏扬州剪纸、河北蔚县剪纸等等。
伴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之前“过年”才能享受到的东西现在都可以随时享受,“年味”也越来越淡,尤其是在城市,上述的那些“年画”也越来越少,没有了春联、没有了剪纸、没有了年画……在逐渐没有“年味”的“过年”期间,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年画与有“过年”性质的绘画,的确让人感慨颇多。这些独具特色的年画的变迁,记录了不同时代的不同审美与“年”文化,让我们可以去怀念、去感受历史上别样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