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遗标准看广东客家乡村景观的文化遗产价值
2015-04-29袁霖李敏
袁霖 李敏
摘要:在认知粤东北传统客家乡村景观遗产分布、构成及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世界遗产杰出普世价值的评估标准,分析归纳了它作为文化景观的遗产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两千年中原文化南迁历史的活体见证;2)客家传统文化及民俗风貌的独特展示;3)岭南山区人居环境营造的杰出范例。
关键词:文化遗产;乡村景观;客家文化;世遗标准;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2-0000-00
收稿日期:2015-01-20
修回日期:2015-03-16
Abstract: As the distribution, composi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Hakka rural landscape heritage in northeast of Guangdong have been reviewed, the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criteria issued by UNESCO were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value of the Hakka rural landscape. As a type of cultural landscapes, the Hakka rural landscape has1)witnessed the bimillennialsouth-migrating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2)exhibited to the unique features of the Hakka culture and folk-custom, and 3)represented an outstanding exampl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human settlements in Ling -nan Mountainous Area.
Keywords: Cultural Heritage; Rural Landscape; Hakka Culture; World Heritage Value Criteria; Cultural Value
引言
2013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依托现有的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所谓“乡愁”,广义而言是一种抽象的人类情感,是刻印在乡村田园和城市生活之间的精神痕迹,多数表现为人们对特定景观的“触景生情”和“有感而发”。乡愁的物化就体现为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乡村景观。习主席说要“记得住乡愁”,就是要求我们在城乡规划建设活动中注意保护和传承乡村景观特色,“原汁原味”地保护和展示当地的山水格局、古树名木和景观标志等人居环境风貌,“延续当地整体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保护和继承原有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1],发扬其所蕴含的乡土文化及其普世价值。
在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历史条件的影响下,我国农村地区孕育了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记录了当地人类与自然互动的历史,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文化价值。有别于城镇聚落景观,乡村景观根植于广大农村,是人类在谋求生存过程中与自然环境不断互动的文化产物,其形成离不开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场所及设施营建。在广东客家地区,客家乡村景观作为客家人适应自然、营造人居环境的文化产物,展示了民俗和自然相互交融、演变的历史进程,是一种带有鲜明地方风俗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景观,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是岭南地区风景园林遗产研究的重要内容。
1客家乡村景观的分布与现状
客家乡村景观是客家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离不开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双重作用,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其景观内涵包括一定范围的山水格局、传统建筑、农田设施和田园植被等物质景观实体,另有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无形信息,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客家乡村景观反映了客家人注重实效的自然观和组织时间和空间的独特思路和方法,蕴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民俗信息,是客家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地理分布
“客家”即“客而家焉”之意。顾名思义,客家民系并非岭南地区的原有族群,而是“中国历史上移民运动的产物”[2]。客家民系“以客家话为主要沟通语言”[3],其聚居区域一般称作“客家地区”,现今主要指粤东、赣南、闽西相邻的交界地带。在广东,客家人主要聚居在粤东北地区(图1)。
2007年,广东省启动了古村落保护专项工作,相关社会组织为保护、传承客家乡村景观开展了一系列抢救性工作,包括学术调查、建筑认定和文史编撰等。2010年10月,“中国农村客家传统景观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掀起了社会各界对客家农村地区文化遗产及其特色景观的研究热潮。目前,与广东客家乡村景观相关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已评定为“广东省古村落”(图2)和“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等村落景观整体,分布在客家乡村中的国家和省、市、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如客家民居、祠堂、农田灌溉系统、古树名木等。在粤东北山区,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及城镇化水平较低,传统客家乡村景观的山水格局、农田和民居等景观要素至今大多保存比较完整,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和发掘。
1.2 景观构成
在粤东北山区,客家人独特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使大部分村落保持了传统的聚居风貌,风景迷人、建筑精美、民俗丰富,有着独特的景观亮点和文化魅力。就乡村景观的实体环境而言,客家乡村景观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村民聚居的客家建筑、农田及生产设施、人工营造的周边环境[4]。它们构成了客家乡村景观的格局基调和宜人景致,反映了客家村落人居环境及社会文化的特色风貌。例如,在龙川县大长沙村,河流从村中穿过(图3),河谷两边整齐分布着农田旱地,民居、私塾等则散布在山谷之中,在地势、水势交汇之处依稀可见疏密不一的竹林,俨然一幅山环水绕的田园风光画卷(图4)。
山体、土地、植被和水源,是构成客家乡村景观的天然要素。经过客家人有意识的组织和经营,这些要素转化为秩序化的农田、田野、果园、竹林、池塘和道路等生产场所,还有民居建筑的形式、结构和装饰等以及其他生活场所的附属设施,包括篱笆、围墙、桥、水坝、纪念物等,共同形成了客家人宜居环境的各种功能空间和村落景观的基本风貌。这些景观要素的选址、排列和组织,系统性地构成了传统村落景观作为文化景观遗产的整体特征和价值内涵,成为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客家人居环境典范。
1.3 现状问题
近几十年来,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客家人传统的乡村生活及其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传统农业经济衰退、劳动力外迁和城乡结构的变化,使得传统的人地关系变得脆弱,文化景观的遗产实体逐渐萎缩和破败,客家乡村景观的风貌保存和文化传承面临中断甚至后继无人的威胁。例如,龙川县大长沙村在经营农田时使用农药化肥不当,造成农田土壤水质有机质过量,出现农田赤化的问题 (图4),导致传统田园风光异化;邻近的青云村中,遗存的传统客家民居大多是清代修建的土木结构建筑,因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保护措施不完善,濒临崩毁(图5)。此外,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落伍”的传统民居已经不能满足村民现代化生活的需求。一些富裕的村民迫切希望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开始在村中自建或改建旧居。在此过程中,村民多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实行建设,在村中新建各种欧式、现代的洋楼别墅(图6),与客家传统民居风貌很不协调,对传统村落的自然风景和乡土文化造成了很大破坏。
这些现象的发生和恶化,损毁了原有的客家乡村景观风貌,使得该地区的传统文化景观格局受到严重破坏,造成乡土文化的传承危机和价值断层。如今,广东大部分客家农村地区都面临着山水环境污染加剧、木构民居古建失修腐损、文物古迹破坏严重、传统手工艺无人接班等严峻的生存挑战。
2客家乡村景观的文化遗产价值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 1964年发布的《威尼斯宪章》指出,遗产的价值可以用作利益(benefit)的等价或者对财产(worth)的认可,“平凡的作品随着时光的流逝可能拥有特殊的价值”[5]。为了合理评估遗产价值,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提出了“杰出普世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评估标准 ,用于评估遗产所蕴含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和(或)自然价值(表1)。被评定为世界遗产的关键条件,就是要具备对于人类的现在和未来都非常重要的普世价值。
传统乡村景观所蕴含的普世价值,是个人或群体赋予景观的特殊属性,具有历史性和延续性。对于客家农村居民来说,客家乡村景观的价值意味着传统和信仰,“直接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相联系,表现了当地文化的健全和持续存在”[6],具有重要的人类学意义[7]。尤其在具有共同历史身份和信仰传统的周边城镇居民的眼中,感知乡村景观而产生的价值认同感更加直接、强烈。客家先祖在自然环境中劳作的记忆,为未来提供历史信息的潜力,是这些景观遗产需要被保存和不断传承的意义所在。
作为古代中原移民适应南方环境、寻求生存空间而营造的一种文化景观,客家乡村景观凝聚了民俗、土地与时间的力量,与客家传统文化的地域化演变有密切交融,展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人居环境,具有显著的文化遗产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乡村景观其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中,展示了粤东北山区在中原移民的影响下而发生的景观演进过程。对照世界遗产“杰出普世价值”评估标准的描述,客家乡村景观的文化遗产价值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两千年中原文化南迁历史的活体见证
客家人源于中原汉族,受社会动荡影响,历经千辛万苦迁移到岭南山区谋求生存空间,创造了适应当地气候又有中原遗风的客家传统民居,将中原汉族的语言和民俗深植南方,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南北方的文化交流。在世界遗产福建土楼 的描述文本中,UNESCO认为客家人是古代因逃避战乱从中原南迁的正统汉族的后裔,有着强烈的父系宗族意识[10]。土楼(图7)、围屋、围龙屋等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传统民居,其建筑选址、布局、形式和装饰等方面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中原文化内涵[7],如风水、阴阳、五行学说等。
在广东,围龙屋 被普遍认为是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乡村景观构成要素之一。与福建永定土楼相比,客家围龙屋(图8)在布局、轴线等方面与中原文化符号的联系更紧密,其空间结构体现了更为强烈的儒家观念和宗族意识。如在龙川荷树排遗址中出土的一个汉代明器陶屋(图9),与当地现存的客家民居(图10)在布局和造型上高度相似,其式样风格清晰地展示了龙川客家民居对古代汉族建筑形制的传承关系,见证了传统中原文化在广东客家山区的历史演变。
2.2 客家传统文化及民俗风貌的独特展示
南迁而来的中原文化和信仰力量,对客家村落的景观风貌演化造成了深刻影响,体现了人们对自然风景的改造历史,展示了人地和谐、充满生机的传统文化风貌,如风水理念、自然信仰和祖先崇拜。客家传统村落多由家族聚居发展而来,一个自然村的居民往往为同姓宗族,形成血缘村落。客家围屋中轴对称的礼制布局,体现出严格的儒家礼制和隐秘含蓄的氛围,表达了客家人对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坚守和传承。
在岭南山区,客家先民日渐积累的风俗习惯,指导着人们对各种景观要素的组织和使用。这些习惯与乡村环境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代表了一种无形的信仰,影响着客家人对有形环境的改造方式。他们根据长久以来的生活记忆改造山水地形,建造宜居的夯土堡垒,耕种农田,延续种族、绵长生息。这种延续了千年的乡土风光,带有显著的田园景观特征,容易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农耕生活记忆(不管当地城镇居民还是外乡人),触景而产生乡愁。这种景观会随着时间不断发生改变,在吸收和表达传统文化民俗风貌的过程中表现出连续、机动的特征,深刻地展示了客家乡土文化与当地自然景观不断抗衡和融合的演变进程。
2.3 岭南山区古代人居环境营造的杰出范例
在粤东北的丘陵山区,基本相同的气候条件、山水环境、地物类型和一脉相承的文化信仰、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等,奠定了客家人整体相似的人居环境品质。其中,农业活动对山水地形的重新组织,栽培作物的类型、种植方式和植被的季相变化等,共同构成了客家宜居环境的山水田园景象。客家人崇尚延续祖居地的习俗,在民居建造中就地取材和应用乡土材料,营建了在建筑造型、总体布局和细部装饰上都具地域特色的客家传统建筑,既构成了客家乡村景观的重要世俗空间,也是对村居生活需求和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直接回应。
客家人各种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生活方式、民俗活动等非物质信息,支撑起传统客家村落环境作为遗产整体的文化内涵,丰富并强化了客家人居环境风貌的地域特色。在此过程中,人居环境营造的过程能充分凝聚人与土地的力量,实现了客家人内心深处回归自然和拥有土地的愿望。这种“民居与田园合一、山水与文化共荣”的人居环境风貌,体现了客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观念,构成岭南山区古代人居环境营造的杰出范例。
3结语
文化遗产价值是传统乡村景观所蕴含的普世价值,具有历史性和延续性。客家文化景观的遗产价值,是个人或群体赋予景观的特殊属性,代表了一种客家人共同追求的一种价值观[2]。对于当地农村居民来说,客家乡村景观的价值意味着传统和信仰,“直接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相联系,表现了当地文化的健全和持续存在。”[3]。这些景观还有重要的人类学意义。[4]。尤其在具有共同历史身份和信仰传统的周边城镇居民的眼中,感知乡村景观而产生的价值认同感更加直接、强烈。客家先祖在自然环境中劳作的记忆,为未来提供历史信息的潜力,是这些景观遗产需要被保存和不断传承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作为地区的、民族的和风俗化的一种文化遗产,广东客家乡村景观延续了作为汉族后裔的文化记忆,体现了客家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经验,谱写了一曲山水与文化交融的乡愁之歌。它不但体现了客家人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丰富了岭南地区景观的多样性,也是岭南风景园林遗产的重要研究内容。
目前,广东许多传统客家乡村景观遗产正在遭遇乡村城镇化的巨大冲击,其中所蕴含的乡土文化和传统民俗在信息全球化的当代显得日益宝贵,亟需保护和传承。不过,景观环境的营造从古到今都是动态的,人与自然的互动无法中断,对其采取“博物馆式”地封存保护方法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行。因此,我们要妥善地保存和延续客家乡村景观中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信息,“将事物的价值从一代传递到另一代手中”[11],留住蕴含在乡村田园风景中的文化遗产价值,使客家乡村景观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在此基础上,认真保存和恢复广东客家传统村落的宜居环境和民俗风貌,还有益于更好地理解、欣赏和评估宏观意义上的客家文化景观,为新建模拟性客家风情景区等文化设施提供技术指导和参考范例。
参考文献
[1] 杨保军. 如何才能“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J]. 求是,2014(11):36-38.
[2] 李敏,袁霖. 风景园林遗产价值评估标准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3):86-95.
[3] 阿诺·艾伦[美],谢聪,陈飞虎译. 为何保护文化景观?[J]. 中国园林. 2014(2): 5-15.
[4] 河合洋尚. 景观人类学视角下的客家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J]. 学术研究. 2013(4): 55-60..
[5] 谢永昌.试论客家民系与方言的形成[J]. 嘉应大学学报. 1999 (1): 110-112.
[6] 黄志繁.什么是客家——以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为中心[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4): 90-96.
[7] 陆琦,李自若. 时代与地域:风景园林学科视角下的乡村景观反思[J]. 风景园林. 2013(4): 56-60.
[8] 马炳坚. 《威尼斯宪章》与中国的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J]. 古建园林技术. 2007(3): 34-38.
[9] UNESCO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The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EB/OL]. UNESCO,2013[2014-04-29]. http://whc.unesco.org/archive/opguide13-en.pdf.
[10] UNESCO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FujianTulou [EB/OL]. UNESCO,2008 [2015-01-09]. http://whc.unesco.org/en/list/1113/
[11] 丹尼尔·纳德切克,杨锐. 遗产保护:文化景观与美国的风景园林行业[J]. 中国园林. 2009(12): 19-23.
作者简介:
袁霖/1989年生/女/广东龙川人/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通讯作者:李敏/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 E-mail:gdli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