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焰火》的音乐分析与演奏浅析

2015-04-29朱昊

北方音乐 2015年23期
关键词:音乐分析德彪西焰火

朱昊

【摘要】法国著名的作曲家德彪西采用创造性的手法丰富音乐语言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音乐世界。与此同时,德彪西开创钢琴音乐的新起点。德彪西有很多的作品,而《焰火》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同时也是他24首钢琴前奏曲中的最后一首。通过这部作品,可以了解到他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以及创作风格,与此同时,这部作品也包含了他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就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焰火》的音乐与演奏等相关情况进行论述,以期能够进一步了解到德彪西的创作。

【关键词】德彪西;《焰火》;音乐分析

法国著名作曲家,克洛德·德彪西生于(Clande AchillDebussy, 1862-1918),是上个世纪最伟大、最具创新精神的音乐家之一。在其一生中,由于受到象征主义文学与印象派绘画风格的影响,在德彪西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优美悦耳的声音,同时更能够体验到美轮美奂的图画场景,如水中跳跃的金鱼、枯萎的落叶、雨中化花园以及七彩火焰等等。在他创作的过程中,并不会将故事情节作为线索,而仅是通过画面与色彩的描绘吸引别人的注意,继而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作品,而同时也想别人展示了他独有的音乐风格。

一、德彪西创作特点

分析德彪西的创作,不难发现他就是在传统作曲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他以热衷于发出奇异音响的和弦而不安分传统的和声练习而出名。因而在创作的时候会尽可能避开前辈的音乐创作路线。但是德彪西会吸收东方音乐特点,在新的音乐词汇、新的音响效果方面探寻出一条具有个性化的创作途径[1]。正是德彪西的这种创作风格与创作精神,受到后世作曲家的崇拜和尊敬。但是就他看来,前辈的音乐可以显现出明显的亲和力,因而在创作中他有意识地增添这种情怀,如标题作品《向玫瑰致敬》、古老体裁《前奏曲》、《托卡塔》、《小步舞曲》等。在写作织体方面德彪西更崇尚复性,偏向于多声部线条。在钢琴创作方面有着非常强的清晰、典雅以及装饰性的特点、结构简练,使用大量的中古调式。他崇尚古典精神,但是不会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他创作的过程中不断从中吸取所需养分,大胆创新和创作。而他的《24首钢琴前奏曲》就是非常明显的表现。

二、《24首钢琴前奏曲》的概述

分析音乐体裁,就不难发现前奏曲本身就是一种古老的体裁。在最初的时候前奏曲具有引子的意义。在演奏的时候普遍采用琉特琴或者是管风琴,作为开场白的一种即兴表演。这种表演结构非常短小,但是可以起到引入主题的作用。早在17、18世纪的时候,巴洛克作曲家就继承和发展这种早期的前奏曲,并将其作为组曲或者是赋格的开始。常见的前奏曲就有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其中就含有48首前奏曲与赋格,前奏曲是赋格的引子。直至19世纪后,前特别的曲子,如肖邦的《前奏曲二十四首》。

德彪西的《24首钢琴前奏曲》共分为两集,每集有12首。前奏曲不仅是他创作领域的重点,同时也是该部分将这个题材创作发展到了最高峰。在这些前奏曲中,可以很明显发现其做具有的印象主义学。相对比就不难发现,这些前奏曲在音乐语言上比前辈们相同体裁的作品更新颖,同时在素材选择方面也非常的丰富[2]。在1910年的时候,他完成了第一集,随后1913年创作的第二集,而第二集是第一集的自然延续与发展,但是文学含义表现的更为抽象,语言的复杂性表现的更为明显,里面出现了很多的调性因素,导致在演奏方面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如《皮克威克礼赞》(第一集第9首)、《亚麻色头发少女》(第一集第8首)等,还有就是以西班牙民间音乐为题材的如《中断的小夜曲》(第一集第9首)、《阿尔汉勃拉大门》(第二集第5首)。但是写的比较多的还是自然景物的描绘,如《西风所见》(第一集第7首)、《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和香味》(第一集第4首)灌木林》(第二集第5首)等。另外还有两首被称作是通往练习曲之路的前奏曲《交替三度)(第二集第11首)和《焰火》(第二集第12首)。

三、《焰火》的音乐分析

在分析《焰火》的时候,需要从音乐结构、和声体系以及音乐形象三方面进行论述,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理解《焰火》。

(一)音乐结构

就《焰火》的音乐结构特点来说,将创新与继承相互融合是最为明显的。在写作方面应用的是现代回旋曲式写法,相对比传统的前奏曲,篇幅较为庞大。而这种庞大篇幅前奏曲其实就很明显的体现出德彪西对传统段落无对比、头尾一致性、乐思单一性以及篇幅短小的前奏曲进行的改革与创新。纵观结构的布局,引子比主要部分还要长,且有自己的引子、结尾,自然而然的连接成为段落,主要部分(A)是通过主题、主题变形反复以及补充组成。在随后出现的演奏中,主要部分仅出现两次(A1、A2),但是规模并没有超越(A),并且在内容上还进行了两到三次的变形,促使音乐形象表现的更为丰富,且获得精炼和升华。通过这三部分的穿插,可以充分感受到对比性、展开性以及变奏性。量个插布(B、C)之间的省略主部显然是近现代回旋曲式的新的处理方式。在尾声方面运用主体部分步材料的同时,还显现出全新的主题,甚至有终止调性原理主题调性,继而产生出一种非收拢性的终止效果[3]。这样演奏曲方式,其实就已经充分体现出了德彪西这种“没有任何东西打断它,而且永远不回到它的本来面目”的艺术追求。可见,这一部分继承了传统古典回旋曲式的基本框架,但是又体现出重复与对比相互结合的原则,同时又有印象派稍纵即逝的意识流风格。通过省略主题可以增强音乐的整体形象,促使音乐在表现形式方面更具连贯性,促使曲式结构出现不同段落组合的倾向。从调性的结构形势来看,德彪西利用引子中动机式音型叠置而构成的小二度调性作为全曲调性布局的依据,全曲大段落的调性对比大多也在C与bD(#C)之间。这样就可以促使全曲的曲式结构严密的调性逻辑。全曲式各主要部分或者是插曲部分小二调性的色彩。例如主体部分中含有C大调与#C大调的小二度调性色彩,A1 部分补充的黑白双双刮奏也体现出小二度的关系,尾声部分中的新材料《马赛曲》与主题材料都体现出C大调的特点。这些调性与持续音和中止音#C都构成了小二度调性。事实上这样的表现形式促使全曲的小二度达到首尾相呼应的效果,体现出整体的统一性。插部作为主部的对比和发展,也频繁的使用了大二度调性和小二度调性。这样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体现出德彪西的调性布局有明显的色彩转换,还有严密逻辑性。而这种创作方法在20世纪中就获得广泛的应用。

(二)和声体系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中,运用和声的时候遵循的原则是追求色彩的仿佛行。《焰火》中的色彩变化和声色彩表现的非常明显。通过单独使用(17小节)或者是双重对位(67小节),甚至是相互融合(60小节)等不同的方式运用了自然大小调式,无导音的全音音阶,东方五声音阶,以及一些按一定音程关系组成的调性含糊的音调。为满足音乐创作中,音乐形象色彩的需要以及对音乐标题气氛的渲染,德彪西在此过程中采用的是高超“和声化合”方式,将不同的调性融入到光与色彩中,促使人们能够感觉到不到转调的任何痕迹。在创作的时候,德彪西将自然界中的知识引入其中,促使和声表现的更为丰富,实现更自由的和声表现形式。如有分解九和弦转位(25-29小节),大、小、减三和弦与二度音程密集地平行进行(45-52,85-86小节),其不再是按照传统规则从预备到解决功能性和声来实施的,而是单纯的采用音色来塑造音乐形象,实现典型的“块状和声”。在85-86小节里强烈的色彩效果使“块状和声”的作用表现的非常明显。由于印象派音乐崇尚和声进行、追求色彩效果,并未关注线条性的旋律,因而德彪西采用相互不连贯的方式代替了浪漫派音乐中的大段主题旋律,同时采用变化重复的方式来替代主题的发展,并于乐曲展开。

(三)音乐形象

在德彪西创作的前奏曲中,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标题,但是这些标题并不像浪漫主义那样能够让人引起联想与深切的感情体验。印象主义的标题仅仅是一种朦胧的暗示。德彪西创作的前奏曲标题通常都写在结尾后面的括号内。这种做法,其实就是说民德彪西想利用标题来烘托气氛,而不是想通过标题来展现音乐。如果要理解和体验这些标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文化修养以及善感的心灵触觉。德彪西的《焰火》,运用了很多种印象派音乐创作方法。他会将幻想中的盛大焰火晚会中才出现的气氛、声音、光亮以及色彩等,甚至是情感都会细腻而又生动的描绘。通过这样的描绘来刺激人们的感觉器官,促使人们能够在视觉上形成幻影,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分析整段引子,不难发现其都是比较弱的双重调性重置密集音。引子可以营造出一种夜幕浓浓、清风习习,树叶沙沙的气氛,高声部中偶有八度及二度音闪现,犹如夜空中的点点星光。突然一阵强刮奏由上至下跨越六个八度,恰似一颗耀眼的流星划破宁静的夜空。随着半音型托卡塔式连接句的渐强,隆重的焰火晚会终于拉开了序幕。一条由九和弦转位构成的华丽的竖琴般音型在双手间上下流动,犹如瀑布式焰火从万丈高空源源不断地倾泻下来,一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场面。在此音型的衬托下,主部主题(第27小节)以短小的动机式单音音型在低音声部出现了,它如同庆典广场上的号角声般嘹亮。但是经过小二句后,主题变形转调会出现重复的情况,这种磅礴的气势其实就好比是旋律中五彩缤纷的烟花在竞相怒放,所表现出来的气氛就会更加的热烈。在补充的渐弱后段中,通过主题材料上装饰音型在高音区域的变动,所展现出来的音色是晶莹剔透的,就好比是铃声在空中荡漾。在音量逐渐增加的过程中,第一插部(B)的块状音就会加入于其中,就好比是燃放的炮竹腾空而起,而这些炮竹就会在空中绽放出色彩斑斓的火树银花。但是对比性的插部音乐采用的是单纯的色彩柱式和声与二度音程,因而在表现形式上就会非常急促,就好像广场上有千万人在不断的移动以及兴奋不已的跳跃的孩子们。第二插部(C)在主体部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展现的音乐非常柔和,就好像是仙女散花,轻轻盈盈的翩然而至,这样的景象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是非常迷人的。而在此过程中,A1是在主题变形的基础上再现,重复句前有一近似华彩的乐句,整段音乐给人的感觉就是缓急交替以及刚柔相济,双重调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就好像是蛟龙在云中遨游,好一幅焰火喷出来的双龙戏珠图。第三插部(D)采用主部主题材料片断进行变奏,并很快进入A2部,这里是主题第二次变形再现,琶音音型由低向高,情绪愈加激昂[4]。经过越剧反复后,就会逐渐形成一种为蔚为壮观的景象,产生一种大合唱式的节奏与气场,充满着丰富的音响光彩。通过这样的形式将群情激奋,万众欢腾的场面形象的表现出来。演奏到这时候即可以采用黑白双键重调性刮奏,从高到低,由强到弱,表示这烟火晚会的结束,展现出一种幽静的景象。在结尾的部分将法国国歌《马赛曲》播放,就好像是遥远的天边传来清脆的嚎叫声,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赞不绝口。

四、演奏分析

其实分析德彪西的音乐表现形式,其不仅仅在色彩上有自己明确的追求和独特的贡献,在钢琴演奏技术方面也有创新和发展,继而赋予了钢琴新的生命。这种新的生命多体现在声音的挖掘方面[5]。德彪西是肖邦之后有一位著名的钢琴音响大师。在钢琴方面他并不追求通过扩大音量幅度,而是通过挖掘声音的强弱,表现。因而在德彪西的钢琴乐谱上有p、pp、ppp甚至pppp的力度记号,并在其中穿插流f、ff记号。在大部分情况下,作为对比和反照出现在钢琴演奏中,且常常在一、二小节中使用pppp的手法。在》焰火》中并没有辉煌壮观的f、ff或者是fff,而是充满婉转、温存的p、pp。在演奏的时候也会出现强烈的音响,但是也仅仅是出现过几次后就立即恢复平静。这样的演奏要求,需要演奏者在声音上具备较高的控制能力。在演奏的时候演奏人员需要通过不同音色来调整触键的方式。如,引子部分需要在黑、白键上进行重叠交替,音色要达到轻盈、朦胧的效果。因此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指腹平贴在键面上轻巧而快速的弹奏,在弱音部分需要使用到底第14小节。

五、结语

在音乐创作领域中,德彪西作为一位划时代的大师。他的创作为世界钢琴音乐增添新颖珍品。《火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其创新精神更值得后世学习。

参考文献

[1]吴玉敏.如何演奏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焰火》[J].中南论坛:综合版,2014,13(11):155.

[2]邓昆.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焰火》的音乐分析与演奏[J].音乐创作,2011,19(09):98.

[3]宋婕.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烟火》的创作与演奏探解[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3,12(21):56.

[4]时霞,浅析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焰火》的演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2012,12(22):20-21.

[5]老洪慧,黄钟.德彪西印象派作品风格的缩影—钢琴前奏曲《焰火》——为纪念德彪西诞辰140周年而作[J].武汉音乐学院,2013,20(2):36.

猜你喜欢

音乐分析德彪西焰火
焰火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焰火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白日焰火》中英片名从虚到实的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