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谁做官:中国改革的核心问题
2015-04-29
任何改革靠的都是人,而不仅是制度机器自行运转。通过有态度、有本领的干部官员,形成改革生力军,将那些庸官贪官“筛下去”,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动能,才能更好地突破各种形式梗阻。
十八大以来,从深改组、国安组成立,到全国性审批权下放,顶层设计的变动之大,令人目不暇接。但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最难的实施阶段,顶层设计能否落地,尚需一个关键性的支撑:人事。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但掌握中枢权力,其组织分支更从国家主席层级,到各省、市、县、乡镇,乃至数百万个村,都作为一把手或领导集体而存在。因此,中国政治的核心问题,就是执政党的组织人事问题。
打破选人封闭痼疾
相对于“官员”来说,“干部”这个词是外来语,指的是党的各级政治骨干。“党管干部”,指的是当代中国的选官权力掌握在各级党委手中。因此中国的官员选拔,核心在党内的组织人事制度。除传统的“德、才、能”的标准外,干部选拔还有新的内容,包括“革命意志”的标准、国家治理的要求。习近平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如其所言,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是“理想信念坚定”,要坚持原则、敢于担当。当然,共产党并非要求它的干部只会喊政治口号,还要具有扎实的政治工作能力。十八大提出的干部队伍的核心标准除“政治坚定”外,还包括“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这里强调的正是“革命意志”对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国家治理标准,指的是在政治、经济现代化的背景下,为治理现代国家而对官员队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熟悉市场经济、掌握现代治理技能等等。
而一些地方所谓的官场“潜标准”指的是,由于干部选拔是自上而下的,权力掌握在上级领导和组织部门手中,而上级领导人在决定下级干部时,有时不是根据组织人事政策、群众呼声和现实需要,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和好恶,更容易选择那些“听话”的干部,却使干部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监督。有的甚至有意培植亲信,拉帮结派,提拔自己“线”上的人,很容易培育上下级干部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些拿不上台面的“标准”,是造成党内拉帮结派、集团腐败、官僚主义、庸官上位的重要动因。
从反腐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地方用人问题来看,官场“潜标准”导致的最大弊端就是一个地方选人用人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导致普通官员对执政党的忠诚,在很大程度上又被扭曲为对上级领导的顺从。官场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干部对上级领导言听计从,不敢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习惯。这不能不造成领导能力的退化。
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必须打破选人用人的封闭性,必须警惕“革命意志”被庸俗化、形式化,警惕自上而下的选拔机制使得国家治理标准被所谓官场“潜标准”所排挤。
好的“人品”与“官德”
新常态下的干部选任首重政治理念。即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干部才能抵御诱惑、服务国家。习近平不止一次对此强调过,干部不能成为利益集团的工具和上级领导的“家臣”。而某些干部之所以那么容易被官场潜标准俘获,将权力私有化,甚至成为集团腐败的一分子,正是由于内在信仰的丧失,让干部太容易被腐蚀。
需要指出的是,政治理想不是空喊口号。十八大后揪出来的上百名“老虎”,在贪污腐败的同时都在大讲特讲共产主义信念,甚至在被“双规”的前一天还在开会布置学习文件,高调得很。看看这些年落马的官员,越是在会议上喜欢喊大口号、在现实中喜欢给人扣大帽子的官员,其人品越是可能有问题。
即使在当下,那些喜欢空喊口号、给别人扣大帽子的少数官员,实际上并没有对党真正有多忠诚,不过是拿别人的头颅供奉自己的政治前途罢了。过多任用这样的干部,对党的事业没有好处——将本来严肃甚至神圣的政治理念庸俗化,是对真正的政治理想的谋杀。
资格与能力
资格能力逻辑指的是,干部队伍的资格要求必须科学化和制度化,而不是想当然或应付一时的政治需求。例如,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干部年轻化的要求,是因应当时要破除保守的意识形态阻力的需要,但随着时代发展,這一标准在许多地方逐渐扭曲变形,越到基层越是加码,在官场“潜标准”中,处级40岁,厅局50岁,都很难再向上升迁。年龄并不代表能力,却毫无道理地成了干部升迁的硬指标。如果往深层挖掘,这种年龄要求的极端化实际上是默认将晋升作为当官的唯一追求。
据统计,全国公务员队伍约有60%在县级以下,基层公务员由于行政层级限制,职务很难上去,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人民网针对105位基层党政干部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晋升渠道很窄,提拔无望”的占40%。这种令人沮丧的前景如何能够激发大多数干部官员的工作热情?
对于这个问题,合适的解决方案是:除通过政治理念的更新强调职业荣誉感、提升基层官员的成就感外,在制度上应破除职位晋升指挥棒,将职位与职级分开,职级与工资挂钩。让不能晋升者有经济上的回报,以解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问题。中组部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市、区、旗)党政正职队伍建设的意见》也明确表示,县党政正职队伍以45岁左右的干部为主体,要注意使用其他年龄段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干部,防止在年龄上搞“一刀切”,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干部队伍。这也是打破唯年龄论的信号。
除静态的资格外,官员还需表现出与职位适应的能力。不久前中央政治局提出了各级领导干部领导经济工作的5个新本领,即掌握认识发展趋势和准确分析经济形势、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发现和使用经济人才、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
此外,能力还产生于实际工作的锻炼。习近平在2013年6月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等多种场合,用“宰相必起于州牧,猛将必发于卒伍”谈基层工作的重要,是因为通过基层工作摔打的官员具有较为强大的内心世界,敢于较真碰硬,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这些信号都说明,衡量好官的具体的时代标准变化了。在改革进展困难的年代,谁能顶住压力、推进改革,谁才能不负所托,成为一个合格的干部和官员。
(《南风窗》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