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湖地区山歌研究探索及保护与传承
2015-04-29刘跃华朱子君
刘跃华 朱子君
【摘要】环太湖地区山歌是太湖流域音乐中的一朵奇葩,它传承自千年以前的苏州地区,在无数邻近的地方扎根生长。尽管河阳山歌、白茆山歌、芦墟山歌都属于环太湖地区山歌这一吴歌支脉,三者也有着大量的共性,但由于不同地区人们说话口音不同、性格不同,它们之间仍存在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而由于传承人的相继离世,山歌处于濒临消逝的险境,因此山歌的传承和保护成为相关政府和高校音乐教育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环太湖地区山歌;芦墟山歌;河阳山歌;白茆山歌;共性;个性;保护与传承
一、环太湖地区山歌起源
太湖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人间仙境,它滋养一代代温润儒雅的江南人,孕育了无数文学艺术史上的奇珍异宝,散发着耀眼夺目的瑰丽色彩。在环太湖地区的山野间,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在人们之间流动,它承载着千万年太湖人的生活与梦想,是千万太湖人的感情寄托,这就是山歌。山歌是环太湖地区的一种本土文化,它源自江南荆蛮土著文明的本土蛮夷歌谣经典样本,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现今的山歌模式,成为古老吴歌体系中重要的一支。在民间,一般认为是一位叫做张良的人创作了山歌,且都有类此的山歌记载,如:
“芦墟山歌: 河阳山歌:
自从盘古立山河, 自从盘古立婆婆,
三千法律是萧何。 三千法律是萧何。
勿论分别男和女, 伏羲分别男和女,
张良起造唱山歌。 张良制造唱山歌。”
不难发现,这两首山歌句式相同,内容相似,都为讲述张良为山歌的鼻祖,然而此张良是否为汉代的张良,已经无据可考。目前考古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山歌是河阳山歌的《斫竹歌》,它被定格在上古时代,与《吴越春秋》中收录的相传为从原始社会口头流传下来而经后人写定的《弹歌》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一般研究认为《斫竹歌》是《弹歌》的原型。
《斫竹歌》
(嗯呦)斫竹,(嗬呦嘿),(嗯呦)削竹,(嗬呦嘿),(嗯呦) 弹石、飞土,(嗬呦嘿), (嗯呦) 逐肉(嗬呦嘿)。
《弹歌》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不难看出以上两首的内容大致相同,《弹歌》简要凝练的概括了《斫竹歌》的内容,生动形象的描绘出原始人民打猎的情景,而《斫竹歌》的旋律,尤其是第三句的两个大跳音程更使音乐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进一步体现了其珍贵的考古价值,也证实了《弹歌》的来源的正确性。当然这并不能说明河阳山歌就是最早出现的山歌种类,只是就目前的考古发现而言,《斫竹歌》为最古老的山歌,由于文献的缺失,没有任何资料可以显示环太湖地区山歌最初起源于何地,何时传播至其它地区,这是由于环太湖地区山歌是原生态的产物,历来不受文人的赏识,尽管有钱谦益、冯梦龙等文人对山歌进行记载,但是这也不足以让山歌进行广泛传唱。然而也正是因为没有受过外来文化的影响,山歌的原汁原味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了这些地区文化历史发展的最直接的见证人,成为了当地百姓生活娱乐的缩影,为后人对该地区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不过值得肯定的是,无论山歌起源于何处,它的传播范围在不断扩大,遍及太湖四周,并且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今日吴歌体系中的重要分支。
二、环太湖地区山歌的艺术特征
尽管环太湖地区山歌拥有多个分支,并且各具特色,然而在形式、旋律、语言上仍然有着高度相似性。本文根据以下几个划分依据对环太湖地区山歌进行归纳,并从曲式结构、歌词内容、旋律发展上进行剖析,对山歌的艺术特征进行阐述。
以山歌长短作为划分依据,环太湖地区山歌可分为小山歌、大山歌和长篇叙事山歌三种类型,一般以小山歌为主。最典型的小山歌为七言四句式,但也有单句头、两句头、六句头、八句头等结构,是山歌中数量最多、传唱最广的一种山歌类型。大山歌和长篇叙事山歌是以小山歌为基础进行的扩展,大山歌又称为幼教田山歌、长山歌,它是由多段唱腔连接而成,一首长山歌可以有几十句到上百句,也可以视为由不同旋律的小山歌连缀而成。长篇叙事山歌是由小山歌连缀而成演唱长篇叙事诗的一种形式,它能体现山歌的最高水平,几乎涵盖了山歌的各种曲调、艺术加工手法、唱腔,是一种集大成的音乐创作,由于山歌传承人的相继去世,会唱长篇叙事山歌的山歌手已经寥寥无几,因此各地政府以及相关学者都在积极抢救,此类山歌有《五姑娘》、《赵圣关还魂》等,据山歌传承人介绍,过去在唱长篇叙事山歌时,都要唱几天几夜,轮番连着唱。
在结构内容上,以小山歌为例,一般采取起承转合式曲式结构,句法大多数为综合式句法或者并列句法,极少用大山型或波浪型句法等。但典型的小山歌在演唱时较为生硬,没有较大的情感张力,不能很好的渲染气氛,在民间歌手演唱时一般会进行加垛处理,即加入衬词、衬句等等,主要出现在第三句中,起到修辞、烘托情感和增添氛围的作用,衬句主要有这几种:有复沓、递进、问答、对比、铺陈、回文、接麻、叠字等,且多为叠加使用。同时由于演唱的语言——吴语的说话习惯,会特别加入语气助词,如“哎、呦、嘞、者、啊呜”等,且连缀使用,因此一般的小山歌都会多于七个字,有些会有五句或六句甚至到十几句,但是如果将这些衬词去掉,仍然是一首七言四句头的山歌,如:
“芦墟山歌:
荷花含类六月开,吾姐捏鹅毛扇子要踱出来,扇柄上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廿七、四九三十六个金星花名眼,条条路里望郎来。”
这里的“吾”、“要”、“出来”、“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廿七、四九三十六”、“个”等都是属于这类词组,其中数字的叠加是典型的加垛处理,它用夸张的手法形容金星花名眼之多,为歌曲添加了生气。又如:
“俉唱山歌也勿多,书本只装七叉袋八淘箩,叫去两个角班郎吭呵依呵扛到吴江长桥卖山歌,压坍长桥塞煞庞山湖。”
这里就是使用了语气助词“吭呵依呵”,形象地表现出唱过的山歌数量之多。
环太湖地区山歌是单声部音乐,与中国古典音乐相同,采用五声音阶,旋律线较为圆润、平滑,音域较窄且装饰音较多,唱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婉转动听。从旋律上划分,也可将环太湖地区山歌分为抒咏型、谣唱型和急唱型三种,其中抒咏型山歌最具山歌特征,它的曲调上扬、时值饱满,给人以一种宽广、辽阔的田野的气息,急唱型山歌又可称为急口山歌,即有说白的山歌,唱歌部分节奏可快可慢,说白内容逐渐加快,表现出山歌手高超的演唱技巧,如:白茆山歌《看见郞来立起身》
(唱)看见郞来立起身,连忙剁面落馄饨。
(说)筷头上馄饨郞勿要吃,嘴里同来只只吞,情歌郞好吃嚼碎舌头根,一滴鲜血落勒笃小孩囡娘汗衫上,姆妈娘盘问嫩啥回声,我蹲勒南纱窗前北纱窗后挑花撩线挑花多心乱,鼻头管鲜血流汗衫,嫩前三年蹲勒笃南纱窗前北纱窗后挑花撩线挑花也勿曾多心乱,鼻头管鲜血也勿曾流汗衫,石角里种花啥人敢来采,生毛桃发白啥人敢来偷,哪怕嫩娘俩困勒一横头。
(唱)山上插竹连娘起,狭江里拖鱼一网兜。
就山歌旋律发展而言,由于其传承方式大多数是口传心授,为避免复杂化,环太湖地区山歌的曲调只有少数几种,且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在传授时,人们大多只学习几首最具有典型特点的曲子,学习者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对旋律加以变化发展。类似宋元时期的按谱填词,创作者在进行山歌创作时会根据内容进行曲调的选择,并且运用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对山歌进行修饰,使其具有新颖性和创作性,同时由于山歌手自身的特色、对音乐理解的不同、自身阅历的不同和演唱方式的不同,使其更具即兴性和随意性。当然传唱方式除了口传心授外还有另一种重要方式——手抄本,这种手抄本是由山歌手在传唱过程中记录下来的,明确记载了山歌的歌词、曲调种类,许多山歌手以珍藏手抄本为荣,它为山歌的研究提供了确切的书面依据,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在演唱技巧上,由于演唱者均为田野间的劳动者,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因此他们的声音是自然的声音,是未加修饰过的田野的声音。当然他们的演唱自然也有一定的方法,只是并不系统,就如俗话说的那样“怎样舒服怎样唱,怎么唱得好怎么唱”。
环太湖地区山歌的内容多种多样,有时政歌、节令歌、地名歌、历史传说歌、儿童歌谣等,其中最多的为爱情题材的歌曲,其中包括爱慕、相思、情别、幽会、不幸婚姻等,有“无姐无郎不成歌”之说。新中国成立之前,男婚女嫁一般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人们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且男女间说话都不被允许,因此在那时唱山歌便成了热恋中的情人互诉衷肠、倾吐酸楚的最好途径,如:
“河阳山歌:
结识私情么隔条河,我手攀着乌绒树呀望情哥。
娘问嫩(你)囡女么勒望啥?我看河里鲫鱼相打呀鲤鱼拖。”
这首《结识私情隔条河》是一首典型的四句头山歌,其中运用各种衬词衬句,修辞手法,在曲式上承上启下结构,曲调婉转,以下行为主,叹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这首歌描述的是一个少女攀在树上望情郎,被母亲发现了,假装说自己在看河里鲤鱼打架,这反映了当时的女子对爱情的渴望,对情郎的思念,对自由的向往。另一种较多的山歌种类是农耕歌,如:芦墟山歌《四根车柱直苗苗》
“四根车柱直苗苗,遮顶棚尖好象独龙桥,独龙桥底有十二个车棚盘盘转,木龙吸水养青苗。”这首芦墟山歌用比喻的手法,从农耕车延伸到独龙桥下的水稻,描述了春天种植水稻的情景,一气呵成,体现了创作者的口才与对农耕的热情。还有一种山歌的形式为哭嫁歌,据山歌传承人介绍,哭嫁歌基本已经不怎么唱了,在结婚时也不会选择演唱这类歌曲。时令歌在山歌中也属于较多的一种,它与人们的生活贴近,是当地人民一年四季的写照。儿童歌谣是环太湖地区山歌中流传较广的一种,它丰富了儿童世界,带领儿童走进山歌的世界,充满童真与幻想,如:河阳山歌《亮亮高》
“亮亮高,板板桥。脚又小,桥又高,看侬金狗望哈里逃!”
环太湖地区山歌的演唱方式有三种:独唱、对唱、赛唱。独唱是指一人单独歌唱,主要为小山歌的演唱,对唱则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演唱,通常需要两到三个人一起,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盘歌,如:河阳山歌《盘歌》节选
“问:啥个圆圆天上天
啥个圆圆水浮面
啥个圆圆郎手里用
啥个圆圆姐身边
答:亮月圆圆天上天
乌菱碰圆圆水浮面
铜钿圆圆郎手里用
洋镜圆圆姐身边”
这首河阳山歌是典型的盘歌形式,演唱者两人一问一答,对仗工整,富有童真,极具趣味。赛唱则是多人隔河进行赛歌会时的演唱方式,为对唱的升华,这考验着山歌手的口才、对山歌的理解和唱歌的功底。赛歌会是当地人民春秋两季的盛会,一般站在河的两岸立岸而唱,通常的赛歌会持续一整天,山歌手们带着一个专门的小巾箱,里面放着珍贵的手抄本,在歌会结束后,大家相互交换,取长补短。每逢此时,山歌飘荡在淼淼太湖上,飘荡在绿色的田野中,它是人们农忙一年的最好奖励,是山歌流传的最好印证。
三、芦墟山歌、河阳山歌、白茆山歌的个性特征
芦墟山歌、河阳山歌和白茆山歌是环太湖地区山歌中的重要分支,它们分别在苏州芦墟镇、张家港市和常熟地区流行。尽管同属环太湖地区山歌一支,然而由于有着地区差别,它们之间仍有着细微的差别,而正是因为这些差别,才使得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色彩与魅力。
首先从山歌语言来讲,尽管这三地的语言都属吴语体系,但是由于地域差异,在语言上仍有些不同之处。中国的语言分布以南北划分可大致分为七种语系: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以南北来讲,官方方言属于北方语系,其余六种方言属于南方语系,总体来说北方语系即官方方言较为刚硬,南方语系较为柔软。历史上北方语言曾几度南下,南方语系中逐渐出现北方方言,从地理位置上可看出,从北到南依次为张家港凤凰镇、常熟白茆镇、苏州芦墟镇,由此可见,在三者语言软硬程度上,河阳山歌的语言最为刚硬,白茆山歌的语言柔中带刚,芦墟山歌的语言则最为柔软。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单从语言方面便可得知,凤凰镇的人民最为爽朗,芦墟镇的人民最为温婉,而反映在山歌中,河阳山歌的音律体现着较多乡野的粗犷与豪放,芦墟山歌的旋律则最为温婉柔和。同时,由于个性原因,在山歌的尾音处理上,河阳山歌较其他两种山歌更为直接和短促,没有较长的延长音和蜿蜒曲折的音调,给人以轻快、爽朗之感,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急口山歌的演唱方式上。急口山歌除了有部分的说白,还有一段单字长音,这段长音与后面快速的说白形成强烈对比,使音乐更具戏剧性和吸引性,白茆山歌和芦墟山歌的长音一般比较长,且千回百转,令人回味,而河阳山歌的长音比较简短且没有很多转折,较为平直,这也与河阳人民性格豪爽、较为直接有关。
其次,从山歌内容上来看,尽管三种山歌相似程度较大,歌词中也有类似成分,但在语言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仍然有所差异。本文选用三种山歌中数量最多,情感最强烈,传唱最多的歌曲种类——情歌为代表进行三者在语言运用上的比较。
“河阳山歌:《结识私情隔条河》
结识私情么隔条河,我手攀着桃树呀望情哥。娘问嫩(你)囡女么勒望啥?我看今年桃花香开得嫩样多”。
“白茆山歌:《结识私情隔条河》
结识私情隔条河,嫩郎不会游水姐来驮。吾驮到半河当中拨勒爹爹姆妈来看见,让吾俚两条性命全失图。”
“芦墟山歌:《结识私情隔条河》
结识私情隔条河,做双三寸头绒花花鞋送郎君,着仔让郎脚踏高三寸,步步七个登,天蓝湖州新,五色洋缎子。”
首先我们可以从字面看出,河阳山歌的内容最富有诗意和画面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少女手攀桃树偷望情郎被母亲发现的画面,它用桃树和桃花为借口遮掩少女怀春的心思,含蓄的表达了少女对情郎的思念,对爱情的渴望和向往,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悲伤和无奈之情;白茆山歌的内容较为直白,平铺直叙,没有用修辞手法来表达,内容简洁扼要,用短短的四句话45个字讲述了一个女子为帮助情郎渡河,不慎被父母看见,只好双双淹死的凄凉故事,体现了当时的女子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对封建礼教的痛恨及无奈之情;芦墟山歌的内容中用较多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了少女的心理活动,如“高三寸”、“七个登”,表达少女为情郎绣鞋的美好心思,希望情郎步步高的美好愿望。从结构上来看,河阳山歌采用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以“结识私情隔条河”为起句展开叙述,“我手攀着桃树呀望情哥”为承接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娘问嫩(你)囡女么勒望啥?”作为转折句引起情感上的明显起伏,体现出从之前偷望的快乐到被母亲捉住的惊慌失措,“我看今年桃花香开得嫩样多”作为合句完成了整个故事的叙述,并且与承句形成呼应,使整个故事完满结束;白茆山歌采用记叙文式的写作手法,完整的记叙了故事的开端(“结识私情隔条河”)、发展(“嫩郎不会游水姐来驮”)、高潮(“吾驮到半河当中拨勒爹爹姆妈来看见”)和结局(“让吾俚两条性命全失图”);芦墟山歌采用记叙的手法进行创作,并在结尾处采用非常工整的排比句式进行补充,突出新鞋的面料,“天蓝湖州新,五色洋缎子”,体现出姑娘的对这双鞋的用心和灵巧。从旋律上来讲,河阳山歌和白茆山歌内容较为悲伤,旋律线条整体向下,渲染出悲凉的氛围;芦墟山歌内容充满希望,情绪积极向上,旋律线条整体向上。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河阳山歌着重于前后呼应和内容的诗意化,旋律的走向和歌词的内容完美贴合,相得益彰;白茆山歌注重于故事的完整性和简洁性,擅长以旋律带动歌词内容,渲染气氛;芦墟山歌善用夸张手法,看重对内心的描写和刻画,用音乐衬托歌词内容,以情动人。
四、山歌的保护和传承
环太湖地区山歌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支,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历史意义,它是上千年历史文化的缩影,是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映射,它承载着劳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对情人的思念、对生活的期许,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古老音乐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随着老一辈山歌手的相继去世,年轻人对山歌的兴趣不断减少,且山歌的传承形式又多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它正面临着消失的可能,保护、传承和发扬环太湖地区山歌已经成为了各地政府与专家学者的当务之急。
(一)当地政府的传承举措
20世纪中后叶,中国音乐界刮起了一阵采集民间音乐的热潮,在那时环太湖地区山歌就已经吸引了专家学者的目光,尤其是当《五姑娘》等长篇叙事山歌被发现,打破了吴地无长歌的说法后,无数音乐界的权威蜂拥而至,开展长篇叙事山歌的研究,然而由于当时的资料匮乏、音响设备的不完善,研究风潮逐渐消退。自环太湖地区山歌相继申遗成功,山歌又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目前各地相关政府和文化部门已经从文字、音乐到教学三方面积极进行山歌抢救工作。首先张家港、常熟、苏州等地已经出版了《中国·河阳山歌集》、《中国·白茆山歌集》、《中国·芦墟山歌集》、《中国·芦墟山歌集续集》等等,分别详细记录了目前已经搜集到的所有山歌内容,并添加了相关论文资料,供学者进行学习研究,但由于山歌的演唱极具即兴成分,且山歌的数量异常庞大,无法将所有山歌的旋律进行打谱,故在这些山歌集中并没有进行有关方面的收录。其次各级地方政府和山歌馆目前正积极对山歌传承人进行山歌录制工作,尤其是对长篇叙事山歌的录制。录音对于音乐的采集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音乐不仅仅是一般的文学作品,文字不只能是它思想内涵的一部分,它的精神更多的是蕴藏在旋律之中,它用旋律触动人的心灵,用歌词感染人的思想,歌词与旋律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对山歌进行录制,可以将山歌的全部内容和文化内涵保留下来,供后人参考和模仿。最后地方政府如常熟和张家港已经在乡镇中小学校开展了山歌课这门课程,并且有时会请山歌传承人亲自教授,主要的授课内容是一些儿歌和对歌,这是山歌传承的重要举措。山歌的传承离不开少年儿童,当地的中小学生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们说的是自古流传下来的方言,他们的血液中流淌着对山歌的热爱,他们年轻,富有生命力,如果能够让他们培养起对山歌的兴趣,学会唱古老的旋律,承担起传承山歌的历史使命,那么山歌的生命就永远不会消逝,就会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下去。
(二)高校音乐教育的传承措施
本土民间音乐是地域文化的灵魂,记录着一方热土的理想与梦幻,对于它的保护与传承,当地高校音乐教育责无旁贷。高校音乐教育培养着未来大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他们承担着传播音乐文化的重要使命,而在中国古典音乐被逐渐遗忘的今天,对于传统音乐的发展及传承,尤其是本土民间音乐的传播和发扬,他们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如果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能够在学习阶段接触并且掌握环太湖地区山歌,并且在未来的工作中进行教学,那么其传播范围就会不断扩大,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传承和发扬。而在高校的其他专业领域也有音乐爱好者,如果能在全校范围中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掌握环太湖地区山歌,那就可以将其传播的更广更远。因此,要使高校音乐教育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山歌,使环太湖地区山歌在高校中得以推广,可以从专业教育和业余爱好两方面入手:
(1)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山歌专业教学
1.深入民间进行走访调查,感受当地风土人情。
本土民间音乐是由本土文化孕育而生,它是当地风土人情的真实写照,是当地百姓的精神寄托,只有深入到其中,亲身与当地人民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规律和习惯,感受乡村田野的温柔气息,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山歌的精神内涵,了解旋律走向的意义和歌词中蕴藏的内心情感。而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采风的能力,因此,只有学生们到当地去进行采风,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才能体会到山歌真正表达的情感内容。
2.选取经典山歌内容,开设山歌学习课程
专业院校可以选取经典内容编写教材,开设山歌选修课程,包括演唱的技巧、方言的辅导和创作背景的讲解,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学习,也可以邀请山歌传承人和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现场讲解,以此来帮助学生尽快理解山歌内涵,掌握演唱方法和技巧。
3.成立山歌研究小组,进行山歌深入学习。
众所周知,要学习新知识,除了努力掌握课堂上教师教授的内容,还要在课后对其进行不断地深入研究和探索,才能将所学习到的内容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并投射到日后的学习当中。大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成立山歌研究小组,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和影像资料,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的对山歌理论进行研究,对山歌旋律进行模仿,对山歌即兴创作方式进行探索。
(2)对音乐爱好者进行兴趣爱好培养
1.创立山歌兴趣社团,创建特色校园文化
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是一名高校大学生,更是一名未来的音乐教师,他们需要掌握的技能除了如何学好这门课程,还有如何进行教学。由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园内组织山歌兴趣社团,可以使学生有实践的机会,同时也可以让更多对山歌感兴趣的大学生得到学习的机会,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在社团成员学习山歌的过程中,可以开展采风、社团演出等活动,在成员得到快乐的同时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环太湖地区山歌,了解它并对它产生兴趣。
2.开展“山歌进大学”系列活动,弘扬本土民间音乐
邀请多名河阳山歌、芦墟山歌、白茆山歌的山歌传承人及相关专家学者,开展全校性“山歌进大学”系列活动,如举办一场由山歌传承人和山歌社表演的环太湖地区山歌演出,开设两场环太湖地区山歌研究讲座,开展山歌教唱活动等等。这些活动旨在向全校师生推广环太湖地区山歌,让更多的人了解本土文化和本土音乐,对民间音乐进行关注和产生兴趣,使环太湖地区山歌得以传承和发展,使地方音乐文化得以传播和推广,使传承千年的精神文明能够永久的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陈业秀.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对本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开发[J].艺海,2009(2).
[2]王小龙,冯梦龙.山歌与白茆山歌[J].常熟高专学报,2004(3).
[3]张家港文联.中国·河阳山歌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4]张红霞.芦墟山歌研究[J].民族艺术,2009(4).
[5]夏美君.姑苏吴歌的明珠——白茆山歌微探[J].大舞台,2012(12).
[6]江苏省常熟市文化局.江苏省常熟市文化馆.中国·白茆山歌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7]金煦.中国·芦墟山歌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5).
[8]徐雪婷.河阳山歌的历史文化研究[J].大众文艺,2012(19).
[9]吴磊.河阳山歌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2(5).
[10]郑士有.吴语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11]过伟.吴歌研究[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1.
[12]刘旭青.吴越歌谣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3]冯智全.吴地民间歌曲解读[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