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年度冀中南冬小麦水地组区试品种春性鉴定研究
2015-04-29李月华等
李月华等
摘要该鉴定试验以农业部《普通小麦冬春性鉴定技术规程》为依据,结合3因素(苗穗期、基穗率、穗粒数)聚类分析结果,对2014~2015年度冀中南冬小麦水地组区试的17个品种进行了春性鉴定。鉴定结果:春性品种有邯生730、衡116021;弱春性品种有龙华808、金禾12089、轮选329、邢麦16;半冬性品种有石124117(近弱春性)、中信麦99、农艺麦2号、D11491、WF2号、乐土808、Jun12、JF69、石114195、众信8678;冬性品种有曲麦26。
关键词冀中南;小麦;春性鉴定
中图分类号S51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9-124-03
抗寒性与冬春性是小麦品种的2种特性,春化与抗寒反应受不同基因控制,而控制两者的基因紧密连锁。小麦的抗寒性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且抗寒性基因是一种诱发基因,只有在低温及短日照的诱导下,才能表现为抗寒性;品种在最适春化条件下抗寒性最强,春化锻炼有利于品种抗寒性的形成,小麦受冻害的程度与品种发育阶段有较大的相关性,而不是品种的抗寒性,因此冬性品种抗寒性并不一定强,而春性品种的抗寒性也不一定弱。在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抗寒性强的春性品种往往表现出较广的适应性,由于发育较早、较快,一般丰产性强;冬性强的品种由于对低温要求高,从而限制了其广泛适应性。但也有研究表明,由于基因连锁作用,春性强的品种抗寒能力不一定差,但抗寒能力差的品种往往为春性强的品种。
该试验对2014~2015年度冀中南冬小麦水地组区试品种春性进行鉴定,以期选择丰产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并对品种的冻害预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在河北赵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地土层深厚,耕层为壤质土。
1.2鉴定品种
2014~2015年度冀中南冬小麦水地组区供试品种17个:乐土808、石124117、中信麦99、衡116021、农艺麦2号、D11491、邢麦16、轮选329、石114195、邯生730、WF2号、曲麦26、龙华808、金禾12089、众信8678、Jun12、JF69。
1.3鉴定方法
根据农业部《普通小麦冬春性鉴定技术规程》[12](以下简称《规程》),分3月1日、3月16日、4月1日3期春播,依据第2期播种的苗穗期(小麦出苗到抽穗期的天数)、基穗率(同一处理穗数占基本苗的百分率)划分冬春类品种。增加穗粒数因素,采取苗穗期、基穗率、穗粒数3因素3期聚类分析逐步筛选的办法,确定春性、弱春性、半冬性、冬性品种。
2结果与分析
2.1冬春类品种的划分
按照农业部《规程》,对候平均温度达到7 ℃的次日(3月16日)播种的基穗率(抽穗率)进行划分(表1),其中春性类品种7个(基穗率>30%):龙华808、邢麦16、金禾12089、邯生730、衡116021、轮选329、石124117;冬性类品种10个(基穗率≤30%):中信麦99、农艺麦2号、乐土808、Jun12、JF69、D11491、石114195、WF2号、曲麦26号、众信8678。
2.23月1日播种的春性结果
根据苗穗期、基穗率、穗粒数3因素聚类分析和田间表现将供试品种分为4类(表2、图1):第1类,衡116021、邢麦16、中信麦99、农艺麦2号、乐土808、石124117、轮选329、金禾12089、邯生730、龙华808共10个品种;第2类,D11491、JF69、Jun12、WF2号共4个品种;第3类,众信8678、石114195共2个品种;第4类,曲麦26共1个品种。
2.33月16日播种的春性结果
根据苗穗期、基穗率、穗粒数3因素聚类分析和田间表现将供试品种分为4类(表3、图2):第1类,龙华808、邢麦16、金禾12089、邯生730、衡116021、轮选329共6个品种;第2类,石124117、中信麦99、农艺麦2号、乐土808共4个品种;
第3类,Jun12、JF69共2个品种;
第4类,D11491、石114195、WF2号、曲麦26号、众信8678共5个品种。
2.44月1日播种的春性结果
4月1日播种的只有衡116021、邯生730这2个品种抽穗、结实(表4)。
3结论与讨论
3.1冬春型分类
根据3期春播重复验证结果和聚类分析结果,结合农业部《规程》标准,可将供试品种分为以下类型:
①春性品种有邯生730、衡116021。
②弱春性品种有龙华808、金禾12089、轮选329、邢麦16。
③半冬性品种有石12
4117(近弱春性)、中信麦99、农艺麦2号、D11491、WF2号、
④冬性品种有曲麦26。
3.2鉴定标准说明
根据农业部《规程》,采取候平均温度达到3、7、10 ℃的次日播种,然后按照第2期播种的抽穗率划分冬春类型;按照第3期播种的抽穗率、苗穗期划分春性、弱春性;按照第1期播种的抽穗率、苗穗期划分冬性。该鉴定试验第1期、第2期播种均在候平均温度达到3、7 ℃的次日进行,但由于3月16日温度忽然升高,17日即达到候平均高于
10 ℃,所以第3期延迟到4月1日播种,此时正值候平均温度10 ℃左右的日期(播后5、10、15、20 d平均温度分别为10.50、10.00、10.98、11.60 ℃)基本符合《规程》标准。在
农业部《规程》基础上
增加了穗粒数因素,进行了聚类分析,2种方法相互印证,基本一致。稍有不同的主要是衡116021品种,该品种在第3期播种的苗穗期49 d,大于《规程》的≤45 d,与邯生730相比,基穗率基本一致,穗粒数明显偏高,聚类分析属于同一类,因此划为春性品种。
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
参考文献
[1]
张灿军.小麦冬春性鉴定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2] 高志强,苗果园,张国红,等.北移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31-36.
[3] 曹新有,刘建军,程敦公,等.小麦品种冬春性、抗寒性與广适性的关系[J].麦类作物学报,2012,32(6):1210-1214.
[4] 高志强,张国红,苗果园,等.不同小麦品种春化反应与抗寒性关系初探[J].麦类作物学报,2003,23(1):49-52.
[5] 张爱芝,高志强,刘文平,等.各类小麦品种不同春化时间与抗寒性的关系[J].中国农业气象,2007,28(4):403-405.
[6] BRUBEBABL E A L. Genetic control of cold hardiness and vernalization requirement in winter wheat[J]. Crop science,1988,28(3):879-884.
[7] 于晶,张林,苍晶,等.冬小麦抗寒性的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11):123-127.
[8] 曹文昕,万映秀,张琪琪,等.黄淮麦区主要推广小麦品种抗寒性的演变规律[J].麦类作物学报,2015,35(1):57-63.
[9] 杨春玲,宋志均,陈玉香,等.小麦抗寒性机理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1):49-52.
[10] 张爱芝,高志强,刘文平,等.各类小麦品种不同春化时间与抗寒性的关系[J].中国农业气象,2007,28(4):403-405.
[11] 杨春玲,宋志均,陈玉香,等.小麦抗寒性机理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1):49-52.
[12]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普通小麦冬春性鉴定技术规程:NY/T 2644-2014[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