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野生羊肚菌资源调查
2015-04-29储甲松等
储甲松等
摘要为了解安徽省境内羊肚菌分布状况和生态习性,采取实地调查、观察、取样的方法,初步了解到安徽境内有小羊肚菌、尖顶羊肚菌、粗腿羊肚菌3个羊肚菌品种。它们分布在大别山区和皖北。
关键词羊肚菌;氨基酸;生境;生态;人工栽培
中图分类号S646.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9-112-03
基金项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学科建设项目“安徽省珍稀野生羊肚菌驯化和人工栽培关键技术研究”(15A0729)。
作者简介储甲松(1965- ),男,安徽岳西人,助理研究员,从事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
收稿日期20150811
安徽地理地貌独特,境内有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皖北有平原,江淮有丘陵,植被覆盖率高,生物群落稳定,生物资源丰富,物种类型多样,河流湖泊众多,尤其在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其独特的气候特点造就丰富的生物资源。在山区大型真菌资源相当丰富,尤其为羊肚菌的发生提供多样的生态条件。此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羊肚菌在安徽的分布和生态习性。
1安徽省自然生态条件
安徽简称“皖”,属华东地区,为内陆省,与六省交界(苏、浙、豫、赣、鲁、鄂),有长江、淮河两大河流流经安徽的南北,新安江为钱塘江(富春江、千岛湖)正源。长江水系湖泊众多,有中国五大淡水之一巢湖(820 km2),处于黑河-腾冲线东南半部。皖南多为山区,皖西为大别山,皖北为平原,江淮多为丘陵。
1.1地理位置
安徽省位于114′54″~119′37″E,29′41″~34′38″N,跨长江下游、淮河中游,南邻江西,北接山东,东连江苏、浙江,西靠湖北、河南。
全省总面积11.96万km2,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面积居全国第22位,自南向北依次为新安江流域(0.65 km2)、长江流域(6.6万km2)、淮河流域(6.7万km2)。
1.2植被状况
安徽省地处中纬度地带,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属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淮北平原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并由此构成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由于气候的过渡型特征,南北冷暖气团交替频繁,天气多变,常有旱、涝、风、冻、雪等自然灾害。
1.3气候状况
1.3.1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夏长,秋冬短。淮北冬长于夏,江南夏长于冬。春夏先南后北,秋冬先北后南。
1.3.2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安徽年平均气温14~17 ℃,属温和气候型。年降水量750~1 700 mm,南多北少。
1.3.3春温多变,秋高气爽。4、5月是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过渡期,南北气流互相争雄,锋面带南北移动,进退不定,气旋活动频繁,导致春季气候变化无常。秋季9~11月降水量只有全年的15%~20%,南北差异小。除地面常有冷高压盘踞外,高空仍有副热带暖高压维持,大气层结较稳定,晴好天气多。
2羊肚菌的经济价值及研究
羊肚菌(Morchella conica)又名羊肚菜、羊肚蘑、编笠菌、羊雀菌等,属于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盘菌纲(Discomycetes)、盘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羊肚菌属(Morchella),因外形酷似羊肚而得名。
2.1羊肚菌的食用价值
羊肚菌被推为世界三大名食用菌之首,营养丰富。羊肚菌含有19种氨基酸,其中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7.47%,粗脂肪中亚油酸含量高达56.0%,蛋白质含量达22.06%,是木耳的2倍。肉质脆嫩,美味可口,被世界各国称为食用珍品。现代食品工业利用羊肚菌的菌丝通过发酵的技术开发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成为现代食品工业中一个创新亮点。
2.2羊肚菌的药用价值
羊肚菌性平,味甘寒,无毒。羊肚菌最早被收录于李时珍《本草纲目》,具有补肾、补脑、壮阳和提神的功能。它对头晕失眠、消化不良、肠胃炎症等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2-3]。
現代医学研究表明,羊肚菌多糖对肿瘤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能延缓机体衰老。
2.3羊肚菌的人工栽培研究
早在1883年英、美、法就开始了羊肚菌的人工栽培研究,直到1958年J.Szuecs首次在发酵罐内培养出羊肚菌的菌丝体。20世纪80年代,美国旧金山Ronald Ower在室内成功栽培出羊肚菌,但该技术对外严格保密,且在美国本土以外不能重复。
我国羊肚菌的人工栽培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50年代华中农大杨新美教授提出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半人工栽培技术。国内许多研究者从羊肚菌的分类、成分、生态以及药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和报道[5-7]。目前人工栽培只限于野外仿生大棚栽培,且不能大面积栽培,还有相关的问题有待攻克,如对羊肚菌属的物种形成机制知之甚少;人们对羊肚菌多样化的生态特性所具有的生物学意义并不了解;人们并不了解在美国可以工厂化栽培的变红羊肚菌和中国目前人工栽培的梯棱羊肚菌可以人工栽培的原因等。
3调查结果
3.1安徽省境内羊肚菌的分布和种类
安徽省羊肚菌主要生长在大别山山区,目前发现岳西县、金寨县、舒城县、宿松县和太湖县都有羊肚菌的生长,皖北萧县有少量发现,皖南山区目前尚未发现。目前,发现有3个品种。
3.1.1小羊肚菌(Morchella deliciosa Fr)。
小羊肚菌外型特征为菌盖的顶部为半球型,又叫圆顶羊肚菌,还被称为美味羊肚菌,为单生,目前尚未发现群生。菌柄光洁,浅白色。个体较小,离地面高度4.6~7.2 cm,菌帽高度2.2~3.4 cm,菌盖直径2.8~4.2 cm,菌柄长2.3~4.1 cm,菌柄直径0.8~1.6 cm。菌盖表面布满凹坑,凹坑大小不一,呈不规则状,凹坑深度1.9~3.1 mm。它一般生长在泡桐树下。在岳西县、太湖县、宿松县、金寨县、萧县均发现小羊肚菌(图1)。
3.1.2尖顶羊肚菌(Morchella conica Fr)。尖顶羊肚菌菌盖为圆锥型,又叫圆锥羊肚菌,单生或丛生。该羊肚菌味道鲜美,肉质脆嫩。菌盖初为深灰色,随着长大,颜色逐渐变淡,当子实体由成熟转衰老时颜色由淺灰逐渐变成浅黄色。菌柄白色无凹凸,基部有凹凸且大。子实体出地面的高度为62~14.3 cm,菌盖高度为5~7.3 cm,菌盖最大直径2.5~5.1 cm,菌柄长为2.5~7.1 cm,菌柄直径为0.9~1.8 cm。菌盖布满凹坑,呈不规则状,棱纹纵向明显,色浅,棱纹横向不明显,凹坑多呈竖直向长沟型,深度1.2~3.1 mm。在岳西县、太湖县、宿松县、金寨县、萧县都发现了小羊肚菌(图2),生长在泡桐树下。
3.1.3粗腿羊肚菌(Morchella crassipes (Vent))。
粗腿羊肚菌菌柄粗且长,菌盖相对较小。菌柄粗壮,基部膨大,浅黄白色,不圆整,有皱褶。菌盖呈圆锥型,浅黄色,成熟后黄色,菌盖布满凹坑,凹坑无规则,深度1.9~4.2 mm,菌盖表面棱纹不规则。菌柄长7.3~12.2 cm,中部直径1.3~2.1 cm,菌盖高4.5~6.0 cm,菌盖最大直径4.3~6.2 cm,多生长在泡桐附近的茶叶树下。目前,发现在岳西县、舒城县均有生长。
3.2环境与生态学条件
3.2.1生境条件。
据调查,发现在安徽境内羊肚菌分布的生境类型主要是森林型,田野型目前尚未发现,而森林型也主要发生在泡桐树下。
3.2.2生态条件。调查时,记录了当地、当天的温度及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相对湿度、昼夜温差,并且对地形、植被、光照等生态条件进行详细记录,查阅当地历年的气象资料。通过整理,各生态因子分析结果见表1。
3.2.2.1地形。据调查,发现在皖西的大别山区、皖北的萧县均有羊肚菌的生长,在海拔50~500 m均有发生,说明海拔不是决定性因子,但是生境型多样。
3.2.2.2土壤。从调查结果来看,土壤pH均为弱酸性,pH 6.3~6.8,在多种土壤和土质类型中均能生长,在火烧土、沙泥土发现较少,以腐殖质土发现最多。在羊肚菌发生季节,土壤温度为8.5~15 ℃,含水量为45%~61%。
3.2.2.3气温。羊肚菌发生地的当日平均气温16.8 ℃,年平均气温在15.5~17.2 ℃之间,平均16.6 ℃,昼夜温差在±7~±11 ℃之间,平均±8.3 ℃。这说明羊肚菌是一种低温真菌,温差大有利于羊肚菌生长。
3.2.2.4空气。据调查,发现在密集的草丛或阴暗处没有羊肚菌的生长,只在有散光照射和通风条件好的地方才有羊肚菌的生长,说明羊肚菌是好氧型真菌。另外,空气的相对湿度是羊肚菌生长的重要因子,适宜范围为53%~75%。
3.2.2.5光照。散光照射是羊肚菌生长的条件之一。调查所发现的羊肚菌均生长在有散光照射的林下,在阳光直射的光地没有发现羊肚菌的生长。试验证明,羊肚菌的菌丝体、菌核的形成无需阳光的照射,但子实体的产生必须有散射阳光。
3.2.2.6季节。据调查,发现岳西县、太湖县、宿松县、金寨县、舒城县羊肚菌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生,萧县在4月初至4月中旬发生。目前,秋季还没有发现羊肚菌的生长。
3.3区域与地理学分布
3.3.1区域分布。据调查,安庆地区(岳西县、太湖县、宿松县)发现的羊肚菌最多,3个品种都有,六安地区的金寨县有小羊肚菌,宿州市的萧县有小羊肚菌和尖顶羊肚菌。
3.3.2地理分布。从目前的调查看,羊肚菌主要发生在大别山区,目前在皖北平原只发现萧县有羊肚菌的生长。在大别山发现3个种,在萧县发现2个种。
4讨论
羊肚菌在我国分布广泛,在四川、云南、浙江、甘肃、陕西、湖南、湖北、山东、新疆、青海、吉林、贵州、江苏、辽宁、河南、河北、黑龙江等省份均有羊肚菌的种类分布、生态环境、资源调查、资源利用以及人工栽培等方面的报道,但在安徽省目前还未见到有关羊肚菌的报道。该研究首次报道安徽境内的3个品种、大概分布区域以及羊肚菌环境、生态等真菌资源学方面的资料,为研究和利用野生羊肚菌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由于项目时间所限,更详细地资源调查有待今后普查。
虽然目前人工大规模栽培羊肚菌还有一定的困难,但了解自然野生资源十分必要,为建立羊肚菌的种质资源库提供帮助,从而构建其cDNA文库。在此工作基础上,深入开展分子系统学、分类学、生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将是有价值的课题。
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
参考文献
[1]
杨新美.中国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537-540.
[2] 刘景辉.羊肚菌的药用价值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12):96.
[3] 朱斗锡.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进展[J].中国食用菌,2008,27(4):3-5.
[4] 张利平,陈彦,王子尧,等.羊肚菌胞外多糖免疫活性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9,28(3):47-49.
[5] 武秋立,安家彦.羊肚菌菌丝分型特征[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3,22(2):132-134.
[6] 陈吉岳.羊肚菌科系统学、生态及生物地理学研究[D].昆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06.
[7] 陈立佼.羊肚菌菌核培养特征及遗传特性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2.
[8] 杜习慧,赵琪,杨祝良.羊肚菌的多样性、演化历史及栽培研究进展[J].菌物学报,2014,33(2):183-197.
[9] 李树红,柴红梅,钟明惠,等.云南省德钦县野生羊肚菌资源初探[J].西南农业学报,2006,19(4):757-758.
[10] 仁桂梅,权洪生.陕北南泥湾野生羊肚菌资源初报[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8(2):59-61.
[11] 朱毅,华秀爱.沂蒙山区羊肚菌的资源状况与生境条件[J].中国食用菌,2006,25(1):11-13.
[12] 武冬梅,许文涛,谢宇铭,等.新疆野生羊肚菌研究现状及展望[J].食品工业科技,2013(1):283-284.
[13] 李勇,杨峰,樊继德,等.徐州地区羊肚菌资源调查及分析[J].中国食用菌,2010,29(9):15-17.
[14] 王仲勇,李彦美.河北省燕山区羊肚菌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1948-11949,1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