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研究

2015-04-29李晓玲

成才之路 2015年25期
关键词:自然美语言美审美教育

李晓玲

摘 要: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章从课堂导入、课文词句、课文内容、课文人物几个方面,研究初中语文课堂对美育的渗透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自然美;语言美;社会美;形象美

中图分类号:G420;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5-0081-01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势在必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享受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具有高尚情操的合格人才。

一、从课堂导入入手享受自然美

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有很多种,如由题入文、讲故事、名言警句、古诗词导入、欣赏图画导入等。无论哪种方法,都是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中去。良好的课堂导入,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时,就可以采用欣赏图画导入,拍一些当地初春时的景象给学生播放,让学生发现初春的美好。接着,就可以导入到本课:名家朱自清笔下的“春”又是什么样呢?又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我们都知道,在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突出了它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温晴”,营造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设计导入时,可以与我们当地的冬天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美。这样,学生就情不自禁地走进文本,再次去感受济南冬天的美。

二、从课文词句入手品味语言美

语文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方式,体会语言的美感。中学语文课本汇集了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可以说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品味课文语言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欣赏语言美的能力。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第七自然段,描写捕鸟的动作时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扫、露、支、撒、系、牵、拉、罩。这些动词准确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出孩子对捕鸟的兴奋,以及从中所感受到的无穷乐趣。又如《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苏轼通过大胆的想象、新奇的比喻,描绘出了庭院中月色“空明、澄澈”的特点。句子中的“水、藻、荇”都是比喻,把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水,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让学生沉浸在美景之中。

三、从课文内容入手理解社会美

社会美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美。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好多文章是对社会生活中真、善、美的现象进行歌颂,对假、恶、丑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抨击。在教学中对这些文章,要分析出它的美学意义,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例如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揭示出了生活的真善美、假恶丑。故事中的人物有皇帝、老大臣、官员、骑士、骗子、百姓、小孩等等。其中,皇帝的形象是愚蠢昏庸、穷奢极欲、荒唐虚伪、自欺欺人、极端奢侈、不务正业;大臣的形象是虚伪奸诈,自欺欺人,明哲保身;百姓是胆小怕事,人云亦云,他们都是虚伪的,只有天真无邪的小孩说出了真话。通过这样鲜明的对比告诫学生,在生活中不要爱慕虚荣,要实事求是。再如《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这两篇课文,都是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构想。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和“大同”社会有相似之处,比如从“桃源”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里的老人和孩子都是幸福快乐的,这与“大同”社会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是一样的。教材中的美好事件、美好内容很多,可以利用其来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

四、从课文人物入手感受形象美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取的一些篇目,给我们展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我们能够从中挖掘美的人物形象。如孙犁的《芦花荡》,就成功地塑造了“老头儿”“大菱和二菱”的美好形象,以“老头儿”的形象最为突出。作者运用一系列的描写来塑造“老头儿”这个人物形象时,又借助两个具体事件:头一天夜里,送大菱和二菱进苇塘失利,第二天中午凭着水上功夫杀敌复仇。这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再加上对他的行动、语言、心理描写及通过二菱对老头子的怀疑、不信任的侧面描写,刻画出了一个倔强、智勇双全、自信、爱憎分明,有爱国抗日的热情,并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感受着老头的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学生也自然会受到美的熏陶。又如《香菱学诗》,课文主要写在黛玉的指导下,香菱读诗、论诗、写诗的过程,并展现了香菱的苦学、乐学、善学的求学精神。但她并不认为苦,文中多次写到香菱的“笑”,如“笑吟吟的”“兴兴头头的”等,可以看出香菱对学诗有浓厚的兴趣,表现了她乐于学习的精神。从香菱对古诗的评论中,分析出她在大量的阅读中有了自己的感悟,可见她悟性过人,把善学的一面又体现出来了。通过研读分析,香菱身上散发的苦学、乐学、善学的求学精神感动了每一位学生。美的人物很多很多,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这些审美因素挖掘出来,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从而净化、美化学生的心灵。

五、结束语

语文课程中蕴含美育的因素很多,教师应在备课中多角度、多方位去挖掘美育因素,这有利于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玉能.美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自然美语言美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引领学生踏上优美旅程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浅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之社会艺术功能
浅析自然界的审美现象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苏轼作品的审美意趣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