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古诗的风韵绽放开来

2015-04-29丁娌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5年3期
关键词:借物古汉语语序

丁娌

【摘 要】

古诗既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更是培育精神的天然沃土。然而,因为古诗有着抑扬顿挫的韵律、深邃回肠的底蕴、美轮美奂的意境,故而难以被小学生所理解、所认可,我们只有有序剖解古诗的密码,才能让古诗的学习变得有意蕴,有趣味,有价值。

【关键词】

古诗 教学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文化也是一个诗的文化”。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既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更是培育精神的天然沃土。然而因为古诗有着抑扬顿挫的韵律、深邃回肠的底蕴、美轮美奂的意境,故而难以被小学生所理解、所认可,为了让古诗的汲养滋润当今孩子,我们有必要从“诵读诗文”“把握诗意”“展开想象”三个层面,来破解古诗的密码,从而让古诗的学习变得有意蕴,有趣味,有价值。

一、了解古汉语音律特点,把古诗的韵律诵读出来

古诗的音律特点暗含非常高的要求,它讲究语调、韵律、节奏等内容,这与当下的诗歌创作有着明显的不同。我们只有了解到古诗的这些特点,才能真正地将古诗的韵律给诵读出来。

在古诗词的语调体系中,它分为“字调”与“句调”两个支系。

(一)所谓“字调”,就是在一个句子中讲究“平声”和“仄声”的调节。古人将声调分成“平上去入”四声,类似当今“阴阳上去”四调;“平声字”为平,“上去入声”为仄(注:现今“入声”已经消失)。“平仄”在一句中是交替的出现,而在对句中则是以“对立的”角色出现的。正是由于这样的交替对立,故而形成了古诗的铿锵之美。所以在诵读时,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关注每一个诗句的字调,并按照“平长”与“仄短”这个规律来诵读,就能诗句的诵读别有一番风味。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注:“―”表示声音延长;“|”表示短暂停顿。)

(二)而“句调”则比较复杂,它主要依靠诗句的情感表达需要而产生的顿挫的节律。当然,古诗也有相当固定的节拍,如五言诗一般是“三拍”,即“二二一”格式。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七言诗一般是“四拍”,即“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格式。如《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当我们了解古诗的音律特点,就能引导学生进行有节律的诵读,就能读出诗歌独有的韵味。

二、探寻古汉语表达方式,给古诗的意蕴剖析出来

古诗词属于文言范畴,诗文中的“遣词造句”与白话文的“表现手法”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理解古诗就必须了解古汉语的表达方式。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因考虑到学生理解的困难,将原诗文直接翻译成白话文,让学生认读,这种做法是欠妥的。要知道,这种结果会破坏诗的原有意境,更破坏了诗的美感。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的应有的韵味,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语序。古诗中的语序与我们白话文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古诗中,为了考虑音律的特点,或为了体现某种意境,或为了照应前后句式,故而就将应有的语序进行颠倒而凸现表达的效果,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句古诗就是为了前后对仗的需要而将原有的语序——“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进行了颠倒。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只要运用语序调整的方法,让学生清楚诗歌应有的语序,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原汁原味——“浣女归(而使)竹喧,渔舟下(而使)莲动”。

(二)让学生学会诗句成分的补充。朱自清曾说过:“诗歌是语言的精华。”由于格式、字数的限制,诗人在创作古诗时,常常省略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词句,如省略主语——“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便省略了“我”及“对话的内容”;又如省略虚词,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首诗就省略了若干个虚词。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句的补充串联,就可以帮助他们他们顺利地完成对诗意的理解。

(三)让学生懂得提取主旨的方法。如《观书有感》这首诗,通篇没有一个“书”字,为何却是“观书”呢?在教学时,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池水变得清澈的原因去推导“读书也会使人聪慧”的道理。

三、结合现汉语写作手法,给古诗的意境呈现出来

尽管诗歌源来已久,但其创作方法还是流传到今,甚至成为当下文学创作的主要方法,如“借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明理”等方法。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借助这些古人留下来,又被今人反复使用的方法来解读古诗,那么古诗的理解就会显得简单而容易。

(一)帮助学生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内容。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这样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很多学生在学习这一句诗的时候,无法将此句与送别情联系起来,此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借物抒情”的方法将诗中的送别情给呈现起来——“李白为什么站在江边一直等到孟浩然的船消失在天边?”这就是借“李白的站”来抒发“李白对孟浩然的情”。

(二)帮助学生运用借物言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内容。如《墨梅》一诗,这首诗就是借墨梅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人间”那种“孤芳自赏”特点来抒发作者那种洁身自好的品质。

总之,当我们不断钻研古汉语的特点,并循着古汉语的逻辑进行教学,那么古诗的风韵就会慢慢地绽放开来。

猜你喜欢

借物古汉语语序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借物思考解难题
借物抒情
汉韩“在”字句的语序类型及习得研究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