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中声音的运用
2015-04-29王涛
王涛
【内容提要】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要求从业者以更加精良的新闻节目奉献给观众。本文主要论述电视新闻节目解说词、同期声和音乐的运用。
【关键词】电视新闻 声音 运用
在电视的世界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两大元素就是画面和声音。画面离不开声音,声音也离不开画面,相辅相成,相伴而生,共同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那么画面和声音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眼睛和耳朵的特点:眼睛较之耳朵来说,接受信息数量多、速度快,耳朵不能与之相比。看电视新闻明显地要比听广播新闻多掌握信息。但是,耳朵在视线不及的距离和角度上又有巨大的优势,人们使用眼睛和耳朵时,有一个指挥机构使他们随时互补,哪个方便,就以哪个为主。由此我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听觉服从视角,也不是视觉服从听觉,常常是因为看到而引起听,也由于听到而导致看。声画结合心理学基础,应该是人们觀察、审视、耳闻,辨析事物的方式。人们耳闻目睹时思辨始终存在,用眼睛和用耳朵是没有主次之分的,画面与声音也应该是这样的关系。针对电视新闻类节目、专题类节目、记录类节目,我们来谈谈解说词、同期声和音乐的使用。
一、解说词的运用
解说词在电视节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与画面相比它仍然是处于从属的地位,也就是说画面是第一位的,声音是第二位的。在电视节目中,画面能够表达明白的意思,解说词就无需再说;画面说不明白或无法表达的信息,才让解说词去说明或补充。解说词作为语言的符号,比画面抽象灵活,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解说词都能轻而易举地办到,因此,我们应该很好地运用解说词,进一步发挥它的优势和特长。
1.正面切入法
正面切入法是电视解说词在新闻和记录片中常见的介入画面的形式,其特点是开门见山,客观朴实,它和画面同步传输,对画面内容有着提示和补充作用,并自然融合于画面之中。正面切入的解说词在各种电视片中经常运用。由于它视点平实,符合观众认知心理,看似平淡,实际上表现出高水平的语言文字驾驭能力。但是,正面切入的解说词若是把握不好,会显得四平八稳,缺乏活力,使电视语言枯燥无味。例如:2008年度河南省电视新闻获奖作品《好人张喜凤》中,解说词这样介绍会做生意的主人翁张喜凤:在沁阳县城,人们买米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喜凤米行,在那里买米,不但米好吃、价钱公道,而且从不缺斤短两……。做了10来年好生意的张喜凤,不但没存款,而且还背了一身债,这一切都是因为安梦、安雅两个弃婴。这段话用朴实平淡的语言,介绍了张喜凤做生意商德好,也赚到了钱,但她把钱都用在了收养的弃婴身上。解说词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像拉家常一样,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了好心人张喜凤的优秀品质。
2.侧面切入法
由于有些画面的解说词运用正面切入法太过直白,特别是一些观众比较熟悉的历史画面和历史事件的介绍,为了避开平铺直叙的解说,可以换一个角度去写。这就像摄像师拍摄画面一样,为了使画面更有吸引力,可以先拍陪体,然后由陪体移动到主体。例如,河南省新闻获奖电视专题片《感天动地武文斌》里的一段解说词:愁云凝幕化泪雨,静风泣诉悼英灵。灵堂内哀乐低徊,烛光摇曳;灵堂外细雨纷飞,泪光盈盈。一朵朵白花,寄托着人民群众的无限哀思;一幅幅挽联,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英雄的崇敬之情。这段解说词本来要说解放军战士武文斌抗震救灾的英雄故事,但切入点却从灵堂写起,这里侧入的解说词既造成了一种氛围,又很自然地转到电视片要表现的重点,颇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3.俯瞰式切入法
解说词采取全景俯瞰式的视点,从宏观画面进行把握,这种切入方式如同摄像机的镜头,具有非常广阔的视野,能使观众从全局上理解画面。例如:安阳电视台播出的2008年度全省电视专题获奖节目《记住这一刻》,其中一段解说词是这样写的:2008年5月16日,由陆路奔赴四川的一万余名猛虎师官兵行程近2000公里,经过47小时的急行军后抵达青川,大规模的救援行动就此展开。青川县95%的乡镇地处高山峡谷,地理条件恶劣,加之道路中断,余震不断,救援工作举步维艰。我们看到的这段解说词,作者就是用一种俯视的目光对灾区青川救援部队进行叙述,高屋建瓴的解说词贯注着一种对抗震救灾部队和灾区现场的俯瞰情景,气势磅礴,充满穿透力。
二、同期声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公民的文化素质和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对电视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观其人、闻其声,而且还要听其表达的语气和观点,关键还要看你的诚恳度,是真实的情感流露还是在故意作秀忽悠人。由此,人们对电视人物同期声的渴望相当迫切。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同期声的运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语音要清楚
在电视节目中,人物的同期声最好要用普通话,或接近普通话的语言去表达,做到字正音圆,清楚明白,确保大多数人都能听得懂,能理解。如果是个别权威人物、唯一见证人、当事人同期声的录音效果不大好,那就要打上字幕来弥补语音不清的缺憾。
2.内容要充实
记者采集的同期声,无论是国家公务员或普通群众的言论,都要内容充实,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趣,空洞无物、华而不实的同期声观众是不会买帐的。
3. 衔接要顺畅,音量要合理
电视编辑在制作节目的时候,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之间的过渡要处理恰当,一般情况下,在人物出现之前,解说词要做一下介绍或说明,两者之间不能挨得太紧,要留有空隙给人的视觉和听觉以喘息的机会,但也不能空的时间太长,给人接不上气的感觉,通常情况下解说与同期声间隔时间为1-2秒。解说词和同期声的音量要接近,不能有太大的悬殊,过渡要自然流畅,给观众以舒适的感觉。
4. 同期声中的画面
同期声与画面的关系,最常见的是说什么就有什么样的插画。比如山羊养殖专家在介绍波尔山羊的喂养时,使用同期声较长,如果老让他一个人去讲,画面就显得呆板,不生动。这时,可以在他介绍的中间加一些山羊活动和喂养的画面,遮住人物,几秒钟后再现人物画面。
三、音乐的运用
为了增加电视节目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节目制作者常常需要在电视专题片、纪录片中灌进音乐。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符号元素,使用得当会给节目增光添彩。但是在电视节目中音乐的使用要恰到好处,其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目的要明确
一个电视节目需要配什么样的音乐,一般情况下记者在采访、拍摄、写解说词的时候都应该事先考虑进去,不能盲目地去选用,或随便拉郎配。在拍摄一个画家的片子时,考虑到画家爱静,喜欢在温馨、舒适的环境里工作的特点,决定选用舒缓的音乐加以渲染。音乐配用的时候,一般是用在上段结束下段开始的间隙里,不跟解说同时出现,以免影响播放解说的效果。
2.音量要和谐
音乐的配用通常是在专题片中,而专题片的解说词和音响是比较多的,因此,音乐的音量不能太高,高了会压住解说,但也不能过低,低了也不会出效果,这就是要掌握一个度。原则是:有解说时,少用或压低音乐,有自然音响或效果音响时尽量少用或不用音乐。
总之,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想制作出观众喜欢收看的节目,就必须注意各个环节,运用好解说词、同期声、音乐这些现有的素材。否则,就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第230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 张丽,《电视新闻编辑与数字制作》第163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朱羽君等著,《中国应用电视学》,第157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商丘广播电视台)
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