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型“后教策略”的探讨
2015-04-29李献生
李献生
【摘 要】
教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行为,在学生思维“山穷水尽”时,给予“柳暗花明”的启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落实好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教学任务,才能要改变华而不实带来的课堂教学的低效率,真正实现有效乃至高效的阅读教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课型 策略探讨
毫无疑问,我们都期待当下的阅读教学有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改变。但是,当学生经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展示学习成果的时候,教师应采取哪些有效的“后教策略”,引导学生更好地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
策略一:教会多元解读,习得阅读方法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经过自主、合作、探究性阅读之后,汇报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应把握好后教的契机,一方面要继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层面地探索文本生成的意义,另一方面要注意在涵咏中教会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帮助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审美情趣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中,我常常借助引导学生多元解读的语文实践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
1.引入资料解读法。课文中有些词句所蕴含的深义内容,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当时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分不开的。为学生提供多种不同的材料,就可以为学生的解读打开多种视角,指出多种途径,从而推动阅读活动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学生自然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补白说写解读法。想象补白是课堂教学运用得最为广泛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文章令人遐想的“空白”处,通过“补白说写”的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顺利走进课文的特定情境之中,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还能帮助学生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起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语言表达的教学效果。
3.比较异同解读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异同点的比较,逐步把事物的个别部分和特征分辨出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他们在阅读时积极思维,帮助他们通过语言文字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策略二:引导揣摩诵读,发现语言的规律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很重视语言教学。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当我们关注作者“写什么”的时候,也应该追问一声“怎样写”。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诵读,感受这些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特点,习得语言的规律,才能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我有如下的引导设计:
原句: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挂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挂架,爬上屋檐。
比较句:乡下人家,住着小小的房屋,总爱在屋前搭一挂架,种南瓜,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挂架,爬上屋檐。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个句子(比较句)。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这个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不太一样,少了一个“虽然”,一个“但”。还有,“种南瓜”前面少了“或”,“种丝瓜”前面也少了“或”,读着感觉少了点什么。
师:到底少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中的原句,和这个句子对比着读。
生:老师,我发现了,和课文中的原句比,这个句子少了两对关联词。少了关联词,句子读起来一点味道都没有了。
上过《乡下人家》这篇课文的教师一般都会紧紧地抓住这一句不放,都会从“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舒坦自然”等角度去引导孩子们品读、感悟,但是却缺少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去引导孩子们发现语言中的奥妙,以及语言的表达特点。比较句中少了“虽然……但……”,少了“或……或 …… ”,表面上看只是少了几个无关要紧的文字,但仔细品读就会发现,少了关联词后,句子不再有“味道”,“随心所欲”的舒适感也就荡然无存了,可见巧用语言的妙处。
策略三:指导迁移表达,学会语言的运用
关注语言形式的最后归宿点在于运用。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语言形式的关注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悟”上,那么,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带兵杀敌”。因此,结合具体内容的理解,在感悟语言形式之后,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模仿、迁移,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感悟,通过必要的训练将文本的语言形式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形式,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桥》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在课堂结尾部分,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迁移小练笔,帮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环境的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
师: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肝肠寸断,长跪不起。(出示课件)老太太在祭奠他的丈夫和儿子时,那场猖狂肆虐的洪水,那些慌乱的人们,那种失去亲人的惨痛经历又一次像电影一般浮现在老太太的眼前。当时,老太太目睹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请你以老太太的身份,选取其中一个镜头描述下来。注意把周围的环境以及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内心活动描写下来。
(学生练笔:写在课前发下的“黄花”上。教师巡视选择典型交流,鼓励学生把“黄花”贴到黑板的“墓碑”下面。)
生:黎明时候,我从睡梦中醒来,突然听到了山洪暴发的声音。我赶紧跑出屋外。眼前一片混乱: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大家惊慌地叫啊,喊啊,哭啊,疯了似的往南跑。当大家跌跌撞撞地来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桥前,老伴你早就站在桥头了,你盯着乱哄哄的我们不说话,你镇定得就像一座山。我知道,咱们有救了。当我过桥也想拉你一把时,你却甩开我的手,还凶得像只豹子似的从队伍中揪出咱们的儿子。我知道,你是在履行党支书的职责,你是要给咱们的儿子和其他党员做个好榜样。老伴,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一座不朽的生命桥啊!
……
实践证明了,只有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师教学行为,在学生思维“山穷水尽”时,给予“柳暗花明”的启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落实好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教学任务,才能要改变华而不实带来的课堂教学的低效率,真正实现有效乃至高效的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