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建
2015-04-29李筱筠陈华伟程华东
李筱筠 陈华伟 程华东
【摘 要】 构建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强化对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过程管理,是保障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拟从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成原则、构成要素和机制构建等方面对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部监控体系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 高等学校 硕士研究生 培养质量 内部质量监控体系
【作者简介】 李筱筠,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陈华伟,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程华东,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3-0046-03
构建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强化对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的过程管理,是保障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如今的教育发展趋势下,权力下放乃大势所趋,细化权责也能使管理更加务实有效。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部监控体系可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及时纠正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继而修改与完善研究生的培养。
一、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建原则
1. 全程监控与关键环节监控相结合
全程监控是指对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进行调查和监控,对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和测量,对培养条件等基本设施进行完善和落实。但事实上,培养过程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培养质量监控工作的复杂性,实现全程的培养质量监控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因此,有必要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确定一些重点环节予以监控,从而达到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监控的目的。
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监控是指在进行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活动过程中,对起到重要控制作用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控。相对于全程监控,关键环节监控的对象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招生、教学、学位论文等环节。关键环节既是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可以看作是培养过程中的节点,是阶段性的起始或总结。通过对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关键环节流程的控制,可以丰富高校培养质量内部监控的体系,进一步明确高校内部监控目标的定位。
对关键环节进行监控并不意味着要对培养过程中的其他环节放弃监控或放松监控,而是应该在对培养过程进行全面和全程的监控的同时,加强对某些环节监控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因此在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部监控活动中,应将全程监控与关键环节监控相结合,保障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全面均衡快速的发展。
2. 过程监控与目标监控相结合
“目标管理”的概念是由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首次提出。他认为,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虽然目标管理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性,容易使人变得急功近利,轻视或忽略过程的努力。目标监控作为目标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样包含目标管理体系中的不利因素。目标监控是以结果为导向并以结果为主要评价对象的管理模式,而在如今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的发展趋势下,仅使用目标监控来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管理略显力不从心。
针对目标监控环节中不利因素影响,过程监控被引入到管理中。过程监控和目标监控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过程监控是相对于传统的目标监控而言的。过程监控包括过程实施中和实施后的监测,旨在检查过程实施是否遵循原本的过程设计,从而促使过程达到原定的绩效目标。在过程监控中,管理者需要将长期目标建立在实现多项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之上,且目标必须是有限且能够实现的。
3. 过程监控与要素监控相结合
过程监控包括过程实施中和实施后的监测,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的不同,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项环节进行过程监控。除了培养活动的各个环节,从另一个角度研究,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监控体系同样由多项相关的要素构成,即监控者和被监控者。监控者要素指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下进行监控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人员和机构,被监控者要素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有能够影响培养质量的因素。监控者要素和被监控要素各有自身的特性,但也有两者并存的情况。
在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监控体系中,可以将过程与要素看作一个整体,即监控者是实施者,过程是实施手段,被监控者是实施对象,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施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除了要对实施过程严格控制,以既定目标为依据,保证其稳定运行,还要对系统中的各要素进行监控,保证监控者质量,为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基础。同时密切关注被监控者情况,及时测评反馈。将过程监控与要素监控相结合,确保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完整性,进而保障其稳定运行。
二、农科硕士研究培养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成要素
根据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内涵及原则的理解,可将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部监控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即目标与管理系统、监控与评估系统和反馈与实施系统。(如下图)
1. 目标与管理系统
目标与管理系统是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的前提与基础,它的主要功能是从专家的角度准确地对学校做出定位和学科水平评估再制订培养规格与计划,并认真执行,及时拟定或修改必要的规章制度。在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需为培养的各个过程及环节设定相应的目标,并以该目标为导向,对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各环节的状态进行管理。
高校的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要环节通常包括制定个人培养计划、课程学习与考核、日常学术活动、实践活动、学位论文研究和思想政治素养教育等。为了保证培养方案的正确实施和培养计划的顺利完成,达到培养目标,研究生培养部门需通过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监督任课教师的教学、导师的指导和研究生自身的学习与实践。这些规章制度和条例即各个培养环节向师生们提出的要求以及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在执行实施时要坚持客观性、科学性和合理性,这样管理规章制度才能有效落实,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 监控与评估系统
监控与评估系统是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调查、监控、督导和评估,根据所收集的信息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价值判断、系统测量,对培养条件和环境进行监督和评测,为研究培养的管理工作提供依据。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监控体系中的监控活动是对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各环节进行监控,包括生源的优化、导师队伍的建设、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课程的建设组织与实施、学术活动及实践的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到最后的答辩以及思想教育等。通过监控活动获得了相关信息后,就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及对比评估。每所高校都应有适合本高校自身特点及符合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质量评估标准。
农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内部监控体系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将研究生培养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并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因此,监控体系中评估系统的标准制定也应以该培养目标为参考对象,促使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也为相应的规章制度甚至整个监控体系提供有用的修改信息。
3. 反馈与实施系统
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正常运行,需要管理过程中监控活动的正确反馈,再根据反馈得出的结论,对农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进行修正与完善。反馈活动的主要依据是由监控体系中的监控与评估系统所获得的信息决定的。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各种有问题的环节加强监控,为加强研究生培养的目的性和适应性提供决策依据。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多渠道、高效的信息反馈途径,广泛准确地收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保证反馈与实施系统的顺利运行。反馈结束后,需及时快速地将反馈结果传递到相应负责人手中。如有关规章政策或培养计划制定等相关方面应反馈至相关行政人员,以便及时做出修改校正;而有关课程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应直接反馈给任课教师,方便该教师迅速做出反应,对所负责学科的教学方法或内容等进行相应调整改进。
三、 农科硕士研究培养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运行机制构建
1. 调整农科学科结构
我国是农业大国,我国农科高校所培养出的硕士研究生要服务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由于现在整个世界的农业发展趋势已不同于过去,农业与生命科学、农业与工程技术、农业与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已成为农业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农、理、工、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首先,由于农业具有鲜明的特点,即其地域性和气候性,因此在农科学科的建设上,可充分利用这两个特性,体现区域特点,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特色学科,将学科的发展与当地农业发展相结合,积极调整学科的建设路径,同时体现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其次,可借鉴外国高校的做法,成立跨越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所,聚集不同领域的专家,集中不同学科专家的智慧,促进不同领域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此外,为加强学科交流,各研究平台应秉承“相对公开,积极共享”的理念,接纳并邀请不同学科背景的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合作,扩大研究领域广度。最后,高校的职能部门也应制定相应政策,积极鼓励硕士研究生进行跨学科选课。
2. 健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课程教学管理系统是高校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课程评价机制又是课程的建设组织与实施环节的关键步骤。随着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需求主体多样化,课程评价目的的设置也应考虑多方需要。课程评价作为一个开放性机制,除了常规的由教育专家和高校管理人员进行评价,还可让教师、学生、政府人员、社会专家和用人单位等参与评价机制从而得出多方面多角度的课程评价结果。课程质量的评价内容应包括教学过程中软硬件设施,包括教材、设备、教学环境、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师资力量、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等。高校的农科硕士研究生课程通常被分为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基础必修课通常是英语和政治课程,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基本外语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专业必修课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所必须的理论知识;专业选修课通常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前沿性,同时学生可以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进行选择;公共选修课的授课内容涉及心理学、实际应用、职业发展等方面,供学生进行个性化选择。不同类型的课程的评定应避免评价指标单一、覆盖面不全、特点混淆等问题,应设定多元的评价标准。高校使用的课程评价方式,定量的评定手段较为常用,如统计课堂上学生的出勤率以及课程考核时学生的成绩,但无法体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无法做到及时反馈与改善,因此应该将定性描述的评价措施与定量的相结合。如采用教学督导听课,对课堂的氛围、知识点饱和度、授课安排、教学方法、互动情况以及课堂效果等进行质性的评价。
3. 健全学位论文质量标准与评价机制
学位论文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最直观、综合的反映,保证和提高其质量成为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点,其中健全学位论文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机制是保证质量的关键手段。通常高校对所有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质量评判标准都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论文反映的指示能力、论文的难度及完成的工作量、论文的写作、创新性和实用性等,然而各学科各专业的研究生培养目的和培养过程不同,其研究成果也各有特点,因此对各类型、各层次的学位论文应制定不同的质量标准与规范。依据科学类型进行分类,可将各学科分为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应用科学类等。自然科学类包括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和生物学等,在制定这类学科的学位论文质量标准时,需要着重考察其科学性和严谨性;社会科学类包括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这类学科的学位论文需要重点关注其前沿性和逻辑性;应用科学类包括农学、机械工程、计算机工程和医疗卫生科学等,这类学科的学位论文更加讲求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评定时应给予重视。
盲评是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机制的有效手段。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该校采用的双盲评评审办法,即评审时,将评阅人姓名对论文作者及其导师进行隐匿,并且将论文作者及其导师姓名对评阅人进行隐匿。盲评根据答辩时间分为答辩前盲评和答辩后盲评,根据盲评对象产生方式分为抽样盲评和指定盲评。全日制农科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者,答辩前抽样盲评比例最低为10%,答辩后为5%。盲评论文由研究生院或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托相关学校或相关学科专家进行评审。每篇论文请3位专家评审,研究生指导教师可以提出不超过3个的回避专家名单。如果第一次盲评未通过,则必须修改或重写学位论文,半年后再次申请盲评,若还未通过则取消学位申请资格。 此外,华中农业大学还颁布了《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奖励办法》,对优秀的学位论文给予一定的奖励。
参考文献:
[1] 秦发兰.农科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思考[J]. 中国农业教育,2007,(3).
[2] 邓克英.研究型大学农科重点学科建设研究[D].武 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责任编辑:吴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