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歌剧的发展
2015-04-29吴梦梦
吴梦梦
【摘要】本文在主要对国歌剧的发展进行阐述,是从中国20世纪20,30年代到现代新时期这个阶段,对歌剧各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对新艺术形式出现的历史和期自身原因进行了简要的说明。论述了歌剧《伤逝》选段《一抹夕阳》的文学、音乐、情感等特征,力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使其引发情感的共鸣。第三章是对我国歌剧发展的思考,寻找中国歌剧的出路。
【关键词】民族歌剧;伤逝;一抹夕阳;音乐与情感特征
一、国内外发展概况
歌剧是西洋的,巾国歌剧由于艺术上的基本原则是遵循西洋歌剧的原则,特定的历史环境使它成为带有本土性质巾国化的歌剧。从晚清到民国,这个西方歌剧青黄不接,东方的大清帝国走向日暮穷途的历史时期,巾围懵懂的接受着西方歌剧。我国传统戏剧与西方音乐剧所要面临的舞台观念和技法变革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面对,又怎样处理,便成为了一个不轻松的话题。西方缜密又苛刻的歌剧文化显然背离了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载歌载舞”的表演特点,音乐形式的冲突,情感表现方式的迥异,使西方歌剧很难成为百姓生活中的艺术文化。“新世纪中华乐派”的音乐家们,在新世纪初,对追逐“西方”的一百年,止在做出不同以往的深刻反思,深省。
二、中国歌剧发展特点简述
(一)歌剧与对白并重
中国歌剧起源于20世纪20-30年代,从二十年代开始,中国歌剧开始慢慢进入到探索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歌剧特点以歌曲与对白并重(巾围白宋、元以来就形成了各种戏曲,以歌舞、宾白并重,也属于“歌剧”的性质),这一时期歌剧的具有代表意义的有黎锦晖作曲的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以及聂耳作曲的配乐剧《扬子江暴风雨》,他们都将歌曲与对白并重。借鉴西洋歌剧创作本民族歌剧。
黎锦辉创作儿童歌舞剧的年代主要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在这个时期正处于各大军阀混战的乱世局面。因此黎锦辉的歌剧创作在文化上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期问“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蓬勃开展,进一步为中国音乐的历史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语境。黎锦辉创作的儿童歌舞表演曲集及儿童歌舞剧数量很多,他从20年代起就开始从事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先后写下了《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12部儿童歌舞剧及《可怜的秋香》、《好朋友来了》等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他的歌舞剧一经问世就深受儿童喜爱并且很快流行于全国,成为各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素材。
(二)借鉴西洋歌剧产生本民族歌剧
西洋歌剧产生于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末期。兴起于意大利,之后很快传遍欧洲各国,但传人我国确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白二十年代中期起,上海和重庆一些专业的作曲家在创作民族歌剧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现了《大地之歌》(钱仁康,1940)、《沙漠之歌》(工洛宾,1942)等作品,其巾大多数的歌剧借鉴了西洋大歌剧的创作经验,力图解决音乐戏剧化问题。
《西施》这部歌剧作品原本是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戏曲创作上互相较劲的“成果”当时中国共产党戏剧作品已深入人心,为了抵制“左翼”戏剧运动的汹涌势头,1935年3月国民党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剧院和乐剧训练所两个重要运动基地。歌剧《西施》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炉的。
(三)解放后中国歌剧的类型
人民共和圉成立后的十七年中我国歌剧在创作思维上是继承戏曲传统、以民问歌舞剧或黎氏儿童歌舞剧作为其参照系、借鉴传统和西洋大歌剧等几种不同的方式探索发展的。
80年代是我国歌剧观念变革和歌剧艺术探索整体崛起的黄金时代。各种新文艺思潮,戏剧观念和作曲技法对歌剧的创作实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80年代中期,“无场次”、“淡化人物”、“意识流”、等现代戏剧观念及手法在歌剧创作中轮番登场。
三、歌剧《伤逝》选段《一抹夕阳》
(一)歌剧《伤逝》的文学特征
1 《伤逝》的内容
我国著名的人民音乐家施光南(1940-1990)是二十一世纪时期中国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声乐作品,而且涉及多个领域。《伤逝》是施光南的第一部抒情歌剧,此作品作于1981年,剧本是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IOO周年而专门创作的。在鲁迅的小说巾,《伤逝》是唯一的一篇直接表现青年婚姻爱情题材的作品。子君和涓生是五四时期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拥有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
2 《伤逝》的创作背景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退潮,新青年们心里的变化也是鲁迅写作《伤逝》的一个诱因。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的口号下,使得鲁迅沉寂的心燃起了久违的希望之火。他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广泛宣传启蒙思想等。只因新文化运动的退潮,青年志士的离开,退隐,又使他彷徨与苦闷,无人倾诉。小说巾的直接抒情也折射出了鲁迅自身的爱情经历。他反对封建的包办婚娴,封建制度下的他在情与理之间苫苫挣扎。他借小说来映照梦想中的爱情与现实中伦理的悖反,揭示出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二)咏叹调选段《一抹夕阳》的音乐特征
1从人物形象定位歌曲基调
《一抹夕阳》是一段极为抒情的咏叹调歌曲,是《伤逝》巾女主人公子君爱情二部曲中的其中之一,倍受青睐。子君是一名敢于争取恋爱和婚娴白由,勇敢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的新时代女性,她起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追求梦想,了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自身性格的软弱与妥协性,使她越发的对美好生活丧失信心。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激烈的戏剧冲突,充分展现了人物双重性格不可调和的矛盾,使音乐产生强大的震撼力与感染力,并能够淋漓尽致的抒发出主人公复杂的心情,演唱时所要表达彷徨而又苦闷的心境。
二十年代的艺术歌曲已经具有明显的西方艺术歌曲的特征,这些歌曲情绪上大多是伤感的基调,在发展手法上材料运用统一,核心音调贯穿其巾,逻辑性强;在节拍上运用丰富,多为复拍子和变换节拍等。歌曲巾运用这些创作手法的同时,也造就了自身与众不同的音乐民族风格。
2 从情境中体会演唱风格
歌曲《一抹夕阳》描绘的画面是黄昏时分,子君站在窗前抬头遥望着渐要消失的夕阳,唱出自己复杂的心情,内心的苫闷,彷徨和对生活的不理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咏叹调优美抒情的意境,难免使人惋惜它的短暂与仓促。主人公rh此埋怨命运的不公平,因此她唱出了凄美悲凉的情感基调,声音柔美网润同时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气息贯通流畅,咬字归韵,这样的安排也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使歌剧音乐的整体形象更加丰满,让听者感受剑黄昏的温暖而惬意,同时又抒发了主人公对生活的思索。
3 从曲式结构中把握作品的对比
歌曲《一抹夕阳》曲调优美富于歌唱性,采用的是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首先用围绕G大调的属音进行r幅度不大的波浪形旋律进行抒情性的描绘,前奏优美流畅,A段旋律在中低音区节奏平缓,有着浓厚的抒情性,B段为咏叹的高潮,旋律在高音区进行,音乐情绪起伏较大。这种明显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子君的内心世界,她在此处演唱中既表现出温柔、善良,又极度不满想反抗,又有无比失落的矛盾情绪。
歌曲《一抹夕阳》柔美抒情,在字头的处理中也是舒缓柔和的。“一抹夕阳映照窗棂,串串藤花送来芳馨,望着窗前熟悉的身影,我的心啊思绪纷纷……”词巾“阳”、“棂”、“馨”、“影”等字,体现其轻、柔的演唱技巧,这样才可与歌曲的意境语境完美切合。这首咏叹调的大多歌词尾字都是长音,处理要格外仔细。歌曲在节奏的把握上也有难度,休止音符唱时顿挫短促的感觉要明显且不拖磨。曲中因子君的无限思绪贯穿始终,因此在演唱时的语言要清晰并且轻声哼唱较为多见,把握其技巧是关键。由此可见,若想完美表现这首咏叹词也决非易事。
(三)咏叹调选段《一抹夕阳》的情感特征
1 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在咏叹调歌曲《一抹夕阳》中,主人公将内心矛盾与复杂的心境,欢喜巾略带忧愁的思绪,对生活苦闷与彷徨的种种情感生动形象的展露出来,恰如其分的抒发词中之意。另一方面,这也可启发听众的情感,去拨动听众的心弦,并对歌曲的认知提高到新的层面。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它与声音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缺少任何一项都会使歌曲演唱显得苍白无力。因此,真挚的感情投入,准确的情感特征,才可让听者体味声音的美感,感受旋律的优美。
2 歌曲曲调的抒情性
音乐在创作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发挥旋律抒情性的特长,用各种声乐体裁来细腻深刻的展现主人公的心理路程及感情冲突。在咏叹词《一抹夕阳》中主人公真挚的情感,可谓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的抒情功能,完美的展现出传统音乐的音调与风格。咏叹调《一抹夕阳》作为全剧呈示部“夏”中的选段,是子君第一首重要的独唱曲目,表现了子君获得白由后内在精神的升华,心情坦荡,情怀舒畅和爱情满足之情。本因展现的是涓生与子君同居生活的甜蜜,但因现实带来的压力,使得主人公夹杂些许复杂的心情,因此本应柔美抒情的意境,却夹杂着凄美与悲凉。作曲家用夕阳这一美丽而又短暂的景色独具创新的隐喻主人公的苦闷与彷徨之情,为全曲的增添了不少色彩。
3 意境效果的美
歌曲《一抹夕阳》这一诗情画意的景象,却也摒弃不了那丝淡淡的忧郁。在夕阳辉映的院子里到处都弥漫着藤花的香气,仿佛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在这样的美景下情不白禁流露出爱的心声。她用诗、花、梦表达出了对涓生真挚的爱恋和深切的崇敬,巾衷的赞颂“他是我心巾明亮的星。”这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子君的情感的真切流露。但封建家庭的牢笼,对追求幸福爱情的行为是社会所不容的,虽得到了与爱人共同生活的机会,却要面对这样的压力,子君站在窗前,对着夕阳唱出自己复杂的心境。真挚情感的流露,触动心灵的歌唱,使听者也能感同身受。
四、中国歌剧的现状与思考
在意大利、米兰等欧洲国家很早就有属于本国的国家歌剧院,但至今国内却没有一座专门演出歌剧的剧院。中国歌剧好像一直孤立的站在神坛上,却无法走进观众的生活。
在中国这个以市场经济占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环境趋势十分重要,传统消费观念一时间无法转变,社会消费总的趋势未能准确把握。民族文化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世代的传承,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民族心理都有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传统艺术,要真止冲破民族文化在观众心理上的屏障非常难。因此,歌剧要想跨越中国人民族心理上的陌生感与排斥感,是要经历相当长的发展时期。歌剧作品涉及的范围之广、内容之深,多为意大利语演唱,使观众无法从心理上就为产生积极的反响,更无法想象对作品的感受与体验,这恰恰是欣赏歌剧的一个很高的门槛。人们在同有的态度上可以使他们在很多问题上不必花费很多精力和思考,而且态度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因此歌剧在中国的发展需环境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二者的协调配合与发展,不断引导国人改变对歌剧的态度。
五、结论
歌曲《一抹夕阳》虽没有复杂的曲式结构,激烈的情感表现但曲段巾注重人物的内心的刻画,情绪的复杂且多变,极具感染力。即使只作为歌剧的一个选段,也可体现出当时的社会风貌与人物内心矛盾的心理。歌剧《伤逝》所具有的不朽的艺术价值在于它融合了鲁迅作品的内涵和施光南的音乐才华,在“五四革命”这样的大背景下,运用冷峻、深沉的语言风格,刻画人物心灵的犹豫和彷徨。剧巾所运用的抒情风格也给整部作品增添了一抹忧郁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