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声乐教学及演唱中的声部划分
2015-04-29张鹏远
张鹏远
【摘要】声部的确定对于声乐教学及演唱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虽然当前有多种声部划分系统,但是在教学及演唱实践中,由于生理条件与训练技术等因素的改变给声部的界定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本文简要梳理了声部划分的概念及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德国Fach系统;通过例证系统论述了声部划分的主客观依据及其优势与局限性。
【关键词】声乐教学;声乐声部划分;声部特征可塑性
一、声乐声部划分的概念
本文所谓声部特指西方声乐体系中独唱部分的声部划分。多声部声乐作品出现以后,人们有了最初的声部划分概念,起初多声歌唱的声部同器乐复调作品中的各声部一样更多的是顾及复调音乐的结构需求,而非真止考虑到人声的音域及音色等因素;后来歌剧的产生及发展,要求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的声音来诠释,声部的差异便成了一个重要因素,这时便产生了独唱意义上的声部划分概念。声部的划分促生了针对各声部的专门演唱技术,同时也促使作曲家大量创作供各声部专门演唱的优秀声乐作品。
长期以来形成了高、中、低二种基本声部划分方式,加上性别因素又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男巾音和男低音六个声部。根据音色、音量及风格特征的不同又进一步细分为抒情性的、戏剧性的等等。当前德国的Fach声部划分系统是西方声乐艺术广范使用的声部划分系统。它将六声部进一步的细化,例如将女高音声部分为:轻型抒情女高音、抒情花腔女高音、戏剧花腔女高音、戏剧抒情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复合女高音七个类型,并且将每一种类型的音色特征、应用音域、换声点、音域、型号和共鸣、声部特征、典型角色、代表性歌唱家及每个声部演唱的曲目都做了详细的界定。要强调的是虽然Facb体系对每个声部做了上述系统的界定,同时也承认随着生理条件和技术训练的改善声部之问是可以互相转换的。除了Facb系统外,法国和意大利等国还有自己的声部划分系统。
二、声部划分的依据及困难
从理论上来讲,每个歌者都应该明确自己的声部,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的发声训练及曲目演唱。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与演唱实践中,除少数声部特征极为明显的歌者容易界定声部外,更多的歌者起初并没有明显的声部特征。所以如何确定声部,什么阶段确定声部就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首先,要确定声部就先要明确划分的依据。如上文所述通常会根据音色、音域、换声点、型号(音量)、声音性格等因素来确定歌者的声部。但这些因素都很难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对其把握主要靠老师的经验来判断。而且这判断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都要建立在正确发声方法的基础上,而对于声乐这种更多靠意识操控的乐器来说,由于个体感知的差异很容易导致描述与理解的错位,对于所谓“止确”方法的表述很难达成一致,但对声音的效果标准却是达成基本共识的。如声音的自然、松弛、连贯,呼吸的通畅、灵动,语言的准确等等。所以对于声乐而言,更多地时候是通过效果来验证方法,或者可以说方法已经不重要了。所以换言之,能发出止自然且具有美感的声音是声部划分的隐形依据。
而这一依据中的换声点、音色、音量等左右声部划分的因素,由于生理条件的变化及训练方法的改变等因素一直处于变化当中,这给声部的确定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所以对于声部的确定也要根据歌者声音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不能以为声部确定了就应该一直按照这个声部进行训练及歌唱。事实上,有很多知名的歌唱家都是在调整声部以后才为人所知的。如众所周知的西班牙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普拉西多·多明戈(P1 a cidoDomingo)与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卡洛·贝尔贡齐(CarloBergonzi)起初都是唱男中音声部的;澳大利业的女高音歌唱家琼-萨瑟兰( Joan Sutherland)最初被定为女中音声部,后改唱女高音声部后演唱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进一步讲,有的声部在高、中、低初步划分时是清楚的,但进一步细化时就很难把握或根本就没有再细分的概念,这种情况多半出现在声乐学习的高级阶段,虽造成歌者声带病变的可能性较小,但会使歌者的学习和演唱出现瓶颈,很难提高。例如就德国Fach系统中的轻型抒情男高音来看:这类声部“音量小、共鸣靠前,音色明亮……轻巧和灵活是该声部的特点”,故而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如果将其按照抒情男高音或者戏剧男高音进行声音训练及曲目选择,就会人为地让这种轻巧灵活的声音变得厚重,导致歌者过分打开喉咙,使得喉肌僵硬,长此以往很可能造成发声器官的病变,或者形成顽同的肌肉记忆,给今后的正确发声造成障碍。现代医学通过对不同声部歌者声带结构的观察,发现相邻两个声部之问一些歌者的声带结构基本相同,也就是说具有这类声带的歌者,既可以成为高音声部也可以成为中音声部,这也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有力证明了人声声部的可塑性及可变性。近年来由于喉镜的广范应用,我们能够准确地观察到歌者声带的长短厚薄等结构,这对声部确定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帮手。但在声乐实践巾却常常出现喉镜观察结果与实际声音效果之问反差很大的情况。有的歌者声带长而厚发出的声音却轻盈透亮,相反有的歌者在喉镜的观察下声带短而薄却发出松弛宽厚的声音。所以通过声带的结构来判断声部的方法也是不够完全准确的。
其次,为了给声部划分提供自然科学的依据,国内外一些声乐理论提出用“共鸣量”及“频谱”的分析方法进行声部划分。瑞典的声乐理论家约翰·桑伯格(Johann Sundberg)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对一些歌唱家的声音进行频谱分析,通过频谱图分析,总结他们所在声部的共同特征,反过来通过这种特征来辅助声部的划分。在国内,天津音乐学院的工硌教授从2004年开始致力于“共鸣量分析与歌唱声部的确定”实验,她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通道语音分析系统”借助语言学及声学方法及仪器对不同声部歌者进行声音采样及频谱分析,了解不同声部歌者演唱时口腔、头腔、喉腔、胸腔四部位的频谱能量分布特征的共性,反过来用是否拥有这种共性特征划分声部。这种方法将抽象的发声过程,以视觉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对于声部的界定有很大的帮助。但歌唱的发声毕竟不同于简单的语言发声,它是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各个共鸣腔体参与的高度艺术化的歌唱行为。所以这种通过仪器采录并分析数据的自然科学参与的声部划分方法只能作为声部划分的辅助手段,而不能直接作为划分的依据。
再次,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理论上讲,只有歌者的声音状态趋于成熟稳定时,才能给其划分声部。但由于声音条件及学习能力的差异,学习时问的长短并不与学习效果成正比。甚至一些声乐教育者,在学生刚刚学习声乐时便通过简单的发声测验或者以个人对某一声部的偏好为依据给其设定声部,这是很草率的。巾于学习时问短,学生还没有形成较为客观的听觉经验,不能准确的把握正确发声状态,他们更多的是模仿声音效果,同时声带肌能很弱换声点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多会以为自己是巾音声部,便撑着喉咙模仿宽厚的巾音声部的音色,这种不良的发声习惯形成的肌肉记忆,却要在他们今后的学习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问去纠止。
最后,从人声和器乐比较来看,大多乐器音域和音区都是同定的,而人声由于其声带的肌肉构造,再加上不同的发声技术,具有很强的可变性。随着歌唱肌能的增强,音域、音量甚至音色都在变化,所以伴随着歌唱活动的延续,其声部也在不断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人声的声部主要来自后天的形成,而非与声俱来,它更多地是歌唱训练的结果,而非先决条件。虽然影响声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歌者先天的嗓音结构,但声带是肌肉构成的,肌肉是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改变的,就如同健美运动员可以将脂肪转化为肌肉一样。这种情况可通过声乐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假声歌手”与“反男高音”来例证。这两类歌手本来都具有男性生理嗓音,但通过后天的特殊技术训练,被打造成具有女性特质的声音,再加上其男性力量与呼吸支持,其音域与穿透力远比真止的女声有优势。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对于初学者不会急于界定其声部,而是通过一段时问的训练,其声音特质成熟稳定后再按其具体情况初步为其划定声部,这样就能很好地避免由于声部划分不准确而损害嗓音的情况发生,也可以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声区调整、拓展声音方向。
要强调的是,声部划分的主要目的是为充分发挥歌者最具表现力的音区的作用,而非画地为牢地限制。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恩里科·鲁索(EnricoCaruso)、斯塔方诺等著名歌唱家几乎不受声部限制,他们的高中低二个音区都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但这种情况不是与生俱来的,“年轻时期的卡鲁索身体瘦小,音域很窄,没有高音,因此威尔吉内(Guglielmo Vergine卡鲁索的老师)规定他学习男巾音声部”,1895年卡鲁索在卡色尔塔(Caserta)市的西马罗莎(Cimarosa)剧院初次登台演歌剧“浮土德”中的男中音一角,并没有引起较大的关注。之后卡鲁索认为自己有能力扩展音域而成为一名男高音歌手。于是,他开始调整声区,从实践巾改进演唱方式。一年后,“他的音量逐渐增加,音色更网润、丰满,高音也变得结实、稳定”。1896年以后,他在那不勒斯、热内亚、米兰的拉斯卡拉剧院等处演出男高音角色声名远扬。所以说,声部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且具有其局限性。
三、结语
声部的划分是一个看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极为复杂的工作。首先,由于人声结构的特殊性,及其划分依据的难以量化与可变性,使得声部的确定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依靠喉镜、频谱、共鸣量来划分声部的自然科学手段,但止如上文所述,歌唱不同于简单的语言发声,这些手段只能作为辅助手段,不能以其为主。其次,声部划分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概念,不管哪一种类型的声部划分系统都不能涵盖所有的声音类型,总有处于两者之问的情形,严格意义来讲,很难找出两个声带结构与发声状态完全相同的歌者。所以,声乐声部的划分最终还是要落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每个学生不阶段的具体声音状况及时调整期其声区及声音走向,同时借助喉镜、频谱等手段初步确定学生声部。这就要求声乐教育者,一方面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声部划分的理论知识及前沿动态,及不断更新的科技辅助手段;另一方面,临听各个声部的音响资料及现场音乐会锻炼有经验的耳朵,大量熟悉各声部的代表作品,更重要的是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歌唱技术。如此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因时施教、因材施教,更为准确地为学生界定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