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服务产业
2015-04-29郭清
健康服务产业是建立在医药卫生产业基础上,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最终目标的综合性产业。
郭清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
麻省医药学院名誉博士
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
智能健康管理研究院院长
“移动健康管理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
中心主任
荣获:中国十大医改新闻人物
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中国健康管理杰出贡献奖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中国(浙江)全面小康特别贡献人物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其著作《财富第五波》中将健康产业称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根据美国劳工部最新统计表明,医疗保健服务业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之一,可提供1430万个就业岗位,并将在2010年至2020年间新增560万个就业岗位。2011年,美国作为健康产业总产出指标的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达到17.7%,英国、德国、法国该比重分别为9.4%、11.3%和11. 6%;金砖国家中巴西为8.9%、南非为8.5%;我国为5%,上升空间很大。
我国国务院于2013年9月28日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健康服务业包含的主要内容为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和相关服务,同时其支撑产业包括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提出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全国达到8万亿元以上,浙江省达到1万亿元以上。
医疗服务是健康服务业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没有优质的医疗服务作为支撑,其他衍生、外延服务难以持续发展。发展健康服务业,就要切实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坚持公立医疗机构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发展医疗服务,努力扩大医疗服务供给并提高服务效率。
健康管理与促进主要面向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正从传统的疾病治疗转为更加重视疾病预防和保健,以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养老、体育健身、养生美容以及健康旅游等新兴健康服务的需求都在快速增加。
根据杭州师范大学郭清教授主编的《2013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现阶段健康管理服务供给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主要包括医院服务(公立医院开设的体检中心)、专业的体检中心(民营企业创办的体检中心、疗养院等)、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公立综合一级医院)、
第三方服务(公立、民营健康管理服务机构)这四种模式。其中医院服务模式以其设备先进、专家资源丰富、人群需求大等因素,被认为是最成熟、最容易复制、最易被大家接受的健康管理模式,目前大部分医院都开展了健康体检中心进行相应的健康管理服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物联网的普及,健康技术软件开发、健康咨询公司、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服务公司等也在整合可利用的资源,发掘医疗服务体系的空白点,依据自身特点展开相应的如风险评估、导医预约、健康干预等健康管理服务。
健康保险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健康服务业的长足发展需要成熟的健康保险体系来保障。截止2014年11月,我国健康保险市场的原保险保费收入18714.76亿元,同比增长17.80%,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475.97亿元,同比增长44.47%;国内健康保险市场积极探索健康管理服务,延伸健康保险产业链,发展保险产品近干种。同时,专业从事健康保险的公司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开发相应的健康管理服务、健康管理系统,和相应的医疗风险管控机制,大大提升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支撑性产业涵盖对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服务形成基础性支撑及所衍生出来的各类产业,主要包括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健康食品等研发制造和流通等相关产业。目前我国保健用品行业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外资进入,保健用品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近年来逐渐发展的可穿戴设备,也将健康管理服务融入到日常生活,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技术开发人员也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更有针对性开发新产品。
随着健康理念的深入和健康管理服务产业的发展,相应的健康城市、健康养老地产等一系列综合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也在起步和探索阶段,人们正努力通过政治承诺和健康的公共政策,促成跨部门行动和社区的参与,达到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健康人群的目的。健康管理和健康相关产业,正以其先进的理念、巨大的商机和市场前景吸引着众多的人才和投资者跻身其中,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