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定吴赞周旧宅发现铜器窖藏

2015-04-29房树辉马国莉

文物春秋 2015年3期

房树辉 马国莉

【关键词】河北正定;明清铜器;窖藏;吴赞周旧宅

【摘 要】1991年,正定建筑公司在正定县西南街元件厂分厂挖灰坑时发现一处铜器窖藏,出土佛教造像及用品22件,年代多为明代,个别为清代,包括3件明代漆金铜释迦牟尼佛像及明代漆金铜文殊菩萨像、明代漆金铜普贤菩萨像等。此处原为日伪时期伪河北省省长、伪河北省警备司令吴赞周的旧宅,分析这批铜器应为其家族供养或收藏。本文分别对这批铜器做了详细介绍。

1991年,正定建筑公司第四队在正定县西南街元件厂分厂挖灰坑时,于地下1.7米处发现三个大瓮,其上各覆盖一口铁锅。三瓮内共出土22件铜器,后入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收藏。下面分别对这22件文物进行介绍。

1. 明代漆金铜释迦牟尼佛像 由结跏趺坐式佛像、仰莲座、底座三部分组成。此像为这批佛造像中最为完整的一尊。通高84.5厘米,像高48.5厘米。高肉髻,饰圆形髻珠。脸庞方圆,双目低垂,眉间白毫相。上身着双领下垂袈裟,下身着裙,胸前饰“卍”字。双手于膝上作禅定印,右手手心内饰一法轮。仰莲座中空,座下两翼分别长出一枝小莲台,形成三个一组的连茎莲台。小莲台上的佛像均不存。莲座底部正中有一圆形榫,插入下部基座正中高出的圆管内以固定。基座为扁六角形,正、背两面尺寸大于其它各边,四周围以勾栏栏杆,栏板之间以荷叶墩相隔,转角处望柱柱头作宝珠形,下设六足。基座上部表面作水波纹(封二,1)。

2. 明代漆金铜释迦牟尼佛像 与上述佛像基本相同,也是由结跏趺坐式佛像、仰莲座、底座三部分组成,只是仰莲座两翼的小莲台均失,底座勾栏栏杆残缺。通高81厘米,像高48.3厘米。佛的形象及衣饰也与上述佛像相同,只是手印不同,左手掌心向上置于腹前,右手置右膝上,掌心向外,执一菱形法器。结跏趺的两足心内均饰法轮(图一)。

3.明代漆金铜释迦牟尼佛像 与前述两尊佛像基本相同,由结跏趺坐式佛像、仰莲座、底座三部分组成。通高80厘米,佛高47.8厘米。左手横置于腹前施定印,右手直伸抚右膝,施触地印。从此手印看,此像应为释迦牟尼成道像。仰莲座两翼的小莲台均不存,底座保存完整(图二)。

以上三尊佛像在这批窖藏铜佛像中造型最为独特,做工最为精良,1994年,经专家鉴定,定为二级文物。

4.明代漆金铜文殊菩萨像 高28.8厘米。菩萨面相方圆,双目微张。头戴莲瓣宝冠,宝缯下垂至肩,项饰璎珞,肩披帛,下身着裙,束腰。两臂屈,双手握经卷两端,左手上,右手下。臂、腕均戴钏。赤足,右足下垂,左足微内屈,坐于卧狮上。狮首前伸,口衔一灵芝,狮下为椭圆形覆莲座。多处漆金层脱落、起翘(图三)。

5.明代漆金铜普贤菩萨像 高29.3厘米。菩萨面相、服饰与上述文殊菩萨基本相似,以左右相反的姿势坐于卧象上。象鼻下垂内卷,长尾甩至椭圆形覆莲座前。菩萨头部及左肩臂部漆金层脱落(图四)。

6.明代漆金铜半跏趺坐菩萨像 通高27.8厘米。此像由两部分组成,上为空心胎铜铸观音,下为椭圆形仰覆莲束腰木座,座左侧生出一小型仰覆莲台。菩萨结半跏趺坐于束腰莲座上,面相方圆,头戴宝冠,缯带作卷草状垂下。下着裙,身披帛巾,帛巾绕臂下垂。左手撑于身左侧小莲台上,右手抚膝。多处漆金层脱落、起翘(图五)。

7.明代漆金铜结跏趺坐菩萨像 通高26.9厘米。由上部铜铸菩萨与下部木莲座两部分组成。菩萨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面庞丰腴,眼微启下视,头戴宝冠,缯带顺肩垂至肘部,项饰桃形璎珞,身着通肩大衣。右臂屈曲向上,手中持物已残断;左臂屈于腹前,手托钵。莲座为木质,椭圆形,仰覆莲的束腰部饰联珠纹。像与木座外壁均涂漆金一层,局部剥落(图六)。

8.明代漆金铜佛像 通高25.2厘米。佛结跏趺坐于束腰覆莲座上。螺髻,髻上饰顶严,髻前饰髻珠。面相方圆,眼微启下视,嘴角含笑,双耳下垂。上披通肩袈裟,腰系带。袈裟边饰缠枝纹,下摆宽大,衣褶覆盖腿部。帛带绕臂于身下对称垂于座前。手施说法印(图七)。

9.明代漆金铜观音菩萨像 通高47厘米。结跏趺坐于略呈半圆形的薄座上。头戴净瓶冠,脸庞丰圆,慈眉善目,双目微启下视。耳戴宝相花坠,项饰璎珞。外着通肩大衣,内着裙,腰系带,于腹前作结。右肘置右腿上,臂上屈,掌心向外,五指微曲施无畏印;左臂置左腿,掌心向上,自然顺膝抚搭。佛整体中空,下部原应有底座,现座已失。表面漆金部分脱落(图八)。

10.明代漆金铜持钵佛像 通高27厘米。佛结跏趺坐于半圆形薄座上。螺髻,饰髻珠。脸型方圆,下颌丰满,细眉长目,眼微微下视,双耳下垂。上身披通肩垂领袈裟,边饰几何纹及缠枝叶纹,腰系带,于腹前作结,下着裙。右腕置右腿膝部,手掌向外持菱形法器;左臂屈于腹前,手托钵。表面漆金层局部脱落,明显可见原来的鎏金痕。此像下部原应有一座,现已失(图九)。

11.清代铜佛像 通高15.2厘米。佛结跏趺坐于正面饰有双狮的方形须弥座上。佛面、身清癯,束高髻,腰纤细。绀发垂贴于臂,饰耳珰,戴项圈,斜披络腋,璎珞严身。双手叠置腹前托钵,臂、腕饰钏。下身着裙,裙裾于膝间平铺于须弥座上。须弥座上饰帛垫,覆至须弥座中部(封二,2)。

12.清代铜药师佛像 通高16厘米。结跏趺坐于椭圆形覆莲座上。佛像高肉髻,髻上出顶严。脸型上额宽,下颌清癯,眼微张下视,大耳垂肩,上身袒胸露腹,斜披络腋,下着裙,裙边沿饰卷草纹。右手自然下垂置膝部,左臂屈于两足交结处,手掌向上托钵。左肘部有残损(图一○)。

以上9件经专家鉴定,定为三级文物。

13.明代鎏金铜持钵佛像 此像较小,通高3.64厘米。肉髻,大耳垂肩,身披袈裟,袒右肩,双手持钵,结跏趺坐于束腰覆莲座上(图一一)。

14.明代鎏金铜持钵佛像 通高3.41厘米,完整。肉髻,大耳垂肩,身披袈裟,袒右肩。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座上。右手平伸抚右膝作降魔印,左手持钵置于左腿上(图一二)。

15.明代鎏金铜观音菩萨像 通高3.7厘米,完整。头戴冠、披巾,袒胸,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座上,左手置于左腿上,右手置于胸前,掌心向内(图一三)。

16.明代带铭文铜文殊菩萨像 菩萨头戴天冠,冠中心有一小坐佛。身披璎珞,臂戴钏,饰飘带,下身穿裙。右手执经卷,左臂上居,大拇指与中指相拈呈环状。右腿盘膝坐在卧狮上,左腿赤足自然下蹬于覆莲座上。背面竖刻三行铭文,从右向左读为“造主」□仅」发心”(图一四)。

17.明洪武款羊钮带座吉祥如意铜熏炉

由盖、炉、座三部分组成。通高20厘米,其中炉高16厘米,座高4厘米。子母口。盖饰镂空如意纹,中置一昂首卧式羊钮。炉体椭圆,腹部设对称的如意耳。平底,下承三兽足。三兽足下置三如意足镂空圆炉座。炉底钤“洪武年制” 阳文篆书款(封二,3)。

18.明象首衔环耳三足铜熏炉 通高15厘米。盖残缺,足有裂纹。盖面饰四组镂空如意云纹。炉身为子母口,束颈,颈部饰缠枝花和联珠纹,腹部线刻麒麟、凤凰,其间线刻暗八仙及寿字。肩下饰对称的衔环象首,下为三乳足。足部饰海水江崖(封二,4)。

19.明代铜仙鹤 一对,通高44.6厘米。鹤作昂首张口站立式,尾展开。喇叭形底座,座面雕刻如意花纹(封二,5)。

20.铜铸蜡扦 一对,分别残高10厘米、16厘米,座均失(图一五)。

这批文物的出土地原为吴赞周旧宅。吴赞周(1885—1949),原名观乐,字赞周,号明近,河北正定人,青年时代曾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工程兵专业,日伪时期投靠日本侵略者,1941年曾任伪河北省省长和伪河北省警备司令。22件文物中,除两件熏炉、一对仙鹤、一对蜡扦外,其余均系佛教造像,分析应是吴赞周家族的供养或收藏。其中佛教造像的年代多为明代,个别为清代,其工艺水平也大有差异。从部分造像漆金剥落处可看到铜胎上存鎏金痕,显系后人在佛像原鎏金表面涂饰了一层漆金。从吴赞周的家族背景及正定城解放时间分析,这批铜器很可能是在1947年正定解放前夕由吴氏家族成员就地埋藏的。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