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扬琴曲《木兰辞变奏曲》的演奏技巧
2015-04-29李小岗
李小岗
【摘要】本文通过对扬琴曲独奏曲《木兰辞变奏曲》的背景、情感、演奏技巧、曲式等方面的分析,分析在不同段落所需要的技巧和情感表现,使我们可以更全面了解该乐曲所要表达的内涵,深刻的体验乐曲的内在情感,更好的进行二度创作。
【关键词】强弱;速度;节奏;结构
一、乐曲简介
(一)创作背景
该曲是1962年高龙老师根据民问流传的歌曲《木兰辞》改编而成,1982年由沈阳音乐学院刘寒力老师将乐曲修订并编配乐队参加全国民族乐器观摩大会演出,并将曲名定为《木兰辞》。这首乐曲从旋律、节奏等方面,均体现出了东北扬琴的情感表达特点,东北人们豪放粗狂、性格直爽和意志坚强的精神。整个乐曲音乐强弱对比明显,速度对比度强,力度反差大,是抒发内在情感的一首优秀作品。
(二)结构特征
要理解一首乐曲就如同品味一段历史,从历史时期到事件,由轮廓到细节,白结构至内容,这样才能深刻又透彻的理解其巾的内涵。是一首带有引子、尾声的变奏曲曲式结构作品。
这首作品采用中国民族音乐带标题的多段体与奏鸣曲式相结合,扬琴技术技巧应用比较全面。独奏曲《木兰辞变奏曲》整体分为引子、慢板、过渡华彩、快板、尾声五个部务。同时,结合了我国民问音乐段落的划分习惯,既表现出西方作曲技法的运用,又带有我国民族音乐的结构特点,体现了作曲家良好的音乐素养以及对民族音乐要“结合民族、时代和风格性”的创作观念。
二、引子
演奏是对乐曲的二度创作,从音乐的角度出发,演奏者就能理解不同处理方法所表现的意义。因此,了解乐曲每段所要表现的情感以及音乐本身带有的特点是进行良好演奏的必要条件。下面我们就结合和声方面的知识对作品各部分的演奏技巧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完善对作品的理解赏析。
(一)音色及旋律分析
引子部分的第一乐句,采用散板的形式来描绘出战前擂鼓道锣、吹打齐鸣、武将站门的辉煌场面。用一种“感叹号”式的句子开头,使乐曲一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气氛。演奏时要注意装饰音的演奏,每个装饰音都要有相当的力度,但重音依然要放在本音上,弹奏起来有点像快的切分音那样。尤其是四度攀升的地方,利用双音颤竹技巧,演奏者要做到双臂、双肩放松,连贯地演奏,要注意手腕的力度控制,并且要注意速度和强弱的控制,速度由慢渐快、力度由弱渐强,力求表现出清新、悠扬的感觉,手臂放松、手腕灵活,来营造一种通透的音响效果。
引子部分的第四乐句,一串风雷滚滚的下行音列使乐句回归剑起始的音,以音的快速进行的形式表现出来。演奏时要在音乐表现上下工夫,突出戏剧性的紧张气氛,追求一种震撼效果,把古代打仗前战场上战鼓擂的场面描绘出来。因此演奏时无论在何种力度、速度的情况下都要保证音的扎实流畅。
(二)节奏及气息处理
节奏方面,引子部分采用散节拍,演奏时不宜刻意按节拍进行,同样要跟随音乐和气息的变化。第一乐句四度攀升的地方要注意速度和力度的控制;第二乐句的演奏在由慢起渐快的基础上,轮音与下行音列的衔接处要自然的“一气呵成”,不要出现明显的气口或断句。演奏时自然接入第二乐句,第二、四乐句如同之前的回声,是其低二度模仿,强弱和节奏只要效仿之前即可。之后依旧同回音般的旋律陈述,表现出回声的效果,最终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入出征前的画面。
(三)强弱及速度处理
引子乐句以“ff”开始,使用慢起渐快的效果,双竹齐奏在演奏时力度不能过强,强弱变化方面要做到优美自然,且不宜用同样的力度进行演奏,要随着音乐的流动和气息的变化将强弱自然流动。轮音的演奏采用突强开始,再巾弱渐强再渐弱的“枣弧形”音响,整体应处在“mp”到“mf”的力度之问,下面的乐句也是由慢渐快的处理方式,类似于水流汇集的过程,伴随着由慢渐快,表现出弱时的颗粒型,强时的流动性。乐句最后音量逐渐减弱收尾。
三、慢板
慢板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轮音和揉弦为主,对轮音和揉弦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以拨弦为主,对拨弦和轮音进行分析。
(一)音色及旋律分析
第一部分以轮音和揉弦相结合为主,慢板的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这段演奏要营造一种朦胧的美感,轮音要轻柔密集细腻,保持乐句的连贯性、歌唱性和流动性,演奏时要注意手腕放松和手指的运用。右手的低音声部演奏时应产生有弹性的效果,呈“枣弧形”音响,要做到沉稳通透。第二乐句的特点是稍带有华彩、自由随意的,力度通透自然,节奏白r豪放。
第二部分采用拨弦奏法,左右手各自单独进行,高声部为旋律,低声部为音型填充伴奏。由于织体为分解和弦,旋律短促,如果左手的拨弦用力不够的话,很容易与伴奏音混合在一起,导致音响浑浊混乱,旋律不清晰。建议演奏者在演奏前对旋律多进行哼唱,熟悉旋律进行,以便更好地保证旋律清晰,两个声部做到合二为一又不互相影响,保证横向分解和弦的每个音扎实均匀,纵向声部问对比突出,错落有致。因此,演奏时突出左手旋律,右手稍微放轻,在左手为长音时,右手和弦音稍微突出,达到填充空白音响的效果。
(二)节奏及气息处理
第一部分第一乐句以轮音和揉弦为主,因此轮音要特别注意节奏,做到不拖也不赶,演奏者要将旋律熟记,做到“心中与手中均有音乐”,保持稳定的速度进行。揉弦部分要用巾指和无名指将弦压到准确部位,将音的圆弧感体现出来。气息方面,慢板的旋律富有歌唱性,演奏时呼吸要柔,内心要静,气息控制好,节奏也会随之稳定。第二乐句整体演奏效果和第一乐句是一样的,演奏要更注重拨弦和气息之问的结合,如果气息不稳的话手上的力道就会相应的减少。忌左右手伴奏音型混合在一起而导致音响混乱。随后的衔接句,节奏不再是之前富有歌唱性与稳定的特点,节奏更加自由,随着气息的变化而进行,主要体现在速度和强弱的变化方面。右手部分为左手旋律声部的分解和弦进行伴奏,将旋律渐渐到达最高点时做一个微小的减慢引出快板段。 慢板第二部分节奏和气息方面,要保证不出现不必要的气息问断、音响生硬等问题,保证音乐的歌唱性和流动性。总体来说,此段的演奏要突出声部问的对比,均匀分配分解和弦中各个音的音量,做到有颗粒性却不生硬,流畅又不拖沓。
(三)强弱及速度的处理
慢板第一部分主题首次呈现,以较弱力度进入,乐句旋律围绕第一句主旋律而进行,伴奏部分演奏过程中要按照旋律线“上行力度加强,下行力度减弱”的方式进行力度变化,整体力度都要保持在弱的范围内。
第二部分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十二小节,第二乐句十二小节,第一乐句的旋律做平稳缓慢的处理,拨弦时音色要清晰干净,和弦声部由弱至强节奏均匀的配合旋律进行,音量和节奏都要保持统一的感觉,不可操之过急。旋律线条整体为上波形,采用“上行渐强下行减弱”的处理方式,乐句收尾的处理,情绪和力度逐渐回落,形成余音不绝的效果。第二乐句处理方式与第一乐句基本相同,最后一小节做一个此乐句力度上的最强,最后一个音要做稍弱的处理,引出过渡华彩段。
四、华彩
该部由连续的二连音齐竹构成,分为二个乐句,整段意在营造强劲奔放的情感氛围,运用了进行曲和鼓点的典型节奏,在演奏八度齐竹时,速度由慢渐快,力度保持“f”,音量通透富有弹性,保持手臂放松,手臂稍高,利用手腕和手臂的力量产生强有力的效果,演奏时不要有多余的动作,把手臂手腕积蓄的力量直接演奏出来,利用爆发力完成演绎。第二乐句和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的处理方法相同,只是在力度上从“f”渐渐过度到“ff”这就更要求手臂手腕的放松、通透,练习的时候可以逐渐加速,保证音的质量为主。后两个乐句情绪逐渐回落,为乐段结束做铺垫并对快板的进入做好准备,连接性比较强。
五、快板
快板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鼓点式节奏律动,第二部分为快速单音跑动旋律,第二部分则为带有华彩性质的双竹轮音部分。快板整体的情绪热情欢快,都处在强力度、快速的大背景下。
(一)急板部分
第一部分为急板部分,分为四个乐句。第一乐句相当于一个小的引入,小节和小节之问采用由弱渐强的处理方式。从第9小节开始进行两小节一个强弱的对比,在节奏和音响双方面达到强烈的对比效果。第二乐句开始处承接第一乐句的势头,因此在开始处要做突弱处理,第9小节开始做一个渐强的感觉,将第二乐句引出。
快板的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模仿,采用弱进,由弱渐强的处理方式,在最高音处达到最强,营造由弱到强的效果。同样要注意重音的处理,突出节奏与音响之问的对比。第二乐句最后两小节渐弱引出第四乐句,在音响效果方面做出对比。第四乐句根据上一乐句的感觉完成,整句都以弱奏为主。最后二小节做出由弱渐强的趋势,给快板第二部分做铺挚。
第一部分为鼓点式节奏律动,与之前旋律和情绪的特点明显不同,重音标记和典型节奏营造出明显的鼓点风格,演奏时要明显的表现出重音,来突显鼓点特色。这一部分情绪奔放热情,音乐豪迈有力,音色要做到扎实有力,突出爆发力与弱力度问的对比的效果。第一部分主要是2/4的节奏型,主要运用了切分节奏,演奏时要突出重音,清晰、有力、流畅并保持鼓点风格。乐句与乐句之问的衔接要处理细致,尤其是第一乐句结尾处渐弱再到第二乐句的由弱渐强部分。剩下两个乐句相当于情绪的巩固,音型和结构都与之前一句相似,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二)流畅部分
快板的第二部分为流畅部分,分二个乐句。第一乐句中每个分句都是模仿而成的,运用了模仿的手法。第二乐句运用了右手旋律左手伴奏的方式对主题进行了相应的陈述,将快板的第二部分引入了高潮。第二乐句为整首乐曲的高潮部分,情绪达到了顶峰,并对其进行了扩充发展,使语汇更加丰富,最后二小节突慢,将快板部分引入到辉煌的地步。
本段采用左右手交替进行的形式,其中有琶音,后十六节奏等。整体歌唱性流动性强,又不缺乏动感,使之前的“热情欢快”得剑升级,发展为热烈奔放的情绪。演奏时要保持音乐的歌唱性和流动性。另外,旋律问的齐竹要干脆洪亮,在流动的旋律中起到亮点点缀的作用。
第一第二部分的节奏型相同,都是2/4的节奏,但是要体现出乐曲的气氛是层层递进的感觉,相同的节奏不同的感觉为前两部分的特色,且2/4为强弱的节拍特点。因此,两部分交替时要自然,每种节奏不同的感情特征也要处理到位。
(三)广板部分
快板的第二部分为广板部分。快板第二部分中包含了4/2. 4/4两种节奏,前两部分2/4的节奏迅速转到4/4的节奏,又转回2/4的节奏,因此,交替时要自然,不同的强弱特征也要处理剑位。节奏型(节拍),前六小节中(每条谱例末尾标有小节数),小节问的模进使音区降低,加上节拍的改变使得情绪得到积蓄,至第5、6小节达到一个低点,将乐曲引入到平静的回忆中去。回忆部分运用了轮音和单音交替进行,并且单音主要以低音配合为主,产生了平稳情绪的效果,同时为之后的音乐做了铺垫。整个回忆部分运用了重复和裁截的手法,使之前饱满激烈的情绪得到保持和缓解。回忆部分演奏时要注意重音的力度,给出每小节的音头,来保证气息不混乱以及音乐的节奏感。
第二部分对快板前两个部分做了升华,展现出了辉煌的特色。快板的二个部分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二部分主要采用了轮音的形式,可以说是快板中最为华丽的一个段落。整段旋律性不强,多采用模进、重复、裁截的形式,构成典型的连句结构。
六、尾声
尾声部分描写的是花木兰荣归故里后恢复女儿身,过着平静生活的场景。这一段虽然是第一段的再现,但意境和处理却与第一段大不相同,这一段可以比慢板段稍轻快一些,因为这是乐曲的结尾,不宜拖得太长,至第201小节处再放慢就可以形成完满的结束。
整个段落的力度是弱奏,从“mp”到“pp”的力度变化,乐曲在“弱而不虚”的弱奏巾圆满地结束。低声部与慢板第一部分伴奏音型略有不同,含有“余音回荡,逐渐遥远”的效果,利用手腕的弹性,产生“弱而不虚”的音质。最后收尾时的反竹奏法也为乐曲的结束进行了铺垫。乐曲结尾处的泛音一定要营造极弱的力度,产生宁静致远的渲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