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胡焕庸线:新型城镇化助推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的均衡

2015-04-29马海涛

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胡焕庸国土城镇化

马海涛

“突破胡焕庸线”是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规划进程中面对的重大课题。理解胡焕庸线同新型城镇化的关系是突破胡焕庸线的出发点。本文以国土空间利用质量为切入点,从胡焕庸线的缘起、发展、争论和突破四个方面,梳理胡焕庸线与城镇化的关系,提出突破胡焕庸线的五个可行路径。

胡焕庸线的缘起:与城镇化无关

胡焕庸线是关于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著名学说,是胡焕庸(1901-1998)为了揭示中国人口布局空间差异特征而提出的。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巨大,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自古存在。一方面,相对于地势较为平坦、降水丰沛、土地肥沃的中国东南半壁江山,西北地区或是地形崎岖、气候恶劣,或是降水稀少、荒漠广布,不利于农业生产,人口密度自然就低。另一方面,汉晋以来,由于北方周期性的战乱,而南方战祸较少,中国的人口重心随经济重心一起,持续向东南迁移。因此,中国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的人口分布格局,既有自然环境因素,也有历史演变成因。

胡焕庸线最早出现在1935年胡焕庸教授发表的题为《中国人口之分布》的论文中,第一次明确地以定量分析的结果揭示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文中指出:“自黑龙江之瑷珲(1956年改称爱珲,1983年改称黑河市——笔者注),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之面积,计四百万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之百分之三十六:西北部之面积,计七百万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之百分之六十四。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部计四万四千万,约占总人口之百分之九十六;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全国总人口之百分之四。胡焕庸根据当时创制的1933年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划出了著名的黑龙江爱珲一云南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这一分界线成为此后国内外人口研究的重要参照。

为了纪念胡焕庸先生对于这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的发现之功,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将其称为“胡焕庸线”。在2009年地理学界评选出的“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中,它仅次于“珠峰测量”,名列次席。胡焕庸线反映了中国内部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土地、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条件对包括人口聚集、经济活动在内的人文发展状况的巨大影响。胡焕庸在解释中国人口分布这一特殊现象时提出了三个因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历史条件。很明显,在这三个因素中,第一个因素的作用最大,经济发展水平也要受制于自然环境,是我国自然环境条件东优西劣的地域结构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而社会历史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更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基础。

因此,从胡焕庸线的缘起来看,这一分界线的划定与城镇化并没有关系。1930年代的中国,90%以上的人口都是在农村区域,城镇化水平极低,而且城镇化水平并不会出现今日东西巨大差异之格局。在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时代,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是自然地理状况,属于国土空间中的自然生态空间;自然地理或生态空间的格局决定了人口分布的格局。表明胡焕庸线是当时中国客观存在的人口密度的对比线。

胡焕庸线的发展:受城镇化影响

胡焕庸线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客观反映一时中国之空间差异,而且能反映中国空间差异之长期格局:它不仅描述了中国人口之空间对比,而且揭示了中国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等多个方面的空间分布特征。

在中国的人口地理版图上,胡焕庸线至今仍明显存在。胡焕庸线提出至今已有八十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今日中国的人口分布与当时相比,虽有细节上的千差万别,但总体分布特征依然没有大的变化。根据1982年中国大陆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胡焕庸于1987年再次测算,“中国东半部面积占目前全国的42.9%,西半部面积占全国的57.1%……在这条分界线以东的地区,居住着全国人口的94.4%:而西半部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5.6%”。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胡焕庸线东南半壁依旧人口密集,土地面积占全国的43.8%,人口却占94.1%;而西北半壁依旧人口稀疏,土地面积占全国的56.2%,人口仅占5.9%。与1935年相比。总体差异格局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即便是运用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胡焕庸线依旧没有大的变化。

人口的胡焕庸线引发了中国空间格局差异的大量研究成果出现,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这条神秘的分界线,不仅跟人口分布紧密相关,而且与全国降水量分布、干旱与湿润区的分界、地貌特征的区域分布、高原与平原的分界,甚至与城市布局、工业布局、文化和民族的分布都有着某种关联性。

近代发现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该线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耕地布局也呈现类似规律,胡焕庸线之东南40%的国土面积分布着全国88%的耕地,西北60%的国土面积分布着全国12%的耕地。中国的常年缺粮区主要分布集中在胡焕庸线以西地区,潜在缺粮区主要分布在此线以东地区。胡焕庸线还成了中国自然灾害分区的参考线,王铮发现在1960年代至1980年初中国发生的九大地震中,除在胡焕庸线以西的,其余的地震排列方向平行于胡焕庸线,尽管它们属于不同地震带。在对中国三次产业进化格局的研究中发现,信息化、人力资本等社会发展第三本性的区域格局仍没有打破胡焕庸线。甚至可以看到,胡焕庸线以西更多的是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边塞风情,以东则是农耕文明小巧玲珑而又略显局促的精致景观。还可以联想到,这还是历史上清代以前中原王朝实际控制范围的边界线,是汉族与西部少数民族战争与和平的分水岭。胡焕庸线成为中国区域发展基本的锁定,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地理研究的范畴。

胡焕庸线已经远远走出了对人口分布现象的解释,不断应用于解释中国各类社会经济的空间事象,而且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的不断发展,劳动力流动呈现明显的自西向东的趋势,这使得广大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东部的城镇化水平差距日益拉大。胡焕庸线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目前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㈣,进而影响了其他社会经济事象的空间格局与区域差异。

胡焕庸线的辩驳:与城镇化对话

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当看到一张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时,发出了“胡焕庸线怎么破”之问:“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我们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自李克强总理抛出这样一个重大课题之后,引发了“胡焕庸线是否可以破、如何破”的学术争论,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胡焕庸线是一种客观规律,受自然地理格局影响的人文格局不能摆脱地形、气候和资源的束缚,城镇化亦不能打破这个规律。中国人口发展八十年的数据显示,虽然我国人口分布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胡焕庸先生提出的人口分界线依然是中国人口分布差异的基线,始终如一,这可以说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据,胡焕庸线不可轻易谈打破。此外,夏海斌和王铮对地理要素的第一本性(自然禀赋)、第二本性(交通和区位)、第三本性(人力资本和信息化)的历时实证研究,依然发现了在中国三次产业进化过程中胡焕庸线并没有被打破的现实。人均GDP空间分布及生产性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与区域人口分布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胡焕庸线不仅展示了中国人口分布差异情况,更在于其揭示了中国资源环境基础的区域差异特征,这也是其长久以来依然能够被实践验证的真正原因。胡焕庸线的存在及其合理性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在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因如此,一些学者认为胡焕庸线最终由中国自然地理格局的差异所引起,是必然不能被打破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气候变化、技术进步和流通加快,加上政府力量推动,胡焕庸线是可以打破的。王铮等学者认为胡焕庸线是气候的产物,而气候变化会为破解这一问题带来机会。他们利用GCM模型对中国2040-206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下,中国西部、北部的降水条件将有所改善。计算表明,中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农业供养人口能力将有所提高;气候变化为胡焕庸线的突破提供了某种可能性。田茂永认为,促进西部人口回流,减少“候鸟式迁徙”,单纯依靠市场的自驱动是很难做到的,必要的行政干预是解决市场失灵的杀手锏,需要更强力的差异化税收、人口等政策的综合发力。此外,节水技术的革新也会为西部产业的发展提供契机,区域间流通设施(高速铁路、机场、网络设施)的加强为西部快速参与国家和全球产业网络提供条件,这些都是打破胡焕庸线的有利因素。

李克强总理发问胡焕庸线,主要出于中国城镇化的考虑。胡焕庸线以东属于城镇化高度密集的区域,而胡焕庸线以西的城镇化则相对滞后。可见,胡焕庸线已经与城镇化密不可分,城镇化发展必须研究胡焕庸线。探讨如何突破胡焕庸线的限制。

胡焕庸线的突破:走新型城镇化之路

为何要突破胡焕庸线?中国的区域人口分布不均衡,胡焕庸线以西人口密度极低,以东人口密度却已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承载极限标准,引发了多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东西部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是新时期国家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突破中国版图内部的这样一条界线。

胡焕庸线是否可以突破?如果说胡焕庸线产生的根源在于中国自然地理格局的差异,那么胡焕庸线就是客观存在的一条线,是不能突破的。即便是未来四五十年气候有所改变,突破这一条线也是难以实现的。然而,按照实现中西部地区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只要革新观念,这一条线是完全可以突破的。胡焕庸也曾经就均衡发展发表过非常有哲理的见解,他在1984年的《怎样理解人口生态,怎样考虑移民西北》一文中这样讲:“平衡应该是指人口与经济的平衡。人口与生态的平衡;合理也应该是指资源的合理开发,生态的合理安排,而不是说人口密度必须各地一样,才算平衡。才算合理……研究人口,研究移民,不能忘记地理实际与生态环境;空泛地谈平衡,谈合理,就会引起人口与生态失去平衡,造成灾难性后果。”如同胡焕庸先生理解平衡,理解突破胡焕庸线也应有创新思维。

突破胡焕庸线最终目的可以理解为实现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的均衡,让中国全域的国土空间质量达到最优,这其中就包括了前面所讲的实现东西部统筹协调发展以及中西部人民同等享受到现代化。如何突破胡焕庸线,实现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的均衡?科学制定国土空间质量评价标准,大力发展服务业,建设西部城市群,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和构建枢纽一网络的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是五个可行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的均衡不能用统一的指标来衡量,要依据国土空间的属性区别看待。可以按照“十八大”对国土空间的划分,将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赋予不同的空间利用质量内涵,制定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和城镇化目标,最终在城镇化质量格局以及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格局的地图上将会找不到这样一条斜线。对于西部大面积的草原、森林和荒漠等国土空间,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环境质量作为评价利用效率的第一标准;对于城市集群地区,应强调土地利用的集约高效;对于粮食主产地区,应把农民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首要任务:对于生态脆弱的城市发展区,应把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关。通过不同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最终实现国土空间利用与国土空间属性的协调统一。

第二条路径是大力发展商业、文化、科教等服务业。人口向胡焕庸线以西迁移,有一个禁忌是不能往限制发展区迁移,否则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将加工制造业往胡焕庸线以西转移,也可能导致社会资源消耗过大,不利于环境保护。因此,胡焕庸线以西的城镇化道路应在第三产业上下功夫,既可以走以牧兴商、以林兴业的路子,也可以走文化产业和科教研究服务业的路子。有专家提出结合胡焕庸线以西现有的产业特征,不妨将某些国家级社科类高校与事业单位,以及部分与西部结合较为紧密的理工科类高校与事业单位(如航天、农林牧业、清洁能源等),作为重振西部文化与科技引力磁场的“绿洲”移植进去,短期既可形成数百万高素质人口的迁入,同时创造相当数量的第三产业就业岗位,而且还能适度均衡东西运输干线上的人流、物流的不平衡压力。

第三条路径是建设西部城市群。城市群是承载城镇化人口的主要地区。是国土空间更加关注集约与效率的地区,也肩负着完成新型城镇化目标的主体任务。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地区同样也在城市群。根据国家未来城市群发展的新格局,胡焕庸线以西地区应建设好天山北坡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和呼包鄂榆城市群,使之成为中国人口城镇化突破胡焕庸线的重点地区。由于胡线以西地区的城市群数量有限,在交通区位、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合适的地方建设新城新区,也是人口城镇化突破胡焕庸线的重要途径;当然新城新区建设务必要科学合理。

第四条路径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要突破胡焕庸线,最现实的就是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把胡焕庸线以西的广大地区直接推向开放前沿,并且形成与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开展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由此,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空间将被迅速打开,从而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不断进入。尽管大唐长安的盛况可能难以再现,但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将不断提升,从而有效缩小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的差距。目前西部经济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依托西部优势资源,能够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加快开放步伐,推动西部内陆沿边地区迈向前沿。

第五条路径是构建新型产业主导的枢纽一网络结构。尽管中心一腹地结构理论为基础的空间组织模式取得了成果,形成了若干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巨型城市群发展区,但是适合胡焕庸线以西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是枢纽-网络结构。应该选择局部水资源条件好的城市建立某些具有资源优势的专业化产业集群的枢纽城市,形成产业链,构造枢纽一网络型空间结构,这样可以明显促进西部经济发展,不仅如此,还可以带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倡导以若干产业创新主导的城市为枢纽,加快中小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和交通网络建设,形成新型产业主导的枢纽一网络结构,将有效地提高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增长。换言之,这是中国的增长红利所在,也是突破胡焕庸线的关键所在。

以上五条路径都符合国家新型城镇化提倡的“以人为本”思想精髓。是将“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等新型城镇化基本特征的具体落实,是走了一条“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康庄大道,是实现国土空间异质均衡的必要途径。新型城镇化将不同国土空间区别对待,将乡村与都市同等对待,让全国人民共同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和发展机会。因此坚持走新型城镇化之路,实现了新型城镇化目标,在未来中国城镇化质量和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的空间格局中,胡焕庸线自然就被打破了。

猜你喜欢

胡焕庸国土城镇化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鲜花盛开的国土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胡焕庸:一条线把中国分成两个世界
胡焕庸:一条线把中国分成两个世界
胡焕庸:一条线把中国分成两个世界
各地学者在沪探讨科学突破“胡焕庸线”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