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构建

2015-04-29王秦李慧凤赵玮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31期
关键词: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协同职业教育

王秦 李慧凤 赵玮

摘 要 职业教育是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平台。基于校企协同的方式实现技术技能积累,有助于技术技能的积累、传承和创新,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素质与技术创新、引进和改造的同步提高。面对我国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存在的校企协同层次低、范围窄、职业院校参与程度不够、参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采用博弈分析法寻求校企协同中各方的共同利益源,从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效益评价机制以及反馈提高机制四个维度构建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有效促进技术技能积累机制的深层次展开,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 职业教育;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机制;技术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1-0008-07

一、问题的提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国内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现状为:一是总量不足,据中国劳动科学研究所发布的《2010-2020年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预测研究报告》统计,目前国内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为3067.1万人,短缺105.8万人;二是素质偏低,目前国内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三是缺乏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国内技术技能人才技术革新及创造能力较弱、技术成果市场转化率较低等。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偏低及创新能力不足这一瓶颈,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改变,影响了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強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1]。教育部等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提出,创新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实现新技术产业化与新技术应用人才储备同步,最终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2]。但目前我国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存在校企协同的层次低、范围窄,职业院校参与程度不够、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直接导致技术技能人才素质、创新能力培养供给不足,因此,如何挖掘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参与方的动力要素,有效地促进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深层次展开,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素质与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的同步提高,加快先进技术的转化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这是推进我国经济加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职业院校、企业承担技术技能积累任务的合作形式及程度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模式。其中,尤以日本“以企业为基础”、美国“以学校为基础”和德国“以企业+学校为基础”的技术技能积累模式为代表[3]。针对新兴、高科技的行业及迅速增长的服务行业等,德国引入和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文化,使企业成为“教育企业”,学校、企业协同实现技术技能积累。与日本依赖注入式和内生式技术技能积累途径、受教育者主要通过企业获得技术技能不同,德国“以企业+学校为基础”的技术技能积累模式依赖共生式技术技能积累途径,采取知识联盟、合作创新的方法,让受教育者充分利用职业院校、企业的优势资源实现技术技能积累,其主要特点为:受教育者初中后分流、企业中的学徒培训同以学校为基础的教育融为一体,实现受教育者从学校到工作的顺利过渡。

目前,国内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进行技术技能积累的主要模式有三种。一是合同模式:企业委托学校从事技术或产品研发,企业提供资金并规定技术技能积累的实现目标,学校提供技术专家、必要的技术设备并具体实施技术技能积累过程。二是基地合作模式: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技术创新基地的一种合作模式,一般由企业提供资金和场地,学校提供研发条件(设备)和研发人员。三是项目合伙模式:企业为完成某一特定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通过合伙投入形成合作组织,共同从事研发活动、共享研发成果的一种合作模式。

上述研究成果对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构建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研究视角偏颇。现有研究多侧重于从技术技能积累构建的必要性、设计原则等视角的描述性研究,没有深度挖掘技术技能积累实现对于校企协同的需求内涵及本质特征,缺乏从校企协同的视角对于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实现的研究。二是缺乏实证性研究。现有研究多从提高技术进步、实现技术创新的逻辑机理研究技术技能积累实现,缺乏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实现方法、流程等实证性研究,尤其是如何深度挖掘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参与方的动力要素,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构建等关键问题鲜有涉及。

技术技能积累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是当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通过透视国内外技术技能积累的研究发展现状,深度挖掘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需求内涵及特征,分析影响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关键因素,从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效益评价机制以及反馈提高机制四个维度构建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这是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良性互动的必由之路。

二、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内涵和特征

(一)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机制的内涵

技术技能积累机制是企业从事技术活动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寓于企业系统之中的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积累的组织构造和运行原理[4]。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指职业院校和企业紧密合作形成技术技能积累的联合体,通过建立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企业将职业院校纳入技术创新体系、校企协同开发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等方式,促进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的积累和创新,实现技术产业化与技术技能人才储备同步。

技术技能积累理论表明,技术技能创新的发展进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足够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技术技能突破[5]。校企协同是校企双方相互博弈、寻求“共赢”的过程,通过校企协同的方式实现技术技能积累,可以有效整合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有助于技术技能的积累、传承和创新发展,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素质与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的同步提高,为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校企协同是实现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首要途径。

众所周知,由于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不同,合作过程中难免出现矛盾,使校企合作难以长久。校企协同追求双方的信息沟通和利益的合理分配,存在有约束力的可执行契约,强调团体理性,重视效率、公平和公正。校企协同是一个校企双方谈判协商、行动选择和利益分享的过程。因此,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能够建立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良性循环,有助于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机制的特征

校企协同是增加整体利益的首要前提。校企协同的结果是“正和博弈”,即校企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实现共赢,或者是校企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失。“正和博弈”为合作性博弈,强调集体主义、团体理性,注重共赢,其结果是校企双方合作的整体利益为正值。校企不协同的结果是“零和博弈”和“负和博弈”,“零和博弈”和“负和博弈”为非合作性博弈,其结果是校企双方合作的整体利益为零或者负值。因此,校企协同是增加校企双方整体利益的首要前提。

校企协同是实现整体利益“帕累托改进”的基本策略。如果校企双方分别采取个体理性行为策略,虽然能够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但可能无法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容易陷入“个体理性、集体不理性”的“囚徒困境”,因此,能否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取决于校企双方选择是否协同。校企协同的结果必须是一个“帕累托改进”,即校企双方的整体利益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校企协同是校企双方互惠性的合作,即:校企双方互利互惠、双赢发展,能够摒弃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理性行为,实现校企双方整体利益的“帕累托改进”。

校企协同是实现整体利益“帕累托最优”的充要条件。作为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帕累托最优”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余地的状态。“帕累托改进”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校企合作并非都有意义,缺乏互补性的合作或者简单人力数量的组合,非但造成校企双方整体利益的“帕累托改进”不明显,而且容易陷入“邦尼人力定律”的陷阱,即:校企合作中出现内耗现象。校企协同是互补性的校企合作,要求校企双方在资源、知识、能力之间的互补性,即:校企双方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有利于校企双方技术技能的传承、积累和创新发展,实现校企双方整体利益的“帕累托最优”。

三、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构建

(一)影响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关键因素

通過对北京近10所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技能积累的实地调研发现,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一是校企协同的层次低、范围窄、效率低。首先,职业院校与企业沟通不足,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氛围,造成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层次较低;其次,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企业不愿与职业院校分享技术技能诀窍、专利方法等技术成果,并期望以较少的技术技能资源获得较多的收益,造成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范围狭窄;最后,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资金,无力或不愿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造成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效率低下。二是职业院校参与程度不够。首先,由于现有的激励机制力度不足,造成职业院校主动协同企业进行技术技能积累的意愿较弱;其次,由于双方的利益诉求不同,造成职业院校在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过程中积极性不高;最后,由于企业的逐利本质,造成职业院校无法实质性参与技术技能积累的主体流程。三是职业院校参与动力不足。一方面,企业主导技术技能积累目标的设定、过程的控制以及效果的反馈等,职业院校只是处于参与者的角色,缺少主动权,最终导致职业院校参与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动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企业普遍追求短期利益,没有意识到与职业院校合作进行技术技能积累的长期效益,极大影响了职业院校参与技术技能积累的动力。透视上述问题,可以分析影响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一是校企双方利益的最大化。要保证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顺利开展,实现校企双方利益的最大化是核心要素。职业院校以育人为首要目标,追求社会效益;企业则追求经济效益,以获利为首要准则。因此,在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过程中,要找准校企双方共同的利益点,即:以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为途径、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提高竞争力为目的,摒弃校、企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实现校企双方人才、信息和技术等资源的优势互补,真正做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最终实现校企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二是职业院校参与技术技能积累的动力。目前,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是职业院校的参与动力不足。通常而言,企业是技术技能积累的主体。在技术技能积累的过程中,由于技术保密、追求短期利益等原因,造成企业没有充分与职业院校实现资源共享、职业院校在整个过程中多处于从属地位、在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上不均衡等,同时,对于职业院校参与技术技能积累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职业院校没有意识到其技术技能积累重要载体的位置,这些都造成了职业院校参与技术技能积累的动力明显不足。

三是企业对于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视程度。虽然技术技能积累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由于国内技术市场整体规范化程度不高,技术积累创新企业与跟进企业、名牌企业与仿冒企业利益差别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制度约束和市场压力,造成了企业难以从战略高度上重视技术技能积累。多数企业缺少技术技能积累的长期规划,没有实现技术技能积累的“制度化”,仅把技术技能积累作为一个短期行为,严重影响了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效果[6]。

四是技术技能积累的良好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公平有序的技术市场竞争环境、健康发展的产业技术环境、完善的知识产权以及技术技能积累的激励政策等都有利于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顺利进行,是校企协同实现技术技能积累的保障因素。

(二)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构建

考虑校企协同双方利益最大化的战略需求,本文从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效益评价机制及反馈提高机制四个维度构建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见图1。

图1 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

(三)动力机制

经济学认为,对利益的追求是一切社会性现象产生及发展的根本原因。从校企协同的过程来看,双赢互利是构建校企协同技術技能积累机制的支点和动力,因此,必须以互利双赢为原则,构建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动力机制。同时,政府是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外部推动力,制定技术技能传承、积累和创新的相关政策。

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动力机制指驱动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持续深入开展的一切有利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形成的力量结构体系与运行规则,其是实现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机制的首要要素,框架见图2。

图2 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动力机制

1.校企协同的动力——收益

收益是校企协同的动力,构建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动力机制的关键在于校企协同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满足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收益诉求。

企业是技术技能积累的主体,技术技能积累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收益主要表现在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增长企业的技术财富、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及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对于职业院校,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收益Y主要表现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质量培养;为企业提供科技、人才服务;获得政府经费投入;提高学校社会声誉等。调研发现,影响职业院校收益的主要因素X包括:技术技能积累政策、学校性质(包括规模、办学质量、知名度、人才信息优势等)、校企协同的规模及形式等。建立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动力机制,必须改善自变量X,并针对Y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具体分析,使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寻找与企业的结合点,提高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收益。

2.内部动力机制

要保证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稳定、持久地开展,必须实现技术技能积累机制从“国家供给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变,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激发企业和职业院校内在的原动力,构建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内部动力机制。

对于企业,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动力为:充分利用职业院校人才、信息等优势资源,增强企业的技术技能优势,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建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加速企业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职业院校合作,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与职业院校合作,实现双方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技术技能积累的成本,分散技术技能积累的风险;通过政策性优惠获得实际经济效益。

目前,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职业院校参与动力不足、参与程度不够,因此,激发职业院校参与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原动力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职业院校,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动力为:充分参与企业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促进学生素质与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的同步提高,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主动参与企业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技术技能成果化、产业化的实践基地;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发项目,加快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获得经费资助和技术支持;充分参与企业的技术技能积累,促进知识的有效流动、转移和渗透,提升学校的技术技能体系;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推动技术成果的扩散,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人才、科技服务,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目标;获得政府的财政拨款支持;获得宣传推广,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3.外部动力机制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透视我国技术技能积累机制的发展现状,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构建必须建立政府主导的外部动力机制。没有政府的主导,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难以有效保障。政府应在政策、管理和协调三个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运用政策手段和经济杠杆调动职业院校参与企业技术技能积累的积极性。制订鼓励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政策,推动企业将职业院校纳入技术技能积累体系,对参与的职业院校加大经费投入、进行积极宣传等,同时对参与的企业落实税费减免、进行资金扶持等;出台规范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文件,保证校企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制度化;强化统筹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功能,建立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参与、协调推动的技术技能积累工作机制,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和创新。

(四)激励机制

1.激励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技术技能积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动力是企业、职业院校等参与主体协同的系统动力机制,而提升技术技能积累系统动力的关键是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即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指在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过程中,学校、企业两个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而与激励客体(技术技能积累的参与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其是实现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机制的核心要素。激励机制不仅是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力量源泉,也是推动技术技能积累、传承和创新的必由之路。

透视国内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现状,激励机制的构建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政策方面的激励机制:技术技能积累的财税政策实施力度不够;知识产权的激励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公平有序的技术市场环境尚待建设。二是校企内部的激励机制:激励分配机制不够科学;激励手段过于简单;缺乏利益共享机制。

2.健全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政策激励

第一,实施积极的财税激励政策,加大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投资力度。一是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建立稳定的技术投入激励机制,集中用于共性、关键性和前沿性技术的研究开发[7],对于校企协同进行技术技能积累的企业允许以较大比例直接抵扣税收;二是向进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校企倾斜,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

第二,完善产权激励机制,保障技术技能积累参与者的权益。完善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制度和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建立合理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分配、权益分享机制,促进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和推广。同时,切实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保障技术技能积累参与者的权益。

第三,完善技术市场激励机制,规范技术市场竞争秩序。建立健全技术市场体系,完善技術市场机制,规范技术市场竞争秩序:重点培育技术市场主体;建立有效的技术竞争市场,克服垄断;大力发展技术市场的中介组织;加强技术市场的法规建设,建立规范的技术市场秩序。

3.增强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校企激励

校企双方是技术技能积累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需要在校、企内部建立一套技术技能积累的激励机制,真正把技术技能积累的经济效益与参与者的个人利益挂钩,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

一是建立科学评价型的激励分配机制。在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过程中,企业和学校要从资本、能力、努力性等方面对团体和个人的技术技能投入、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创造的价值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并以此确定技术技能积累收益分配的权重和比例,使技术技能积累收益的分配建立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科学评价型激励分配机制能够有效激活校、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释放技术技能积累动力的强有力措施。

二是选择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单一化的激励手段无法有效调动校、企参与者的积极性,因此,要选择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手段。在物质激励方面,将技术技能积累成果效益直接与参与者的工资、绩效及奖金挂钩;适度运用专利产权激励,使权利人得到合理回报;企方参与者可在职位升职,校方参与者可在技术职务聘任、岗位晋级等享受优惠政策;采取技术入股、技术持股等方式激励技术技能积累参与者。在精神激励方面,给予校、企参与者足够的自主权;加强与参与者的沟通,充分体现校、企对于参与者的重视;增强参与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提高工作满足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感。

三是探索校企协同的利益共享机制。首先,探索校企协同的利益共享机制,推行“沿技术技能积累链条各个节点贡献的比例分配利益”的原则,调动校、企参与者积极性[8];其次,建立突出贡献奖制度,对相关的校、企参与者给予高额奖励;最后,建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机制,保障参与者全力投入技能积累活动。如建立股份制,以股份把校企双方的利益联系起来。

(五)效益评价机制

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效益评价机制指对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的机制,其是实现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的前提要素。

1.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效益评价机制

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需要建立一套多元参与、科学合理的效益评价机制,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效益评价机制既是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也是促使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激励机制,能够保证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持续、健康地运行。

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效益评价是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主观能动的过程。作为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效益的评价主体,政府、行业组织、职业院校和企业应对技术技能积累的价值、环境、规划、内外部效应等进行针对性评价,力求评价工作的公正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定期公布评价结果,督促和激励校企双方不断提高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质量。

2.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效益的重中之重。通过对北京联合大学、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的调研,本文从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协同管理、协同过程、协同条件和协同效益构建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通过对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四个一级指标(协同管理、协同过程、协同条件和协同效益)的细化,分解出十个二级指标(政策支持及协同机构;技术技能积累的方法、过程及途径;协同设施、协同规模、协同机制及协同队伍;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技术技能成果的转化及技术技能成果的推广),并对这些二级指标的实现情况进行专家打分,从而进行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效益评价,明晰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中的不足环节,及时完善和改进。

(六)反馈提高机制

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反馈提高机制的建立在于清晰掌握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进程和阶段性成果,有助于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效率的提高,是实现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机制的保障要素。

在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反馈提高机制中,见图3,技术技能积累支持子系统提供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所需的人力、资金、物质及信息支持;技术技能积累实现子系统指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实质性行为,包括技术技能积累计划的制订、技术成果的研发及转化、人才的培养等;风险管理子系统、沟通协调子系统和利益分配子系统是实现子系统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通过风险管理,全程管理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风险,实现对技术研发及转化风险的有效控制;通过沟通协调,实现校企双方资源的充分共享,提高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效率;通过利益分配,实现以校企双方投入和贡献程度为基础的合理利益分配,切实保障校企双方的权益,提高校企双方参与技术技能积累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外部环境系统也对校企协同产生影响,诸如政府通过制定规章制度,保障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顺利实施;行业组织通过宏观组织、协调和管理校企协同,实现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有序进行。

图3 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反馈提高机制

猜你喜欢

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协同职业教育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
企业的用人标准既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