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关系的实质及其联结

2015-04-29郑小明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30期
关键词:联结实质

郑小明

摘要:技能及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共同需求。虽然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组织性质具有不同特点,但两者的存在逻辑是一致的。校企关系的联结要紧紧围绕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共同需要,激发双方的合作意愿,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校企关系;实质;联结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C-0008-04

发展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是改善民生、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当前的职业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还存在脱节的现象。一方面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企业又招不到切合他们需要的人才。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在于密切校企关系,推进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一、我国校企关系的历史演变

虽然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校企关系成为人们关注、讨论的话题并不是历来就存在。从历史的视角来探讨校企关系,能够较好地理清其关系的来龙去脉,更好地把握校企关系的实质。

(一)职业教育的“学校化”和企业内的技术教育

建立于1794年的法国巴黎多科技术学校,标志着世界范围内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的诞生。随着近代大工业的出现和新教育运动的兴起,我国在19世纪60年代陆续创建了各种形式的实业教育,比如1866年开办的福州船政学堂,孕育了现代意义的职业院校。1903年清政府将实业学堂纳入了学制,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将实利主义列为教育方针,把发展实业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些举措加速了职业教育“学校化”进程。

在职业教育“学校化”的同时,企业对职工的知识、技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20世纪以来,许多企业在企业内部设立了如讲习会、演讲会、补习场所等技术教育。这种技术教育大部分是现场教学,重视员工操作技能的培养,具有鲜明的“工学结合”特征。[1]

因而,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和企业内的技术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相互补充的作用。这个阶段的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针对性,并朝着组织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二)企办学校和校办企业

职业教育组织化是沿着企业体系和学校体系两条路线进行的。企业体系路线表现为企业内的技术教育设施发展成为“企办学校”。原来那些对企业职工进行技术教育的临时性教育设施逐渐演变成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的固定场所,即“企办学校”。这些“企办学校”除了对在职员工和干部进行在职技术教育培训外,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提供后备人力资源。“企办学校”的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学校主办方(企业)工作。在我国20世纪20年代以及解放初期都出现了“企办学校”。这种学校以企业为主要教育场所,技能学习与普通文化知识学习并进,其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工学结合特征,较好地满足了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职业教育组织化的另一条路线是学校体系路线,即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逐渐纳入政府举办的学校体系,成为整个普通学校体系的一部分,包括专门举办职业教育的学校和普通学校中开办的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专业、课程。在这些学校中,有些学校出于教学需要办起了“校办企业”。这些“校办企业”一方面可以为学校的实践教学提供场地,另一方面可以为学校提供部分经费支持。纵观校办企业在我国的发展,从建国初到上个世纪末经历了三起三落。在不同时期,学校办企业的动机以及功能并不完全一样。第一个起落是从建国初期到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受当时苏联教育模式的强势影响,学校强调教学实习、科研实习和劳动实习,校办工厂快速发展,但这种发展势头被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经济困难所打断。这个阶段的“校办企业”主要服务于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需要。第二个起落发生在70年代。这个阶段的“校办企业”的兴起和衰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随着1968年“教育革命”口号的提出,我国校办工厂再度兴起,发展出了“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提出并实践了“大学办工厂、工厂办大学、厂校合一”的理念。“文革”结束,校办工厂也再度衰落。第三个起落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到上个世纪末。在这个阶段,我国实行了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学校的办学经费在较长时间内出现了严重短缺。为了增加办学经费,提高教职工的收入,一些学校恢复或开办了“校办企业”,并在90年代初得到了大规模发展。这些“校办企业”主要承担了经济创收功能。随着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大,企业在学校中的地位也开始下降,“校办企业”逐渐从学校剥离。[2]

(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校企分离与合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一些不应由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分离出去。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企办职业院校也逐步从企业中剥离出来,或者停办、或者转交给教育部门。这种剥离,使得原本与企业融为一体的职业院校逐渐远离了企业和市场。另一方面,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原来的“校办企业”也逐渐从学校剥离或者停办。这样虽然使职业院校变得更“纯”、更像“教育”,但也因此割断了职业院校与企业、市场的天然联系。

实践性是职业教育最鲜明的特征。职业院校要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与合作。进入21世纪,各职业院校就开始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通过订单培养、分阶段培养、职教集团等模式,努力使人才培养贴近企业需要。一些企业对职业院校在软硬件方面也给予了支持,比如为职业院校师生提供实践场所,捐赠设备,提供奖学金,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以及派出企业专家到职业院校兼职专业带头人、兼职教师等。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似乎出现了再度融合的趋势。然而,实践中的校企合作,虽然形式多样,但其关系并不稳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多为单项参与,且形式大于实质,缺乏广度与深度。校企关系仍旧是一种松散的合作状态。[3]

二、校企关系的实质

校企关系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的历史演变,深刻表明了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虽然从组织性质和组织需求上看,职业院校和企业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但隐藏在这些不同的背后,是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共同需要,即技能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于对技能和技能型人才的共同追求,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成为必要和可能。

(一)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组织性质

一般认为,职业院校和企业因其功能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组织性质。职业院校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而企业的功能主要是提供产品和服务。因此,前者属于教育组织,而后者属于经济组织。企业的自然属性表现在企业能够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在一起,提高商品生产和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其次,企业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劳动者结合在一起,成为社会生产关系的浓缩体,从而具有社会属性。[4]企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与技能和技能型人才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劳动力是通过技能而与生产资料结合,而且劳动者也是因其自身具有的技能而与企业的生产资料所有者结合在一起。

职业院校因其具有公益性而不能像企业那样唯利是图。职业院校的功能在于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但职业院校并非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唯一场所。行会的“学徒制”和企业中的技术教育一样能培养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职业院校只是“学徒制”的规模化和企业中的技术教育的组织化。职业院校能够通过扩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因此,有人认为,职业院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比师生之间的市场交易更能够节约交易成本。职业院校和企业,虽然他们的组织性质不完全相同,但他们的存在逻辑是一致的。在某种意义上,职业院校派生于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服务的组织。

(二)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组织需求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必然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其行为方式必然受到经济目标的影响。企业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其目的也是为其经济效益服务,即获得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企业是否选择与职业院校合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企业对成本与收益的考虑。当企业能够不付出或者少付出成本就能招到自己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时,企业往往会选择直接招聘而不是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人才。当然,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社会责任感,也会影响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决策及合作的性质、类型、方式和深度。

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必然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需要得到企业在技术、资金、师资、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支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决定了职业院校的学生除了需要在学校接受理论、职业素质等方面教育外,还必须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锻炼,才能获得直接的操作技能,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因而,企业、职业院校、学生三者就构成了三大需求主体:企业需要职业院校提供人力资源,学生需要成才和就业,职业院校需要通过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来提高自己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技能和技能型人才是这三大需求主体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和利益所在。[5]此外,在技术攻关、科研队伍等方面,职业院校和企业各具有优势,可以相互利用。因此,从组织需求来看,校企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彼此需要的关系。

(三)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内容与层次

组织性质、组织需求共同决定了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的主要内容和层次。在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双方的合作意愿、合作内容及合作成效是影响校企合作关系的主要因素。根据这些因素,可以将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初级层次的合作主要是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某个环节寻求企业的支持和参与。比如职业院校聘请企业专家担任校外专家顾问和参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发挥企业专家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制定等方面的指导作用,或者通过签订协议,将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中级层次的合作,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均有合作意愿和合作需要。企业较全面地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同时职业院校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指导、员工培训培养等方面的服务。其中,“订单式”培养是该合作层次的典型形式。所谓“订单式”培养是企业根据自身的人才需求量和需求规格向学校“下订单”,与职业院校共同制订并落实专业教学计划,从而实现职业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全面合作。

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的高级层次是校企互动、资源共享,互惠双赢、产教深度融合。一方面,企业主动寻求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企业不仅全面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为学生提供技能实践的机会和岗位,而且通过向学校提供技术、设备甚至是资金支持,实现与职业院校的利益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也利用自己的智力优势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6]

此外,依据合作内容的丰富性,可以将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分为单项合作、多项合作和全面合作等。根据合作持续时间长短,可以将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分为临时合作、中期合作和长期战略合作。合作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合作持续时间的长短,反映了职业院校和企业关系的密切程度。

三、校企关系的联结

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分离与合作,皆肇因于双方对技能及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此,促进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赢、产教融合,要紧紧围绕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共同需要,激发双方的合作意愿,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联结校企关系,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自身的努力是基础,政府从政策、制度等方面加以引导和支持是关键,同时也离不开校企之间“中间地带”和“第三方”机构的积极作用。

(一)夯实校企合作的利益基础

获得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企业选择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主要动机。由于职业教育具有效益外溢性,一些不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企业与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点企业一样能够从劳动力市场获得受过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享受职业教育带来的利益。这种“搭便车”现象的存在,使得一些企业失去了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动力。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时,应根据“谁投入(参与)、谁受益”的原则,保障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利益,使企业在职业院校办学中的投入与收益成正比。对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企业,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和经费上的支持;对那些不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企业,应根据该企业劳动力的使用情况向其征收相应的人才使用费,以补偿人才培养成本。

(二)构建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中间地带”

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训产品和科技成果是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主要连接点。如果企业在教学师资、资金、技术、实践教学场地等方面给予职业院校以支持和输入,帮助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那么职业院校就能够给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培训产品和科技成果,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训产品和科技成果才能够在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产生良性循环,使职业院校和企业获得共赢。在这个循环过程中,人才市场、培训产品市场和科技成果市场介于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因其两端连接着职业院校和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市场信息优势为职业院校和企业当好“红娘”,为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作牵线搭桥。

由于职业院校(尤其是政府举办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具有不同的组织性质和追求目标,如何在职业院校的公益性和企业的营利性之间找到合作的空间是校企合作的关键。当前,一些职业院校通过举办科技园、创业园等具有公益性的同时允许适当营利的机构,较好地解决了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实践、科技成果转化和引进企业资源的问题。

(三)借力“第三方”机构的积极作用

校企的联结除了发挥政府政策制度的引导作用,构建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中间地带”外,更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联盟、职业教育学会、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的积极作用。职业院校与企业除了“一对一”的合作形式外,还有“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合作形式。在这些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联盟、职业教育学会、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围绕技能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创造条件。比如行业协会与职业院校联盟共同开发专业技能知识资源库,一方面可以为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企业培训提供便利,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学生和企业职工可以自由利用专业技能知识资源库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徐建华.我国校企合作的历史变迁及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09(7).

[2]郭建如.从大学与校办企业关系的演变看大学的社会型塑:体系再生产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

[3]张英杰,徐涵.校企关系嬗变历程视角下我国校企合作关系的探索[J].职教通讯,2010(10).

[4]俞姗.企业的性质及其利益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5]朱新生.难解的症结与应有的规约[J].教育发展研究,2006(11A).

[6]袁定明.校企合作形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1).

(责任编辑:方健华)

The Essence and Connection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Relationship

ZHENG Xiao-ming

(Nanjing Polytechnic Institute, Nanjing 210048,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Skills and skilled personnel are the common needs of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lthough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have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logic of the two is consistent. The connection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relationship should focus on their common needs, stimulate their cooperative willingness and construct long-term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relationship; essence; connection

猜你喜欢

联结实质
税法中的实质解释规则
透过实质行动支持盘臂头阵营 Naim Audio推出NAIT XS 3/SUPERNAIT 3合并功放
肝吸虫病继发肝实质炎症的MRI增强表现
联结型微课程在知识展示与建构中的作用分析
疑似双胞胎 实质非兄弟
美术作品的表达及其实质相似的认定
运用“联结”策略 提升阅读素养
2014社会创新周:创变客在这里“联结”
浅谈在英语课堂中如何构建良好的知识网络
从实质解释论反思方舟子遇袭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