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的分析与思考
2015-04-29钱娴
钱娴
摘要:中高职课程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需要对专业内涵、课程体系设置及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进行对比分析,针对课程衔接中出现的问题,迫切需要厘清衔接专业的名称和内涵,设置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横一纵一独立”的分类课程衔接体系以及制定畅通的中高职衔接机制。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3+3”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1C-0068-05
201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中高职课程衔接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本文对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思考。
一、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3+3”
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性
(一)江苏省旅游业发展迅速,对旅游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江苏是全国旅游大省,2014年全省实现旅游收入8145.5亿元,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7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863.5亿元,接待入境过夜游客297.1万人次,全年旅游外汇收入达30.3亿美元。江苏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人才数量的需求急剧增加,同时,由于国家和区域之间竞争的激烈化,旅游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旅游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产业的升级拉动了职业的升级,而职业的升级又催生了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升级。单一“断头式”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产业的发展需要,产业的发展急需兼具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娴熟的技术技能的技术型人才。
(二)旅游新业态不断出现,旅游从业者的学习需求越来越强烈
近年,旅游行业蓬勃发展,新的经营业态不断涌现,企业管理和现代服务中的科技与创新元素越来越多,旅游产业的新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从业者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职业能力,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衔接有利于系统化的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打通学生的成长空间,满足旅游从业者的职业发展需求。
(三)江苏省政策的颁布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打通中高职教育,强调课程衔接
为适应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加快推进与旅游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江苏省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的衔接。
2012至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先后颁布了《关于公布2012年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12号)(以下简称《2012》)、《关于公布2013年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3〕20号)(以下简称《2013》)、《关于公布2014年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4〕20号)(以下简称《2014》),其中,针对旅游管理专业“3+3”分段培养项目的数目分别是3个、6个和9个,试点项目不断增多(见表1)。
《2012》要求“在职教体系内通过专业、课程的有机衔接,为中、高职毕业生继续发展提供通道”。《2013》、《2014》要求“进一步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完善试点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高试点人才培养质量”。此外,2014年,江苏省为进一步推进中高职衔接的深入,颁布了《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通知》(苏教职〔2014〕2号),在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的基础上,以课题研究形式,启动中高等职业教育(含应用型本科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其中,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课题,由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院牵头联合7所中职学校展开。
二、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比较分析
(一)中高职衔接专业开设现状的比较分析
1.衔接专业名称与内涵分析
2012至2014年,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试点项目有18个,以课题形式立项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1个,涉及江苏省12所高职院校,21所中职学校。从项目试点来看,“一对一”即一所高职院校同一所中职院校合作的项目有13个;“一对二”即一所高职院校同两所中职院校合作的项目有3个;“一对多”即一所高职院校同两所以上中职院校合作的项目有3个。从试点项目专业名称和内涵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类情况:
一类是衔接专业直接对口。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中的高职院校专业名称都是旅游管理专业,与之相衔接的中职学校专业是旅游服务与管理。
二类是衔接专业有偏差。这种情况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相衔接的不是旅游管理专业,而是其他专业,如2013年立项的江苏溧水中等专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与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的涉外旅游专业衔接;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与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衔接;另一类是中高职学校有与衔接专业相类似的其他专业,如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同中职院校合作的专业是旅游管理专业,但该校除了这个专业之外,还有导游专业、英语导游专业等;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同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衔接,但是该校还有导游服务专业。
从上述分析来看,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首先面临中高职衔接专业名称与内涵不同的问题。中高职衔接的目的是通过长学制把学生培养成既有深厚理论,又有熟练技能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的的达成,需要在同一专业内进行,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专业名称不统一且内涵不一样。一些学校仅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或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而一些学校还开设了与衔接专业相近的专业,两者专业内涵不同,教学标准和要求有差别。
2.衔接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本部分选取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项目的一所中职学校和一所高职院校为例进行分析。
中职学校B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导游和旅游企事业单位和饭店一线工作的中初级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
高职院校E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面向无锡乃至长三角区域各类旅行社、旅游景区,具备旅行社、旅游景区一线经营管理人才所需素质和能力,能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相互衔接、逐层递进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中高职能否顺利衔接的前提。通过衔接专业培养目标的对比来看,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培养目标重叠。如中职学校能胜任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同衔接院校培养一线经营管理人才的目标有重叠;二是培养目标无衔接。从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对比来看,没有体现人才培养职业能力递进的内容。培养目标的重叠和无衔接,违背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初衷。
(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从下表分析来看,中高职衔接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和问题:
第一,同类学校课程设置类别的差异。中职校之间、高职院校之间课程开设不同,如A校开设了B校没有的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等,而B校开设了A校没有开设的前厅服务与管理、导游业务等。E高校设了H高校没有的如旅游营销课程;H高校设了E高校没有的旅游休闲管理课程等。以上反映出同类学校相同专业课程设置类别差异大,从深层反映出院校之间的沟通交流比较少。
第二,同类学校课程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差别。通过对A、B校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A校主要面向导游、展览讲解员、航空售票等岗位培养人才;而B校除了开设与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外,还开设了秘书基础、基础会计课程,就业岗位拓展到了其他领域。以上反映出,同类学校之间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不同。
第三,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问题。一是中高职课程设置重复,无衔接。A中职校共开设了16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H高职共开设了14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两院校课程开设重复率将近50%。同时,从课程设置来看,相同或相似课程并没有难易程度的分级,课程缺乏衔接;二是课程开发理念仍是过去的“三段式”。上述院校的课程设置分为普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依然是先基础知识的学习,后专业技能的训练。这种课程设置方法,容易导致中高职课程设置的重复,且不符合中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职业能力的养成规律。
(三)中高职院校对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比较分析
从表2分析,存在中高职院校对职业资格证书要求重复的问题,如中职学校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导游证(初级);餐厅服务技能等级证书(中级)、江苏省普通话二级乙等,而高职院校对以上三项资格证书也有要求。从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来看,并没有实现职业教育中、高层次的递进。
三、对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3+3”
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的思考
(一)厘清衔接专业的名称和内涵
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的目的是系统培养既有深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实行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专业内涵应属于同一体系,且高职人才培养方向是在中职人才培养方向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学校在选择衔接专业时要深刻理解衔接专业的内涵,如果学校专业内涵一致,那么,选择中高职“3+3”分段培养较容易达到系统培养专业人才的目的;如果专业内涵不一致,选择中高职“3+3”分段培养,则会增加中高职院校合作的难度,不利于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目的。
(二)设置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有各自独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两者在层次上又相互衔接。鉴于衔接专业中职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多变性,中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需要围绕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诉求展开,想就业的可以直接就业,想升学可以直接升入高职院校的衔接专业。相比以就业为目的的专业,就业岗位可适当窄一点,但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专业知识考虑高职院校衔接专业情况,可适当深一点,为学生顺利升学打基础。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需要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初岗和发展岗。通过对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地方的走访调查发现,高职生初入职时,一般在一线服务岗位工作,同中职生的岗位基本没区别。但一般工作两三年后,逐步从一线服务岗位转向一线管理岗位。由于中职阶段兼顾升学和就业,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就业能力,因此,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点应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一横一纵一独立”的分类课程衔接体系
从表2中高职课程设置来看,衔接课程归纳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中高职课程均有相应级别的资格证书对应。第二类是中职设置的课程为高职课程的学习打基础。第三类是仅在中职有设置;第四类是仅在高职有设置。针对这四类课程,构建“一横一纵一独立”的分类课程衔接体系。
1.“一横”:按照各自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设置课程。如果中高职对资格证书的要求明确,那么此类课程按照资格证书的等级要求设置教学内容,就可以顺利实现衔接,如表2显示,中职要求毕业生最后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证书,而高职要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那么,根据资格证书等级的不同要求,中高职分别设置与之相对应的课程。
2.“一纵”:中职学校部分课程为高职院校课程的学习打基础。由于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既需要考虑学生三年后直接就业的需要,也考虑学生直接升学的需要,因此这类课程的设置比较复杂,如果培养目标过低,中职学校认为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但培养目标过高,又往往出现与高职课程设置重复的问题。从表2可看出,许多中职学校要求学生考导游资格证书,并开设了与导游相关专业课程,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毕业后的直接就业的需要,也能满足升学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合作院校要建立沟通机制,如果中职生已经学完了有关导游方面的课程,那么高职在开设课程时可以另设其他课程。如果中职学校仅开设了一部分与培养导游相关的课程,那么高职应进一步深化课程内容,提高学生考取导游资格证书的通过率。
3.“一独立”:中高职独立设置与各自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如表2所呈现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如中职学校A设置了航空票务知识、展览讲解基础知识;中职学校B设置了秘书基础、基础会计;高职院校E设置了吴文化、华东线模拟导游;高职院校H设置了出境领队实务、旅游休闲管理。中职设置了高职没有的课程,考虑到了学生就业岗位的广度。高职设置了中职没有的课程,考虑到就业岗位的深度。那么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需要主动与中职学校沟通,因为高职阶段的课程难度加大,中职学校是否需要提前在中职设置,需要双方的沟通。
(四)制定畅通的中高职衔接机制
1.建立联考机制。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有“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多”模式。其中,“一对二”、“一对多”模式,是一所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同两个或多个中职学校的相关专业衔接,由于中职校之间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课程设置、课程考核标准、教学要求等也不同。在中职向高职转段时,高职院校很难统一考核不同中职校的学生。同时,对于来自不同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各不相同,高职院校很难开设相应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因此,统一转段标准,建立统一要求的联考机制尤为重要。
2.建立互动机制。中高职院校属于不同的组织机构,合作院校要加强沟通,建立互动机制,一是加强中职生和高职生的的互动。中高职生可以互相访问衔接院校,高职生引导中职生体验大学生活,增加升学对中职生的吸引力;二是加强中高职院校教师的互动。围绕衔接专业的教学,定期召开例会审视衔接专业出现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法;探讨中高职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分享教学经验等;三是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同中职生的互动。高职院校教师可面向中职生作报告,也可建立互动联系,解答中职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引导中职生顺利升入和适应大学生活。
(责任编辑:陈向阳)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hes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3+3" Segmented Training in Jiangsu Provincial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QIAN Xian
(Wux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 Wuxi 214153,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e cohes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is the key to constructing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3+3" segmented training in Jiangsu provincial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require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connotation, curriculum system setup and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iculum cohesion,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clarify the name and connotation of the cohesive specialties, set up cohesiv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construct "one vertical one horizontal and one independent" classified curriculum cohesion system, and formulate smooth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hesion mechanism.
Key words: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3+3" segmented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cohe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