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钢“大跃进”后何去何从

2015-04-29

新传奇 2015年39期
关键词:柳钢武钢防城港

我国钢铁业负担重、欠账多,大型钢铁企业动辄拥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员工。以武钢为例,这个5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老企业,就有10多万职工,还不能直接推向社会。

自8月29日原董事长邓崎琳落马后,老央企武钢处在舆论风暴中。成立近60年的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下称“武钢”)将自己的沉疴顽疾曝露出来。许多人将之视为武钢一个时代的结束,更多的人则希望武钢能迎来一个新时代,因为它是中国钢企的缩影。

行业处于持久的寒冬

钢铁行业持久的寒冬背景下,包袱沉重的武钢集团过得并不轻松。据了解,今年6月,武钢集团迎来首亏,7月份,亏损面进一步扩大。上市公司中,武钢股份上半年业绩也不太好看。半年报显示,公司营收345.18 亿元,净利润5.22 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0.61%和9.81%。

值得关注的是,市场需求不足及原材料价格上涨,都对钢铁行业业绩增长带来压力。

中钢协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同比出现近20年来首次下降,由于传统用钢行业增长动力不足,致使钢材需求持续下降,导致钢材价格持续下跌。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从去年底的83.09点跌到6月末的66.69点,降幅达19.7%。

钢价下跌的同时,作为原材料的铁矿石价格却连续上涨。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由4月10日的每吨46.84美元上涨至6月末的每吨59.19美元,涨幅高达26.4%。

对于钢企的生存困境,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在钢铁行业12亿吨产能、8亿吨产量、5亿吨需求的现实中,钢企去产能的压力非常大,武钢也不例外。预计未来,钢材需求还会萎缩,短期内钢企仍难走出寒冬行情。

除了钢铁行业整体行情,钢企自身缺乏竞争力也是重要原因。

9月15日,武钢集团一人士透露,在国际上,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包括武钢在内,国内不少钢企缺少竞争力,走出国门很难。而在国内,产品同质化严重,产能严重过剩,加上高耗能高污染,资金占压严重,这些都不利于自身发展。

“目前,武钢的有些产线不饱满,有些产线不赚钱,只能停产,导致部分员工没有活干。所以,集团公司和外面有联系的单位商定,分流一些职工。”上述人士说,冗员多、产品弱,像这种零敲碎打的方式分流员工只是杯水车薪。不过,这也是一种办法。

对于武钢大力拓展的非钢产业,该人士说,目前,武钢一些与钢铁主业相关的非钢业务,如氧气、工业气体、废渣等,利润较稳定,但规模小,贡献的利润有限,这点微薄的利润被主业亏损的大潮淹没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武钢发行了期限3年、票面利率4.38%、规模为70亿元的公司债,再加上不少美元融资,以及人民币贬值美元升值,导致的汇率风险增大,这些因素加剧了武钢的财风险。

人力资源优化的难点

“除了钢铁行业处于冰冻期的影响外,此前大跃进式扩张留下的后遗症也不容忽视。”有武钢内部人士这样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从2004年底开始至今年6月退休,邓崎琳执掌武钢帅印长达10年零6个月。这期间,邓崎琳并未沿着刘本仁一手创造的武钢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走下去,而是以技术和规模相结合,不断壮大武钢集团规模。

武汉某大学学者表示,邓崎琳主掌武钢的10年,步子迈得确实有点大,在产能严重过剩、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现在的武钢不得不想办法消化掉大规模扩张结下的苦果。

对于武钢来说,人力资源优化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的任务。邓崎琳2011年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段话,或许能为武钢的人力成本负担做个注解:武钢是个5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老企业,有10多万职工。7.3万在岗职工,两万内退,不到两年就将退休回家的,6万离退休职工。还有3万多大集体职工,就是没考上大学的武钢子弟,自己搞的企业,靠武钢生存,搞些活路的,3万多人。“一共十几万人,都要吃武钢的饭,还不能直接推向社会。”

危机面前,压缩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武钢的重要选择。

9月8日发生在武钢集团子公司武钢重工集团的一件事,或许可以被写进武钢的历史。

当天上午,45名武钢重工职工从厂区集中出发,到武汉化工区当协警。这是武钢历史上第一次派遣职工“走出去”为社会服务。到现场为他们送行的,是武钢历史上第一个“外来”一把手、出身于宝钢的马国强。

据媒体报道,他们大多是生产一线的机床工、造型工、焊工等,年龄最小的32岁、最大的52岁。因为钢铁及配套行业过冬,武钢重工关停并转持续亏损、扭亏无望的单元和产线,大幅度精简职工队伍,产生了不少富余职工;部分产线也因为合同不饱满,职工收入得不到保障。

据了解,下一步武汉化工区还将陆续提供协警、保安和物业等300余岗位吸纳武钢重工的职工。武钢重工也将开拓其它社会渠道,将陆续派遣职工服务外部市场。尽管从国企产业工人变为社会服务人员,但他们 “武钢正式职工”的身份关系不变,薪资关系不变,组织关系不变。

也许,“武钢集团外派员工当协警”最多只算得上钢铁业困境的一个缩影,但事实上,为了应对主业亏损,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钢企做起了“副业”:今年7月份时,攀钢投资4.8亿元打造的电商平台“积微物联”网正式上线,与一般的钢企电商不同,积微物联除了销售钢铁相关产品外,还销售车厘子、黑葡萄、火龙果等等。

在业界看来,我国钢铁业负担重、欠账多,以往的钢企不仅是纳税大户,还是就业大户,大型钢铁企业动辄拥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员工;而由于全行业的同质化及产能过剩,绝大多数的钢企也难以在行业寒冬中获得喘息机会。对于现状,武钢股份工作人员介绍:“其实,武钢目前的非钢业务:氧气、工业气体、废渣等利润很稳定。只是,由于规模太小,亦无法凸显效果。”

上述业内人士也表示,钢企的非钢业务规模远小于钢铁主业,那点微薄的利润面对主业亏损显然是“无计可施”。

合并重组问题的反思

外派职工被许多人看作是武钢在应对危机上向前走了一步。但次日柳钢股份的一则公告,则让许多人对武钢平添担忧。

9月9日,柳钢股份发布公告称,接到控股股东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的通知,广西国资委与武钢集团联合设立的广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近日召开了股东大会,同意广西国资委从广西钢铁集团撤资,柳钢集团退出广西钢铁集团,广西钢铁集团成为武钢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其注册资本也由468.37亿元调减为80亿元。

这标志着柳钢与武钢长达10年的跨地区重组正式成为历史。

今年6月,马国强出任武钢董事长。6月15日,马国强任董事长10多天后,就前往南宁拜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马国强表示,防城港对于武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武钢把防城港钢铁项目建成1000万吨规模的决心不会变。他希望进一步加强双方合作,如期实现冷轧产线顺利投产,早出效益。次日,马国强到防城港钢铁基地调研并强调,作为武钢的生命工程和希望工程,防城港钢铁项目是武钢发展的未来和机遇,把握好这一难得的机遇,将“建成世界一流钢铁企业”从口号变成现实。

关于“分手”的原因,双方并没有公开。据媒体报道,武钢内部人士表示,柳钢撤资是商业合作的正常现象,双方都有合作与不合作的自由,“所谓强扭的瓜不甜,但是我们建设防城港项目的信心和决心是不会变的。”

有业内人士甚至称:“武钢和柳钢从来都没有真正地合并过,连恋人都算不上,说离婚都过了,现在不过是回归现实而已。”

柳钢、武钢“分手”后,钢铁行业的合并重组问题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反思。有人表示,如今看来,依靠行政手段来强推兼并重组,违背了市场规律,虽然形式上重组合并完成了,但往往后期会遇到合而不并、貌合神离的结果,最终无法实现压缩过剩产能、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但亦有人表示,中国钢铁业重组尽管有困难,但依旧是大势所趋。

关于防城港项目,有人担心柳钢撤出后,独立运营该项目的武钢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拖累,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资金,“另外,武钢毕竟不是当地企业,各个方面可能不会像之前那么顺畅”。也有专家认为,“分手”事件并不会对武钢造成太大拖累,因为防城港项目一直就是武钢在建设,地方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仅是提供相关支持,毕竟地方政府会从中直接受益。

(《中国经济周刊》2015年第37期、《证券日报》2015.9.18)

猜你喜欢

柳钢武钢防城港
防城港供电局:多措并举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党领导广西钢铁工业建设的历程和经验
——以柳钢为例
重型高架移动铜精矿石漏斗应用设计
生态与智慧,柳州工业升级发展的硬核关键词
柳钢6号高炉应对炉缸侧壁温度超高的护炉实践
初遇防城港海味珍馐
防城港玩海之旅
武钢今昔
2个月已发布11次外部招聘信息武钢人员分流压力山大?
武钢第六代桥梁钢板投入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