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相关研究

2015-04-28范耘郡

企业导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影响作用产业集聚城市化

范耘郡

摘 要:文章通过2001年-2013年各省市的相关数据,利用计量模型探究产业集聚对城市化的影响作用。分析结果表明,从全国各个区域的数据分析结果出发,除东北地区以外,整体而言,产业集聚对城市化有正向促进作用;华北、华东、中南地区第三产业集聚程度对城市化的影响程度要大于第二产业;西南地区第二产业集聚程度对城市化的影响程度要大于第三产业。西北地区只有第二产业表现正向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聚;城市化;影响作用

前言:产业集聚首先带来人口在这个区域的聚集,劳动力向着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更高的薪酬待遇进行转移,这也是90年代大量农村劳动人口涌向广东沿海一带的理由。产业聚集使得地区资本进入量增加,产业规模扩大必将引来更多的资金投入,产业集聚区有着规模经济效益与外部经济,资金往往向着高利润产业和地区流入。产业集聚促使人口规模扩张、地区经济繁荣、当地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总之城市化水平得到提高。因此,产业集聚对于城市化进程有着巨大影响作用,吸引了劳动力、资本,这些都为城市化提供了前提。城市化使得区域内经济越发繁荣,这也为产业集聚,产业结构的完善提供了保障。所以研究产业集聚对于城市化的影响,在改革开放进入新纪元的今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回顾

国内有许多学者着眼于此问题在实证方面的研究。应焕红(2002)收集浙江省温岭市相关数据。研究表明,城市化与产业集聚是相互辅助、相互支撑、互进互动的关系,城市化进程需要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经济与产业集聚作为支撑。若没有产业集聚的存在,城市化将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走向衰落;相同的是,城市的有关建设也应该为产业集聚创造合适的条件。另外,马春辉( 2004)研究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研究结果认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拥有较快的城市化进度,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罗薇薇(2005)以1988-2003年的广东省为例,对产业集聚程度和城市化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两者存在较强的正向关系,产业集聚将促进人口、资本、技术在某个空间集中,这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化中存在的一个重要规律。

综上所述,我国对此的研究在近十几年成果丰富,产业集聚对城市化有着显著地影响作用。在城市化进程中,主要是由工业、服务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集聚效应来发挥作用。有鉴于此,文章通过2001- 2013年各省市的数据,探究第二、三产业对城市化产生何种影响。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研究对象为各省市产业集聚(二、三产业)与城市化之间的影响关系,对象不仅有截面上(各省情况)、也在时间轴上(时间序列)的差异。此次研究针对两者的影响关系,选用不变系数的模型,设定如下:

Yit=αit+β1X1it+β2X2it+μit (X1代表第二产业,X2代表第三产业)

i代表我国的第i个省市,t代表年份。Xit为解释变量,Yit为产业聚集程度;为被解释变量,为城市化水平。αit为截距,β为表示产业集聚对其城市化水平的影响程度,μit 作为随机误差。

(二)数据说明。本文选取我国各省市2001年—2013年第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城市化率等有关数据,整理作为研究指标。以上这些这些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所公布的相关数据。

其中,产业聚集程度使用区位商指数表示,记作LQ,若LQ>1,则表明这个地区(省市)产业集聚现象较强,若LQ<1则表明这个地区(省市)产业集聚现象较弱。具体指标计算方式如下:城市化水平,各省市各年份城镇人口/各省市各年份总人口;产业集聚程度,LQit= 其中,表示各省市各年份某产业产值,表示全国各省市产值加总之和,表示各省市国内生产总值,表示各省市国内生产总值加总之和。

三、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文章利用eviews6.0软件对数据进行模型估计,分析结果如下。另外: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因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个区域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表2 华北地区

注: ** 表示表示统计值在 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下同)

由上表可知,整体模型估计的R2为0.736,F值为79.607,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力度较强。华北地区产业集聚程度与城市化水平之间有着显著的影响力,均在1%的置信水平下。华北地区第二产业集聚程度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系数为0.683,表明第二产业集聚程度对于城市化有着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第三产业的集聚程度对于城市化的影响系数达到0.83921非常显著,华北地区第三产业集聚程度对于城市化也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且影响力大于第二产业。

表3 东北地区

由于参数估计的显著性不强,均未通过检验(1%的置信水平),且整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只有0.010,拟合度较低,所以东北地区两指标之间不能得出有效结论。

表4 华东地区

从上表可知:方程整体的拟合优度为0.883,F值为308.392,系数估计均在1%的置信水平下表现显著,说明方程整体良好,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度。华东地区第二产业集聚程度对城市化水平具有较强的正向作用,其影响系数为0.644;第三产业的集聚程度对于城市化水平也有着很强的正向作用,其影响系数为1.094,影响力大于第二产业的影响力。

表5 中南地区

由上表,整体模型估计的R2为0.71,F统计量为64.063,说明解释变量对于被解释变量的解释力度较强。中南地区产业集聚程度与城市化水平之间有着显著的影响力,均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第二产业集聚程度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系数为0.325,表明集聚程度对于城市化有着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第三产业的集聚程度对于城市化的影响系数达到0.740且显著,即是说第三产业集聚程度对于城市化也有着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影响程度大于第二产业。

表6 西南地区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方程整体的拟合优度为0.734,F统计量为70.904,系数估计均在1%的置信水平下表现显著,说明方程整体估计良好。西南地区第二产业集聚程度对城市化水平具有较强的正向促进作用,其影响系数为0.669;第三产业的集聚程度对于城市化水平也有着很强的正向作用,其影响系数为0.399,但是,第三产业集聚程度对城市化的影响力要小于第二产业。

表7 西北地区

整体模型估计的拟合优度为0.443,F统计量为22.679,显著性水平较高。西北地区产业集聚程度与城市化水平之间有着显著的影响力,1%的置信水平下。第二产业集聚程度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系数为0.496,表明第二产业集聚程度对于城市化有着明显的正向作用;然而第三产业的集聚程度对于城市化的影响系数为-0.044,并不显著,第三产业集聚程度对于城市化有着负向影响,但是解释力度单薄。

四、结论与讨论

从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产业集聚与城市化水平存在影响关系,产业集聚对城市化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每个区域具体情况各有不同。这也与前人的研究、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相符合。

(1)从全国各个区域的数据分析结果出发,除东北地区以外,整体而言,产业集聚对城市化有正向促进作用。(2)华北、华东、中南地区第三产业集聚程度对城市化的影响程度要大于第二产业。(3)西南地区第二产业集聚程度对城市化的影响程度要大于第三产业。西北地区只有第二产业表现正向的促进作用。

基于上述结论,华东地区经济最为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产业集聚效应也较强,其估计模型效果最好。在经济越发达,产业集聚越强的地方,第三产业对于城市化发挥的作用也越大。在经济较为不发达的地方,对于城市化水平影响作用较大的却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慢,第二产业的发展在这些区域的社会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东部、中南地区,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出产业聚集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在其他经济薄弱的地区增加对第二产业的投入,吸引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这样才能加速当地的城市化进程。总之,在发展城市化与产业布局的时候,各个地方应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经济社会发展布局,这样才会使得地方产业合理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春辉. 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城市化——以长江、珠江三角洲为例[J]. 经济问题,2004,03:30-32.

[2] 陈柳钦. 京津冀三省市产业发展比较分析[J]. 经济前沿,2004,10:19-23.

猜你喜欢

影响作用产业集聚城市化
肾动脉支架术对轻中度肾功能不全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新劳动合同法视阈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