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半干旱区马铃薯栽培中存在的五大问题
2015-04-27仲彩萍孙新荣
仲彩萍++孙新荣
导读:半干旱区农民种植马铃薯,存在种薯质量差、栽培模式落后、种植密度不合理、施肥不科学、病虫害防治不到位等问题,可通过推广应用优良种薯、马铃薯垄沟和垄作栽培模式以及大垄单行标准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高产栽培关键技术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甘肃渭源县半干旱区海拔1 800~2 300 m,年平均气温6℃以下,0℃以上积温2 491~2 800℃,无霜期145天左右,年降水量450 mm左右,其独特的气候环境与马铃薯生长特性相吻合,降雨集中期与马铃薯需水临界期同步,非常适宜马铃薯生长,是优质商品马铃薯主产区和一、二级良种扩繁基地。目前马铃薯种植已成为渭源县半干旱区优势作物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常年种植面积近1.3万 hm2。但是近年来,由于当地种植品种单一、栽培技术落后、病虫为害严重致使马铃薯产量低且不稳,商品性变差,严重影响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笔者从2009年开始,在半干旱区进行多点创高产试验示范,总结出了适合在半干旱区推广应用的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以促进马铃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 马铃薯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1.1 种薯质量差
半干旱区农民经济收入低,为了节约成本,农民习惯于多年反复自留自用种薯,导致种薯严重退化。此外,脱毒种薯陇薯3号推广应用面积只有30%。
1.2 栽培模式落后
半干旱区种植马铃薯主要以传统的小垄平作栽培模式为主,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未能得到广泛应用,落后的栽培模式和粗放的管理在生产上直接表现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单产不高、总产不稳,马铃薯每667 m2产量近几年一直在1 000~1 200 kg。
1.3 种植密度不合理
农民种植马铃薯大多凭借多年的种田经验,缺乏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方面的知识。生产中一般做不到结合品种、栽培模式和土壤肥力情况来合理密植,因此种植密度偏低或偏高的现象普遍存在。
1.4 施肥不科学
在施肥管理上,仍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主要表现在“重视氮肥,轻视磷肥、有机肥,忽视钾肥”,导致氮磷钾比例不合理,偏施、滥施现象比较普遍。
1.5 病虫害防治不到位
农户缺乏系统预防病虫害的意识。在多雨年份,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普遍, 在田间大量腐烂,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特别是近3年,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降雨偏多,病田率达85%以上,病株率达45%以上,每667 m2减产15%~20%。
2 五大问题解决方案
2.1 科学选地配茬
马铃薯不宜连作,连作会破坏土壤微生物的自然平衡,容易造成土壤中某些元素严重缺失,使土传性病虫害加重,根系分泌的有害物质积累增加,从而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1]。为有效利用土壤肥力,预防病虫害发生,实现土壤养分均衡利用,进一步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应采用马铃薯—胡麻—小麦—豆类或马铃薯—豆类—中药材—秋杂粮4年轮作模式。
2.2 深耕细耙、均衡施肥
深耕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并且可提高土壤的抗旱、保肥、蓄水能力,使土壤透气性好、疏松,为马铃薯薯块膨大和根系充分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2]。前茬作物收获后,伏秋深耕晒垡,入冬前耙耱镇压收墒,做到地平、土细、上虚下实,使土壤耕层深厚疏松,达到秋雨春用的目的。春播时施足底肥,每667 m2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3 000 kg。根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试验数据分析结果,最佳配方施肥量:N肥为114 kg/hm2、P2O5为101 kg/hm2、K2O为69 kg/hm2,N∶P2O5∶K2O为1∶0.89∶0.61。2/3的有机肥于整地时撒施,1/3的有机肥与氮肥、磷肥、钾肥播种时作为种肥,施在薯块下5 cm处,避免直接和种薯接触,防止烧种。
2.3 选用优良种薯
①品种选择 品种是决定马铃薯产量的主导因素,良种是高产的关键。根据市场需求和加工型企业的需要,选择适销对路品种。充分利用渭源县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依托临近甘肃省农业科学研究院马铃薯研究所会川马铃薯育种基地的资源和位置优势,选用经过甘肃省农科院选育的脱毒种薯陇薯3号、高产抗病耐旱抗瘠品种陇薯5号、陇薯6号、陇薯7号、陇薯9号和适宜在半干旱区推广种植的新品种陇薯10号、陇薯11号;选用当地种薯龙头企业引种繁育的新品种,如庄薯3号、天薯10号、天薯11号、青薯9号等。选用脱毒种薯,能比普通种薯增产30%~50%[3]。
②挑选种薯 为了提早出苗,达到苗齐、苗全、苗壮的目的,精选种薯,是高产栽培的主要环节之一。因此,播前必须对种薯进行2~3次认真挑选,选择具有该品种特性、表皮光滑、柔嫩、皮色鲜艳、无病虫、无冻伤的幼龄薯和壮龄薯作种。
③催芽晒种 催芽可促进种薯解除休眠,缩短出苗时间,促进生育过程,进一步淘汰病薯,使出苗整齐一致。在播种前20天,将种薯置于室内或室外阳光不能直射的地方平铺2~3层,温度保持在10~15℃,5~7天翻动一次,当薯皮发绿、芽眼萌动时即可切块或整薯播种。如出窖时种薯已萌芽1 cm左右,可直接取出,平铺于光亮室内,使之均匀见光,当白芽变成绿芽时,即可切块播种。催芽播种的马铃薯可比不催芽的马铃薯增产10%[4]。
④小整薯栽培和种薯切块 a.小整薯栽培。小整薯栽培技术较为成熟且栽培选用的是“商贩拒绝收、粉坊不愿要、农民当饲料”的小薯,同等条件下,可为农民节约投资成本。选择单薯质量大小30~50 g的健壮小整薯作种,还能起到抗旱抗病的作用。
b.种薯切块 种薯切块时先切脐部,淘汰病薯、尾芽。切块以30~50 g,带1~2个芽眼为宜。切种用的切刀需用75%酒精或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也可用沸水加少许盐浸泡8~10 min消毒。将切好的薯块与草木灰拌匀,既有种肥又有防病作用,或用稀土旱地宝(马铃薯刀切消毒催根剂)浸种,增强切块对水分的亲和力,提高作物的保水能力,从而达到抗旱消毒防病的目的。
⑤适时播种 播期以出苗时不受霜冻为宜,在10 cm土温稳定在7~8℃时即可播种。半干旱区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过早或过晚都不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发育,一般播深10~12 cm。若遇干旱或土壤湿度过大时,为了保苗,防止人畜踩踏造成板结,可适当迟播。
2.4 调整栽培模式
马铃薯适宜垄作栽培,半干旱区马铃薯生长关键期与当地雨季同步,可在半干旱区推广垄沟栽培(播前先起5 cm高、35 cm宽的垄,垄沟宽25 cm;在垄沟中再开种植沟,点播马铃薯;现蕾至开花期破种植沟两侧的垄,培土起新垄)、垄作栽培(在平整好的土地上采用种一空二的办法播种马铃薯后打耱平地,现蕾至开花期取植株两侧的土壤培土起垄)技术,代替平作栽培(在平整好的土地上采用种一空二的办法播种马铃薯后打耱平地,现蕾至开花期只中耕除草,不进行培土起垄)。垄沟栽培、垄作栽培可以充分吸取雨水,提高土壤水分含量,特别是垄沟栽培可提高马铃薯苗期的土壤水分,促进马铃薯苗期的生长发育,达到抗旱保墒的作用[5]。大垄单行标准化栽培:根据种一空二的垄沟、垄作栽培模式,按照行距80~90 cm,株距15~20 cm,每667 m2保苗3 800~4 000株;按平地开沟、施肥、点种、覆土(合垄)的顺序进行。
2.5 合理密植
马铃薯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的株数、单株结薯数和单薯质量3个因素构成,合理的群体结构是获得高产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半干旱区的气候、降水特点和我们多年的种植经验,生产标准化种薯,种植密度相对小一些;生产商品薯,种植密度要相对大一些。大垄栽培播种株行距一般为90 cm×(15~18)cm或85 cm×(15~20)cm, 每667 m2保苗3 800~4 000株为宜。大垄有利于通风透光,可以提高光合利用率、减少病害发生,有利于块茎形成,从而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2.6 加强田间管理
①查苗补苗 田间缺苗对马铃薯产量影响很大,因此,当幼苗基本出齐后,应及时查苗补苗。
②中耕除草和培土 中耕松土使结薯层土壤疏松透气,利于根系生长、匍匐茎伸长和块茎膨大,具有防止块茎绿化、抗旱防涝、抑制杂草孳生、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品质的作用。苗齐后,及早中耕除草,避免杂草争水、争肥。出苗10~15天第一次中耕培土,现蕾期第二次中耕培土,取植株两侧的土壤培土起大垄,高培土能够增加结薯层数,为薯块膨大提供更大的生长空间,增加土壤通气状况,避免薯块外露。
③追肥 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应适当追肥,现蕾开花期是块茎形成膨大的关键时期,应根据天气情况,在降雨前追施一次结薯肥,氮、磷配合施用,追肥量视墒情和植株长势而定。花期喷施2~3次马铃薯块茎膨大素[6]。若后期表现出脱肥和早衰现象,可用0.5%~1%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叶面喷施。
2.7 病虫害防治
①晚疫病 6月下旬现蕾后切实做好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工作,抓好早期预防,7月中下旬晚疫病发生初期,将晚疫病中心病株连同薯块挖出,带到田外深埋,病穴周围3~5 m 范围内用生石灰消毒。如遇连阴雨天,晚疫病会严重发生,应及时进行防治,常用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 3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还可用抑快净(噁酮·霜脲氰)、锰锌·氟吗啉、银法利(氟菌·霜霉威)等高效药剂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7]。
②早疫病 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50%多菌灵可溶性粉剂800倍液交替防治。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防2~3次。
③蚜虫 苗齐后,6月初一般会出现第一个有翅蚜迁飞高峰期,应开始定期防治蚜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3 000倍液、3%啶虫脒乳油1 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 2 500倍液喷雾防治。
④地下害虫 结合整地,每1 hm2用1%敌百虫粉剂45~60 kg拌细土150 kg或用40%辛硫磷乳油 7.5 L对水45~75 kg,拌细土750 kg制成毒土进行土壤处理防治。
2.8 收获
植株大部分茎叶枯黄、薯皮变硬、块茎干物质含量达到最大时为块茎的最适收获期,种用块茎应提前5~7天收获,以避免低温霜冻为害,提高种薯质量。
应选晴朗干燥天气收获,收前15天割掉茎叶并清除田间残留茎叶,以免病菌侵染块茎。收获过程中,尽量减少机械损伤,并避免块茎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而降低种用和食用品质。
参考文献
[1] 潘海虹,曲淑萍,敖永军,等.马铃薯脱毒种薯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4):106-107.
[2] 李性勤,张荣发,刘元杰,等.脱毒春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技,2001(3):30.
[3] 漆文选.马铃薯高产稳产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10(9)53-54.
[4] 景红莲,桑凤贤.隆德县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9):154-155.
[5] 张武.陇中半干旱地区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初报[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1):102-105.
[6] 徐丽丽,尹义彬,赵白丽.马铃薯高产综合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11(19):53-54.
[7] 漆文选.高寒山区马铃薯晚疫病症状识别与防治技术[J].中国蔬菜,2008(3):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