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在“变化”中走向深刻

2015-04-27武凤霞吴礼明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外甥月光散文

武凤霞++吴礼明

一、查预习,把握学习起点

师:同学们,这节课武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第25课——《望月》。(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说说预习中你都做了哪些事呢,交流交流。

生:我读了五遍课文。

生:我背诵了课文中描写月亮的诗歌,还查了没学过的几句诗是什么意思。

师:抓住了重点来预习,而且还查阅资料主动解决不懂的问题。很好!会预习。

生:我还查阅了其他一些写月亮的诗。

师:发现什么了?

生:发现写月亮的诗很多。

师:对啊,诗人们对月亮总是情有独钟,分别时写月亮,思念时写月亮,感慨时也常常对着月亮抒怀,仿佛我们所说的一切月亮都懂。月亮啊,早已经变成人们的知音。

生:我读了课文,标出来这篇文章有21个自然段。

师:很好啊!你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文章不算长,但是段落却很多,面对这样的文章,标清段落有助于学习。

师:同学们预习得很好,我想请几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帮助大家回忆一下课文的内容,谁想读?

(生纷纷举手。师请四名学生分别读1~4、5~13、14~18、19~21自然段,相机指导“不假思索”的读音及意思。)

师:“假”在这个词语中的意思是——

生:凭借,依靠。

师:“不假思索”指——

生:不经过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师: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写在你的练习本上。

(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交流汇报。)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我”和小外甥在轮船上看月亮怎么样和月光下的美丽景色。

(师板书:月下美景)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我”和小外甥在轮船上比赛背描写月亮的诗歌。

(师板书:月下吟诗)

生:作者还写了“我”和小外甥谈论天上的月亮像什么。

(师板书:月下幻想)

师:同学们一人说了一部分,把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说明你们的眼光很敏锐,值得表扬!但遗憾的是,都没有说全面。看看板书,再看看你刚才总结的主要内容,想想缺了什么,根据板书补充完整吧。

(生重写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文字,感悟月色美妙

师:事情是从夜深人静之时,舅舅在轮船甲板上看月亮引起的。(出示第二自然段: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江水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师:自由读一读这段话,看看舅舅在甲板上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生自由读,声音很轻。)

生:舅舅在甲板上看到的景色很美丽。

生:这里的景色很漂亮!

师:奇怪了,在夜晚,这江水,这芦荡、树林和山峰都失去了白天的绚丽色彩和独具特色的身姿,全部变成了黑色的剪影,本来没有什么特色,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却又是那样的曼妙无比。是谁在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生:是月光。

师:再来读读这段话,重点关注一下月光,看看在你的眼中,这月光是什么?

(生品读,体会,思考。)

师:月光从天上泻下来,在你的眼中像什么呢?

生:像一大块薄薄的轻纱,笼罩着大地。

生:像一串串音符从天上泻下。

师:我仿佛听到了悦耳的音乐声。

师:这月光洒在流动的江水中,它就不是轻纱了,它变成了——

生:变成了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水中跳动。

师:千点万点闪烁的跳跃的光斑,带给人无限的遐想……那是光斑么?

生:那也许是千万条小鱼亮晶晶的眼睛。

生:那也许是千万条小鱼吐出的水泡。

生:在我的眼中,那是撒落在江底的宝石。

生:那是天上的繁星撒落在江水中了。

师:好美妙啊!谁来读这句话?

(生读得声音很响亮)

师:夜是安静的,这小鱼眼睛一样闪耀的光斑在安静中才能显得更加美妙。轻一点,想想那份美好。

(生再读,语气轻柔了,美妙了。)

师:这月光洒在芦荡山峰的黑色剪影上又变成了什么?

生:变成了镶嵌在它们身上的银色的花边。

师:该是一双怎样的巧手才能剪出这样的花边啊!同学们,那芦荡、森林、山峰的黑色剪影让我感觉好像是一个个家,里面一定隐藏着很多温馨的画面——

生:小鸟依偎着睡着了。

生:小白兔也许正趴在妈妈身边听妈妈讲故事呢!

师:好一幅温馨的画面,好一番美妙的景色!同学们,这从天空泻下的月亮的清辉,这跳跃的光斑,这潺潺的水流,这沙沙响的树叶,汇成了一首很好听的《月光曲》,(点击课件响起音乐)谁再来读?注意,不要惊醒了江底的游鱼和树上栖息的小鸟。

(生配乐朗读)

三、背月诗,体会月亮承载的情感

师:月亮啊,也是会走路的,它走到了小外甥的身边,把他叫醒了——(课件出示:“是月亮把我叫醒了”)

(一生读,读得很慵懒。)

师:你还处于一半清醒一半梦的状态呢。

(一生读,读得很响亮。)

师:这么响亮,不是被月亮叫醒的,还没有睡着吧?

(一生读,读得调皮、跳跃。)

师:一个聪慧调皮的小外甥。

师:叫醒的仅仅是小外甥这个人么?不!还叫醒了想背诗歌的欲望。(课件出示小外甥和舅舅的对话,师生合作朗诵。)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师:读着这些诗句,我们一定想到了,月亮还唤醒了谁?

生:唤醒了一个个诗人。他们中有李白,有苏轼,有孟浩然……

师:苏轼思念自己的弟弟,于是他吟出了——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师:张继落榜,心中苦闷,看见月亮渐渐西沉,吟出了——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李白看到月亮,想起了儿时的可爱,想起了故乡——

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师:月亮唤醒的又何止是他们啊!许许多多的诗人,都曾经被月亮唤醒,他们写下了经典的诗篇。比如——

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生: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生: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

师:不知不觉间,月亮从天上走到了诗中。舅舅望天上月看到的是美丽,舅舅和小外甥一起望诗中月,看到的又是什么?

生:是思念家乡。

生:是孤独郁闷。

生:是美丽景色。

师:在这如水的月色中,一个个诗人从遥远的年代走来,一首首经典的诗篇从诗人的心中走来,童趣、思乡、孤独……一种种独特的情感在我们的心头蔓延,这月光,这诗情包裹着我们,所以说——

生:(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师:听,这背诗的温馨远远地传来了——(响起音乐)

女生: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男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女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男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女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男生: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生:(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四、说月亮,激发内心幻想的涟漪

师:在诗人的眼中,这月亮像什么呢?

生:月亮像一条连接自己和亲人的带子。

师:对。像纽带。

生:月亮像一张信纸,写上思念给亲人寄去。

师:对啊,像信笺。

生:月亮还像亲人、朋友的笑脸。

师:在小外甥的眼中呢?

生:像眼睛,天的眼睛。

师:好美妙的比喻啊!读一读小外甥的解释吧。(课件出示:“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师指导生读出语言的跳跃,表现小外甥的聪慧和可爱。)

师:月亮被云层遮起来了,在小外甥的眼中——

生: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师:小外甥和月亮一样都困了,甲板上又留下舅舅一个人了——齐读。(课件出示: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个人。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师:舅舅也许正构思着属于他自己的童话呢……

五、谈“变化”, 让学习走向深刻

师:文章读完了,你感觉这篇文章怎么样呢?为它写一个评语,并为它确定一下等级吧。

生: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感人。优。

生:这篇文章让人读起来很舒服,仿佛看到了当时的画面,是一篇好文章。

生:这篇文章让人身临其境,语言通俗易懂,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优。

师:同学们都说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但是仔细研究一下,它所写的比赛背诗的游戏和月亮像什么的话题都是我们经常做的事情,但是被作者写出来却又是如此的诗情画意。这是为什么呢?

(生沉默)

师:这篇文章中隐含着一个重要的秘诀——那就是变化!(板书:变化)有哪些变化呢?比如,望月的人在变化:文章开始是“我”一个人在望月,然后小外甥来了,望月人变成了“我”和外甥两个人,最后小外甥离开了,又变成了“我”一个。

师:还有什么变化呢?小组内研究研究。如果需要,可以邀请我加入你们的研究团队。

(生热烈讨论后汇报)

生:我们组发现月亮位置在变化,一开始在天上,然后到了诗中,最后到了小外甥和作者的心中。

生:我们发现时间在变化,文章开始的时候是月亮刚出来,结束的时候月亮已经落下去了。

生:我们发现这篇文章的事件在变化,一开始是赏月亮的美景,接着比赛背描写月亮的诗歌,最后谈论月亮像什么。

师:是啊,这变化最大的价值是让我们的眼睛不停地转方向,就如看电影中的一个个镜头,画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就丰富了。

生:我们还发现,气氛也在变化,开始的时候舅舅一个人在望月,很安静;接着,小外甥出来了,开始比赛背诗,气氛热闹起来;最后小外甥去睡觉了,甲板上又安静下来了。

师:这个发现很重要。开始的安静是两方面的安静:一是夜色安静,二是作者的心安静。随着月亮唤醒小外甥,小外甥也唤醒了作者心中沉寂的古诗词和对月亮的新的认识,再到文章最后一段,这安静就和开始的安静不一样了。安静的是环境,不安静的是内心。

师:这很多的变化隐含在文章中,所以才让我们感受到文章内容简单又丰富,虽然语言朴实却又充满诗情画意。到底作者是怎样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转变呢?下课以后就请感兴趣的同学自己再去深入研究研究吧。

师:下课。

【评析】

游弋于散文的“诗”和“思”

——评武凤霞老师的《望月》

我曾经评价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正如拙文《有容乃大:管窥窦桂梅老师课堂教学艺术之路——兼评〈三打白骨精〉课堂教学艺术元素》所显示的,我着重梳理了窦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之路,从而给更多的老师指示门径,并给那些苦苦求索的老师以助力。从反馈看,这个目的基本达到。今天,以任何华丽的语言去赞美堪与窦老师同美的武凤霞老师极具艺术观赏价值的课堂,我想都是不过分的。然而,我仍然期待着我这篇小文能说明一点什么。

由于小学阶段散文教学的复杂性,笔者不打算延续以前评论武凤霞老师《槐乡五月》课堂的做法,发掘其课堂文本关于“美的引领与示现”的审美阅读,而是结合小学阶段散文教授和学习的难度和复杂性,剖析一下散文教学的方法,以及课文《望月》的文本难度,再看看武老师在课堂处理上的做法,从而可知高超的课堂艺术大家们是如何驾轻就熟地驾驭课堂,甚至剑走偏锋,以其敏锐的感受性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般而言,小学段教授散文等文学作品时,如果仍然按记叙文的要求和思路来处理课文,既“有利可图”,也可能出现难解的问题。散文讲情境,有作者或鲜明或隐含的意,或浓或淡的情,而其笔下的山水草木,则无不打上抒情主体的生命情调。对于其中情感的把握,同样需要依照对待情感的方式,由情入境,再由境而整体地体味其情感。当然,在课堂特定的场中,个人的体会和交流,与阅读,都是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手段,都旨在培养与文字之间的亲和力和默契感。这方面,武老师特别强调学生的“读”。即使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查预习”,其实就已渗透了一个整体性的感知:“月下吟诗”和“月下幻想”。然后着重就第二段的月夜江物进行“品文字”,感悟月色的“美妙”,而教师没有再告知或寻找一些确定性的解答,而是启发孩子们,发挥其感受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文字的美。既然品味文字,就要与文字耳鬓厮磨、亲密接触啊。

当然,教师亦可按照记叙文的要求与思路来处理特定情境下的时间和空间里发生的相关联事件,从而捕捉到特定情感的抒发与意旨的阐发。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记叙文的方式,重在事件的理解与把握,而非情、境的体味与理解。而散文的特质,天然具有“诗”和“思”的成分,因而对于阅读和想象来说,皆极具张力。诗性的气质使散文充满了强烈的抒情性,而所谓思的哲理性,又让散文在表情达意上显现其深刻性与复杂性。然而,这样一来,其给教学所带来的麻烦也就随之增大,教师不说必须施展其娴熟的散文解读力和运用比较复杂的教学技术来处理之,单就在学生理解散文时所出现的巨大的困难,教师亦须予以正视之。特别是散文的复杂性与意涵的不确定性,都将会给追求确定性的小学生认知带来极大的麻烦。但是,有弹性的课堂,依据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就其认知作出判断,则能有效地缓解此种课堂内在的矛盾与压力。这方面,还是回看一下武老师课堂教学第二板块“品文字,感悟月色美妙”。这一部分之所以反复提及,是因为在课堂流程的承前启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部分做实了,课堂的理解既有了一个厚实的理解的基础,又有了一个思维发散的充分酝酿的过程。而在俗师的眼里,显然是只看到了这一段文字在写景抒情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则是超越小学年龄理解阶段的认知问题。有不少教师不问就里,过度发掘,却贻害很大。文中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以及“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等诗句,如果非得一句句作出解释,可能还是难以让孩子们理解,那毕竟是要等到他们上到初中、高中阶段才能理解的内容。如果一定要纠缠着不放,不是得不偿失,就是当堂作假。当然,高明的教师尽管也有割舍不下的知识解析的情结,但他或她一定是说说即可,点到为止,不会拘泥缠绕,旁逸斜出。这一方面,武老师虽然剑走偏锋,险棋一着,但到底化解了这一困扰一般教师的极为尴尬的问题。以“背月诗,体会月亮承载的情感”之“背诵”“体会”而不作精细讲解来处理,从而巧妙地处理好“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这一句的意涵。而“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等课外古诗的三两点发散,仍然着意在粗浅的感知,可谓得尽所历妙。

其实,在古人,也只要求记诵即可,至多朦胧理解足矣。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并不理解古诗句的含义,但并不会挫伤他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以及好表现的心理。而他又有其“想当然”,依凭他的原初的即情即景的天然颖悟,尽管显得幼稚,却已经清新可喜了。相比较而言,大部分教师处理起来,却非得要逞一时之能。我在百度搜索了一下,有些所谓的名师,费尽周折,一问一答,非得让孩子去作“确凿性”的理解,就明显属于措置不当了。他们甚至一开课即要将课文里出现的古诗句的解释做好,反而暴露了他们对于孩子接受心智和教学规律的无知和漠视,于是弄巧成拙,而给人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这样做,对于课文作者赵丽宏先生的人生情趣的理解,可能还是隔了一层。

而就这篇散文来说,要作出一个合理的解读,恐怕又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心力了。文章本来讲因为一次旅行而于江轮上感受清夜江色,静美可喜,但因随行的小外甥的出现,打破了眼前的宁静,不过却使得画面有了动感,于是自成了生命与节律。江山明月又因为赤子(“小外甥”)的天真无邪而变得异常生动起来。而赤子的月亮“眼睛说”,又无疑是出自天才的天真与发现,这些都使得江山为明月衬,明月为赤子衬,赤子为他的眼睛衬。于是,孩子在此良夜,不经意间打破了一个沉静的月夜而给人以无穷的烂漫的遐思,究竟是太过丰富了。而这个小外甥的出现,无异于平静的水面生起了波澜,漾开了涟漪。可以说,这一个意外的插曲,打破了一个沉寂,展露了一次天机。在这样的一个素洁冰清的月夜世界里,反倒是孩子的无知与童趣,更赋予江山以灵动、神秘与精神。而作者不仅没有恼怒于顽童的嬉闹,反而以极大的兴趣欣赏在眼前出现的、浑然天成的妙趣。在孩子童话般的世界解读里,山川是摇篮,月乃天之眼,因为观照,因为全情倾注,眼前的黑暗的山川因月色的朗照而美丽起来了,灵动起来了。而人与月的玩味,乃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实是人与天的种种对话与交流。人在月中,月在天中,于是人如在宇宙母亲的怀抱里——孩子找到了这样的一个认知和理解结构,他不会孤独,他反会觉得理所当然。在天之眼的观照里,一切的黑暗与孤独,均得到了化解。所以说,一个孩子得到天真之趣,不啻于参透一次天机与伟大自然的隐秘所在。月亮最后虽然消失了,但光明已经在人的心中。有了一个有情的眼来观照这个世界,则无处不是月华,无处没有光亮,无处不是美景、不是生机了。

然而,这样的一个解读过程,教师知道,是难以在课堂上尽皆展示出来的。尽管如此,高明的教师总会以种种富于启发性的引导,以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引向未来。这方面,读者只要认真阅读武老师在课堂第四板块“说月亮,激发内心幻想的涟漪”,和第五板块“谈‘变化,让学习走向深刻”的内容,就都知道了。这里不再多说。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南湖小学/安徽铜陵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外甥月光散文
中秋的月光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月光碎落了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月光改变了我
6岁外甥难倒我了
磕头
六岁外甥难倒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