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应从技术服务做起

2015-04-27张社就杨晓红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

张社就+杨晓红

摘 要:技术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目前高职院校技术创新能力普遍较弱,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牵涉到政策、师资、设备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高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应该首先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主动走出去,为中小企业服务提供技术服务,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应技术服务做起。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技术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013-02

收稿日期:2015-01-06

作者简介:张社就,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工学学士,本科。研究方向:模具设计与制造。(广东 广州/510925)

杨晓红(1968-),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工学学士,本科。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工艺。(广东 广州/510925)

高职教育有三大基本功能: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及社会服务。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应责无旁贷地开展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随着教育市场的加大开放、生源数量的逐年减少和高职办学模式的趋同性,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会日趋激烈。在核心竞争力理论视野之下,高职学院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具备可持续的竞争力,而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正是形成和维系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和外显影响力。技术创新在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有着直接的作用,因此,技术创新能力也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技术创新的现状

1.服务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高职受以教学为重的观念影响,从主管部门、高职领导到教师个人,普遍缺乏服务社会的意识,只满足于日常的正常教学,教师仅仅满足完成教学工作量,缺乏为企业技术服务的意识,虽然也有教师每年下企业的制度,但实际上是有名无实。实践是技术创新的源头,尤其是实用性技术研发,更是与企业生产紧密相关,脱离生产实际,没有实践工作经验,则无法技术创新。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到教师能力的提高、校企合作关系的发展,最终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竞争力。

2.技术创新文化缺乏

高职教育虽然强调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但在教师选拔、教师工作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仍和普通高等院校一样,偏重于学问化,看重论文的刊物级别,重视教学改革项目,轻视校企合作技术项目;对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的激励机制不够,校企合作项目科研分值和酬金偏低;教师系列职称和工程技术系列职称仍无法转换、流通不畅等。

学校建筑物注重华丽气派,缺乏实用性和科学性;校园景观多以假山假石装点,只顾营造园林情调,缺乏具有启迪性、创新精神的科技雕塑作品。反观国外的大学,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的各个角落,都会因地制宜地设有座椅和桌子,墙上还配黑板等,便于师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学术交流,在校园随处可见兼具科技性和艺术性的雕塑作品,令人在艺术欣赏之余,还有科学的思考。

3.师资能力不强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队伍能力不强、结构不合理,大多数教师直接来自高校毕业生,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历和经验,尽管我们一直强调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但在实际执行中,重学历,轻实践经验的选择标准没有根本的改变,这对于以技能培养为主体的高职教育无疑是最大的缺陷。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又何谈技术服务企业呢?长期脱离企业生产工艺、技术研发,又哪来技术创新能力?另外,长期以来,高职教学任务偏重,科研经费不足,技术开发设备缺乏等因素,也限制了教师的科研水平的发挥。

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应从技术服务做起

1.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

高职应该树立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思想,从制度建设、人员安排、工作考核等方面制定可行的措施,支持和激励教师为企业服务。高职教师应该走出校门,到生产实践中寻找服务课题,开展包括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革新、管理技术咨询等技术服务工作,重视生产第一线的技术课题,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特点。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高职的技术服务能力,扩大高职的影响力。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技术服务能力,可以为企业解决技术升级、产品开发等难题,校企之间相互支持,产学研结合实现了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才能进入到技术创新的阶段。因此,高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应从技术服务做起。

2.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1)去大企业学习工作和技术开发经验。一般而言,大企业规模大,设备工艺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技术开发水平高,生产管理和技术研发体系完善,对行业和产业具有引领作用。因此,对于具有高学历而缺乏实践经验的高职教师来说,大企业无疑是挂职锻炼的最佳选择。高职院校应分期分批派遣教师到大企业挂职锻炼,并且不间断接续下去,做到换人不停岗,以保证该工作岗位的连续性。每期挂职锻炼时间应不少于半年,以保证教师在岗位上有足够的时间,熟悉岗位工作并做出一定的业绩,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到实惠。教师通过在大企业挂职锻炼,获得实践工作经验和技术研发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2)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由于设备和技术力量所限,无法形成完整的技术研发流程,技术开发能力薄弱,特别需要技术和人才的输入。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经过大企业实践锻炼的高职教师,是中小企业极为需要的人才。因此,高职教师应该主动走出去,为企业解决生产工艺中的技术难题,为企业提供产品设计、流程管理、技术开发等全方位的支持,以弥补中小企业技术力量的不足。通过教师团队或与企业人员组团的形式,承担企业技术开发任务,对企业提供持续和稳定的技术支持,让企业在合作中得到利益。高职院校也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科研成果和一定的经济收益,形成校企双方紧密的合作关系。

(3)政策和机制的支持。在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不同角色的合作中,高职教师将逐渐成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其教学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将同步提高,使教师队伍达到100%的“双师”素质。如果高职在与企业的合作中,能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比如,以一定的资金资助形式,在大企业中建立高职教师实践基地,接收高职教师挂职锻炼;资助高职院校建立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为中小企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这对学校、企业以及区域经济都是十分有益的。高职也要改革学校内部人事管理分配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3.建设技术服务团队

(1)技术服务“预备役”团队,要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必须随时能够拉起一支专业对口,时间相对集中的技术服务团队。因此,平时应按照专业类别,如生产工艺、装备技术、工程建设等,以专家或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在形式上组建起各专业技术服务“预备役”团队,学校应适当给予这个“预备役”团队的经费支持,平时做一些专业调研或专题研究,加强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的交流互动。高职应把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组成一个技术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专业和全时的服务。

(2)技术服务“无界化”团队。现代工业技术正在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一个项目往往需要多个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不同单位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当实际进行技术服务运作的时候,技术服务团队的建设应打破学科专业界限、行政单位界限,以项目为载体跨专业、跨部门、甚至跨校企等方式组建,实现技术服务团队“无界化”的组合。实践经验表明,技术服务团队由学校教师和被服务企业的技术人员组成,由教师做理论技术的论证、计算和设计,由企业技术人员做制造验证、中间试验的组合模式,较易获得企业的信任,团队的运作较为顺利,项目容易成功。

4.建设技术服务中心

(1)技术服务中心应面向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生产一线服务。成立于70年代的台湾工业研究院,以服务台湾中小企业为宗旨,开创了台湾工业发展的辉煌,值得我们借鉴。中小企业是数量最多、最有活力,而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经济体,对技术服务有广阔的需求,特别需要在技术工艺、产品开发、生产管理等各方面的支持。因此,高职应该利用人员和设备的优势,建立面向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以中小企业为主要的对象,开展技术服务。

(2)技术服务中心应实行市场化经营。高职院校作为学校的建制、尤其公办学校,在对外经营、财务管理等方面有诸多限制,对从事技术服务工作的激励不够,制约了教师的积极性。因此,每所高职院校应建立一个面向市场,专门提供技术服务的经济实体。技术服务中心应有专职的市场经营、财务管理架构,实行对外技术服务市场化的运作,以便能够更快更好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三、结论

高职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必须树立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服务、为生产一线服务的思想,在意识、机制、环境等各方面营造技术创新的文化;通过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获得实践工作经验和技术研发能力,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技术服务团队和技术服务中心,以中小企业为作为主要对象,开展技术服务;加强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的技术合作,以此促进高职院校技术服务能力的提高。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技术服务能力,可以为企业解决技术升级、产品开发等难题,产学研结合实现了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才能进入到技术创新阶段,研制出创新性产品。因此,高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应从技术服务做起。

参考文献:

[1]陈珉,陈珊.开展技术服务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9):17-18.

[2]吴勤喜.论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J].科技信息,2013(03):304-336.

[3]刘辉.高职科研与技术服务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产业化,2011(04):54-55.

[4]黄政艳,戴建树.高职院校焊接专业建设跨学科技术创新团队的探索与实践[J].电焊机,2011(12):89-92.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影响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企业竞争力因素
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研究综述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小额贷款助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