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词不及李煜词流传广泛之缘由探究
2015-04-27梅山瑛
梅山瑛
摘 要:在中国古代词坛领域中,纳兰性德与李煜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纳兰词在艺术创见上既独树一帜,又对李煜词有所继承和发展,故二者在词作艺术上颇有灵犀之处。虽梁启超曾云“容若小词,直追后主”,然纳兰词却并未达到与李煜词齐肩的文学地位,甚至远不及李煜词流传广泛。对此,在简要概述此二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评价后,可就纳兰词自身的艺术特点并在综观先前词史发展的基础上,得出纳兰词在后世之所以不及李煜词流传深广的原因。
关键词:纳兰性德;李煜;词;流传;缘由
一、纳兰词和李煜词在文学史上的评价
作为中国古代词坛上的风流人物,纳兰性德和李煜都在词史上挥洒下了不容忽视的一笔。纳兰性德虽英年早逝,却留下许多传世佳作;在清初词坛中兴的情况下,仍能与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足以见其词作功力之深厚。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盛赞纳兰,谓之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词工整雅丽、平白如话却又直指人心,作品中的“性灵”与“禅悟”思想也对后人词作影响颇深。但纳兰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为“文学现象”要远比“文化现象”高得多。
反之,李煜无论是在“文学现象”亦或“文化现象”上都享有盛名——在文坛上被尊称为“千古词帝”,其词作也赢得多方交口称赞:《玉琴斋词》(序)里谓之曰:“……其(李煜)所作之词,一字一珠,非他家所能及也。”【1】《复堂词话》谓之曰:“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2】可见李煜词足享盛誉。在后世的影响和传播上,李煜词也更胜一筹:在数百年后的今天,李煜词仍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在教科书和文学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一席之地。即便是乡叟稚童,只要略识薄学,大都能信口吟出两句李煜词;但问及纳兰性德与纳兰词,大都只会摇头言否,不闻其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浅析纳兰词之所以不及李煜词流传广泛的原因
1.用典繁复,反不及李煜词中的白描手法那般通俗易懂
纳兰词词风端丽绵婉、清空雅正,内容上更是旁征博引、深富才情。词人长于用典,并将之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往往可以做到用而不露,是谓“学者之词”。但是,繁复铺张的化用也造就了部分纳兰词的生僻幽涩,读来只觉学究气太重而寻常百姓难以得其真髓。正如那首著名的《临江仙·谢饷樱桃》,词确是好词;词人在运用典故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运用无痕,常人即便是看不明白词中用典,也不妨碍对词作的基本理解。但是,如果无法深入理解词中化用的典故,整首词的意境就会褪色很多,沦为寻常之作。不仅是这首《临江仙》,纳兰在许多词作里都偏用典故;对于文人雅士来说这自是锦上添花,但常人只觉读来不得要领。而李煜词则不同,它属于“文人之词”。比起纳兰词里明暗交织的化用,李煜下笔时更注重情感的表达;且李煜擅用白描,生动细腻的描摹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领悟词人想要表达的意境。对于文学常识已大不如前的后人来说,李煜词是比纳兰词更容易解读和接受的存在。
2.文采飞扬但情感太过内敛
诚然,纳兰词里的飘逸文采是无法否认的;但是,李煜词满纸风华、字字珠玑,李后主自然神秀的笔力也无愧于万里挑一。同样是出类拔萃的锦绣文章,可李煜词却有着比纳兰词更深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说纳兰词贵在平白如话的叙述下掩盖的傲人才情和真气,那么李煜词则胜在不事雕琢、发自肺腑的悲情呐喊。纳兰词里也有“情”,但纳兰词里的情是温婉的、沉重的、需要读者去琢磨和感悟的;这份情太隐匿太深沉,沉重得太过萧瑟,那入骨的哀恸在生活琐碎的磨砺里,已化作字句里每一缕悠远而漫长的哀愁。而李煜却无所隐遁,他虽无法直接痛斥恶敌的剥夺、直抒心中的愤慨,但他却将这一腔怨怒直接化作无尽的绵愁,肆意书写在词作的每一个字眼里。于是,那压抑的情感、那灼热的乡思便遁着文字汹涌而出,迸发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比起文采飞扬但却稍显温和内敛的作品,读者当然更容易被情感澎湃的词作打动。
3.前朝词盛,难以突破
中国是个文化古国,中国古词的发展亦源远流长,集大成者首推宋词。而南宋最著名的两大词派莫过于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词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圆润清丽的婉约派与雄浑大气的豪放派始终占据着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词宗地位。加之其他风格各异的的词派纷纷异军突起,如晚唐五代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花间词派,文辞精丽华美,以其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颇大;再如以李煜、李璟和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派,其词作虽不乏浮艳颓靡的浓重色调,但胜在李煜后期的作品突破束缚,词风大变,以其哀婉真挚的情感胜出,扩大了前期格调窄小的境界。在这样已是百家纷呈的环境下,纵是纳兰词却有惊人之灵力、过人之才情,也难以突破重围于群芳之中跻身而出独据翘首。况且宋词虽有短缺,却贵在气盛;它与唐诗一样,属于特定时期下的精神产物,在某种境界上已达到极致,后人再创佳作也难掩前作之风华。纳兰词至今不为人所熟知,不是因为它不够出众,而是因为大势已去,独力难支。
三、结语
纳兰词和李煜词各具独特的艺术魅力,不失为中国古词领域的两大瑰宝。然纳兰词之所以不及李煜词流传深广,大抵可归结为“用典繁复”、“情感内敛”以及“难以突破前朝词盛的局面”三大缘由。故二者虽颇有灵犀相通处,纳兰词在后世却不及李煜词那般流传深广。然而,纵使这两位词人在文学地位上存在着些许差异,但他们都以行云流水般的优美笔触,留下诸多惊才绝艳的传世名篇,成为中国古典词史上不朽的传奇。
注释:
【1】王晓枫.李煜集[A].李煜.李煜集[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9.138.
【2】王晓枫.李煜集[A].李煜.李煜集[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9.137.
参考文献:
[1]黄曙辉,印晓峰.通志堂集[A].纳兰性德.通志堂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晓枫.李煜集[A].李煜.李煜集[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9.
[3]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5]张葆全.诗话和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刘萱.一种凄惋 两样情怀——纳兰词与李煜词之比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02).
[7] 游周倩.浅析纳兰性德对李煜词风的继承和发展[J],文学教育(上),2007(11).C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