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教学
2015-04-27王丽娜莫林
王丽娜 莫林
【摘 要】复习课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形式、操作方法都与新授课有着鲜明的不同之处。本文从现阶段复习课的“教师讲解,学生题海苦战” 的单一教学模式出发,思考、探究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
现阶段的初中数学复习课,往往是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 机械式的记忆知识、模仿练习,再不断重复以达到熟练掌握知识技能、学习方法。这样的复习课难以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丧失求知的欲望,学生学得无力,教师教得无味,所以我们要改变复习课的教学模式,赋予它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乐于学习,主动探索,勇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一、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学生是一个需要被鼓励、被重视的群体,在复习课之前,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哪些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哪些知识还存在问题,哪些知识可能有遗忘,清楚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耐心引导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疑惑,充分掌握每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现有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组织复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在复习前的这一行为会使学生看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进而意识到复习的重要性,对复习也提起兴趣。
二、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案
1.认真钻研教材,确定复习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教材有四个层次的基本教学要求,即了解、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这是确定复习重点的依据和标准。初中数学的复习时间短、内容多、知识面广,为此教师在复习课前要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熟识每一个知识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在近年来考试中出现的概率,确定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教材要求“了解”的,让学生知道即可;要求“理解”的,要加深印象并领会其实质;要求“掌握”的,要巩固加深,对相关各种类型的习题,能尽快解答;要求“熟练掌握”的,要归纳方法,熟练解题。
2.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复习课不是新授课,更需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新颖性、有效性,在情境中串起一堂课的主线,缓缓铺来,让学生自然进入复习节奏。
很多教师上复习课先罗列知识点,按部就班的分析每个知识点的定义是什么、内容是哪些,结果放眼一看,课堂气氛沉闷,复习效果低下。为防止数学复习课枯燥乏味、简单重复,可以先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要复习的问题,为问题饰以背景,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处为学生的思维留下点棱角,布下思维的空缺,敦促学生在交岔口形成迫切心理,这样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别样的新鲜感,催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学习的热情在交流讨论中被激发起来,人人参与到解决问题的队伍中。不仅巩固了相关知识点,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及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问题也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学习效果也会比较理想。
3.精选例题,充分消化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考70%-80%的试题考查的是人人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此,教师选择例题时要符合考试大纲要求也要有针对性。例题要选择最常见、最普通的、学生易接受的简单题型,即可以用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解决的题,题的量不可过多过难,要少而精,既有“面”的覆盖,也有“点”的深化,能够延伸。同时,知识的消化需要时间,所以,在课上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复习的效果也会提高。
4.拓展练习,填“陷阱”
事实上,许多复习题目是从同一道题中演变过来的,其思维方式和所运用的知识完全相同。如果不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就题论题,那么遇上形式稍为变化的题,便束手无策,教师在讲解中,应该引导学生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灵活变换,使之触类旁通。拓展练习时,题目的数量要有“度”“量”,不能过多、过难,否则,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厌烦情绪。恰当合理的拓展,有助于学生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总结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的技巧;有助于学生提高数学的学习信心。
另外,数学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应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陷阱”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填“陷阱”的能力。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方位观察、辨析,能使学生学会发现“陷阱”,再通过教师的多次纠错训练,不断刺激学生接受相关信息的正向性,能使学生具备掉入“陷阱”后挣扎出 “陷阱”的能力,逐步养成看待数学问题的辩证思维习惯。
三、引导学生点面整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初中数学复习并不是对以前所教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忆和再现,最主要的是要通过对知识系统的复习,使每一章节中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找出其变化规律、性质相似之处及不同点等,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因此复习课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纵能成线”,“横能成片”。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形成完整的网络,构建完整的模块知识体系。
如“特殊的四边形”的复习课,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问题1:请你说说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彼此之间有何联系?问题2:如何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并画图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清楚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内在差异和变化联系,把握内涵。在这样的复习课上学生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原有的知识系统中纳入了“散装”的知识,认知模式得到了重组整合,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承前启后和逻辑性,更加完善了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网络基础知识和熟练基本技能的双赢效果。
复习课是教学过程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对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只有认真备好每一节复习课,用大量的知识充实自己,精选习题,合理分配时间,并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做到分层提问,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行纵、横向联系,因材施教,学生才能变枯燥的被动学习为积极的主动学习,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才能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