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不只在课外

2015-04-27于静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2期
关键词:读书同学教育

于静

你知道吗?中国的教育在外国人眼中是怎样的呢?有人下了这样的结论:老师讲、学生记。据报道,美籍华人朱棣文博士来中国大陆考察教育,转了一大圈,回去给中国的教育下了这六个字的结论。可能有失偏颇,但也不无道理。如果你怀疑朱棣文先生的评价带有恶意,那好,且看转载自美国《波士顿环球报》上的一篇文章,这是一个美国中学生写的,他眼中的中国教育又是什么样的?

“一切只为考试。他们中国的学生整天背诵和独自做无声的书面练习,或者齐声做口头练习。他们的整个教育都是为了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首先是中考,然后是高考)出现的东西。这可以理解,因为中国公立中学和大学的招生完全看分数。中国学校的课程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小。每个班的家庭作业 ——薄薄的卷子——都是一样的,很少要求写论文。学生的课外时间很少,而且还要大量做课堂留下的作业。课上讲的唯一的小说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节选,还有古诗。上课的目的是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完全是为入学考试做准备的整个教育都是为了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

可你必须相信,下面是我调查的两个班的阅读情况:共130人,没有仔细阅读过完整一本书的人有 67人(且不管是小说类,还是科普类,还是童话等);四大名著都读过的只有 12人;读书成为习惯的只有9 人,这些同学在假期里能自觉买书、读书,能体会读书的乐趣;有很多的同学没能形成读书的习惯和能力,即使是相对来说,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在读书时有不耐烦和焦虑心态,觉得读书太浪费时间了,不如直接做套物理或化学或语文的等套题对提高分数更有利。但是,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太重要了,且与学生的好成绩也绝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一个阅读量小、知识面窄的学生是没有后劲的。

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下,我们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是考试的机器么?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勇敢面对。PISA是世界最有声望和信誉的国际教育成就评估项目,每三年由经合组织实施,它就把阅读作为三个测试科目之首。它认为阅读能力是一个学生整体素质的显现。而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阅读却往往只被认为是语文老师要做的科目之一,做不做,全看语文老师对阅读的认识了,很多地方,很多班级没有阅读,或只让学生读些像《读者》《文摘》类的刊物,读些小文章,为高考写作文做准备,倘若高考不考作文,恐怕这些基本阅读都省了。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这早已是我国教育的痛处。这当中,当然有高考模式和评价机制等种种原因,但任何问题的出现和解决都是从一个点开始的,我们今天就从关注读书开始。

在《人民日报》2010年12月27日的年终特刊上,在“求索的力量”一版上,刊发了《世纪之问 加速破题》的文章:“钱学森生前提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引爆社会敏感点。11位教授联名发表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和全国教育界同仁的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钱老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民众对教育现状的不满,多年来一直是民生难点;办一个更好的教育,代表了无数的期许。近日记者专访了这11名教授中的5人,请他们对当前的考核机制和教育体系等打分,都打了C级(及格),他们认为,中国的教育体系重数不重质,让老师疲于奔命,但可喜的是,各地的改革实践初有成效。

改革让我们看到希望:教育要变革已成共识,无需再争执和论证,怎么改,最佳方案虽未出台,但探索已经如火如荼;在这过程中,出些问题可能难免,但不改,只能死路一条。

从2010年至今,中国课改已经从外在模式的突破,由现象到本质,深入内核——即从关注课堂学习知识的效率到更加关注学生课堂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对于学习本身的认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关注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到关注学生本身,关注学生的身体、人格、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中国教师报的著名记者李不骑马曾预测说“学生主体”将成为一个“热词”。“学生主体就是要把学生这个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那么,人身上到底有哪些价值是最宝贵的,因而是教育应该促进它们实现的呢?哲学家周国平先生认为:“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是最宝贵的。第一个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宝贵的,没有生命其他一切都谈不上。第二个是头脑,人是有理性能力的,有智力活动的。第三是灵魂,人是有精神需要、精神追求、精神生活的。为了实现这三样最宝贵的东西的价值,我们就应有相应的教育项目。因此,在学校里应该有这样四种教育:生命教育、智力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而在生命与审美教育中,欣赏艺术,欣赏大自然,情感的经历和体验,这些都很重要。除此之外,还有两点建议,一个是要养成过内心生活的习惯。另一个建议就是读书的习惯。不能光读专业书,还要读一些与专业无关的书,罗素所说的“无用的书”。因为“有用的书”与“无用的书”是统一的。一定要读好书。当你读了古希腊以来的哲学人文经典,你会发现这是莫大的享受,如果没有读,你是蒙受了多大的损失?可是正因为没有读,你还不知道自己蒙受了这么大的损失。”

我们都听说过 《圣经》训言“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这是犹太人对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在犹太人孩子眼中,读书是生活中的最重要一部分,文学、艺术、音乐、诗歌如水和粮食一样不可或缺。生命会结束,读书却无止境。他们说,“金钱装在口袋里,智慧却装在自己脑袋里”。

另据海外媒体曾经发布过一个读书报告,“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看书21本,日本人平均每人每年看书17本,而我国平均每人每年不到3本。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犹太人读书是中国人的21倍。年年见这样的报道,年年无动于衷,岂不悲哉!

什么时候我们把假期作业大大减量,将其中一项规定为:阅读几本书,体会阅读的美好,并写出自己的看法,而且这个看法是真正的看法,而不是只为应对高考的作文时,我们的教育便真是一种全新面貌了。其实很多学校在假期里也早有此动作,给学生规定阅读书目,无奈由于其他作业太多而让此规定形同虚设。

在今年我校的读书月活动中,我鼓励同学们勇敢的拿出一部分时间来,读一或者两本自己喜欢的书,并写下一点体会时,同学们真的做了,并且还颇有收获,同学们感觉到读完一本书时,内心的那种充实感和满足感,是课本知识无法替代的。

温家宝总理说: “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所以人生的希望、民族的希望都与读书息息相关,培养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是教育的重任,读书不止为高考,更为学生的一生。我愿意他们读更多好书,丰富自己的思想,精彩自己的人生。

猜你喜欢

读书同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