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传统家训对于当代教育的启示

2015-04-27郭同轩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2期
关键词:家训道德教育子女

郭同轩

教育,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追求对人全面发展的培养,受到古今社会一以贯之的重视。我们今天讲“科教兴国”,事实上,传统社会对教育也尤为重视,中华文明悠悠五千载,教育,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所发挥的作用愈发凸显。为了能让孩子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个好的发展,重视子女的智力开发,“赢在起跑线上”,业已成为广大家长的普遍共识。他们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择名校选名师,替孩子购买各种学习读物,名目繁多的各类培训班更似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在这片举国上下“办教育”的热潮中,无数知识人才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祖国的各行各业。对知识教育的大力支持,给社会带来的丰厚回报有目共睹,令人惊叹。

然而,如此喜人的成绩却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是完美无缺的。在“人才”成为择优标准主要参考的当下,教育培养的目标日趋片面,原本内涵丰富的教育事业越发向着单一的学校教育、知识教育倾斜。诚然,我们塑就了一批又一批的“知识精英”,但我们却也严重失掉了对孩子其他方面的规范,尤其是对道德教育的关注和对家庭教育的投入。也正因如此,许多新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

一、当前新的一些社会问题

1.道德教育缺失,忽视家庭教育

当代教育普遍重智育而轻德育,许多家长只是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而对子女的品性素养却很少给予关注。更有甚者,有些家长甚至单纯认为,只要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完成了对子女教育的全部,进而忽略了对子女的家庭教养。这些观念都是不可取的。

近年来,有关青少年教育问题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个别案例更是骇人听闻,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古人云“教在修德,德在修心”,古之勉学劝进,无不“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先德后艺,克己明德,以求至善。时移境迁,德育的具体内容或随历史的变迁而有所损益,但德教为本的基本原则却不应改变。德育为本,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的普遍规律,古今皆然。

2.缺乏责任担当,自主能力差

欲成事,先立志。坚定而长远的志向,不仅是迈向人生成功的第一步,而且也是一种责任的体现,它意味着一个人开始懂得价值取舍,角色担当。

而当前,立志教育却很受忽视。许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什么都好。为了能让孩子心无旁鹜的学习,他们包揽了子女其他方面的一切,竭尽所能地去满足子女的一切要求,这严重阻碍了对孩子“自立”的培养。久而久之,子女将认为所有这些原就应该如此,对父母和社会的要求势必越来越多,“索取”变得更加“自然”“合理”,而自己的责任意识却不断淡化。长此以往,出现这许多问题青年,甚至“成绩优异”的问题青年也就不足为奇了。

3.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能力薄弱

现代家庭结构简单,子女较少,很多家长又只重视对子女物质上的满足,致使许多青少年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在面临新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时无从适应,严重缺乏与人合作协调的能力,进而产生各种问题。震惊全国的“复旦大学投毒事件”不正是这样一件发人深省的例子么?当今社会,人际交往能力是每个想成功的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缺乏“与人为善”的交际能力,势必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被无情淘汰。

此外,价值观扭曲,心理素质差,诚信危机等诸多因德育缺失而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发突出。拜金享乐、造假逐利、个人本位、舞弊徇私,这些原本为人所不齿的标签竟“堂而皇之”的出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长此以往,“八荣八耻”的践行势将步履维艰,“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任重而道远。

任何民族的发展都无法割舍与传统文化的血脉相连,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五千载悠久历史而从未中断的文明古国,良好的文化传承恰是我们赖以参考的优秀宝库。参考古代教育,对当下问题的化解有着良好的借鉴。

受制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古代的学校教育并不像今天这样完善,家庭教育,在对青年人的培养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地教育子弟成材,家训文化应运而生。其以儒家伦理为思想内核,主要是长辈通过结合实践经验,教诫子孙如何为人处世的训谕,内容涉及睦亲齐家、修身养性、耕读择业、为官从政等方方面面,细致生动,操作性强,是传统社会实施家庭教养的重要手段。

在这套传统底蕴浓郁的“家教教材”中,立德教育是其主要内容。我们的先人虽同样认识到教育对子弟成材的重要性,但在“德”与“才”的目标设定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先后选择。相对知识教育,他们更加着重道德教育的优先性,讲求“以德为本”。

以修德为宗旨,家训文化引申出诸如克己笃行、清廉自守、恭和仁爱、谨言慎行等一系列的修身规范,君子人格的养成比之文才名利的获取更显迫切。品德高尚不仅能得到邻里的尊重,四方的赞誉,甚至是政府的提拔与表彰。先人这种着重子弟人格品行的教育观十分值得我们取法。

二、结合当下的教育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我们迫切着力

1.德育培养刻不容缓

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里,道德教育被放到培养目标的首要位置,而现实中,它却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处境。须知,人格的完善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是失败还是成功。古人深明此道,因而在历代家训中都就此对子孙反复训诫,东汉大家蔡邕在《居家格言》中的一段训谕颇具典范:“唯愿有子孙者,未教他做家,先教他做人;教他做好人,先教他有好心。明伦理,顾廉耻,习勤俭,守法度,方是教训。”

从郭美美到药家鑫,从地沟油到毒奶粉,这一幕幕因德育缺失而产生的社会问题早已为我们敲响了沉重地警钟。知识教育确实重要,但它却不能成为德育缺失的借口,缺失了德育的导向与支撑,社会秩序的和谐终将不存,所谓的繁荣也注定又不会长久。

2.重塑家庭教育原本应有的地位

家庭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特殊的亲情关系,“教”与“学”的互动中更饱含着父母与子女间真挚的情感交流,这种富含温情的家庭训诫,比之学校教育,有着更加强烈的情感熏染。同时,家庭教育是一对一的教育,长期的共同生活使父母对子女有着充分而及时的了解,如此,对子女的教导便得以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有针对地开展。此外,家庭教育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遇物而诲,相机而教,可以随时随地地灵活展开。

3.家庭教育着力的首要目标是德育

随着知识结构的高度系统化和日渐复杂化,知识教育对教育者本身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部分家长无力应对亦属常情,而学校教育则因其专业的师资配备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可见,学校才是承担知识教育的主力,而家庭只能扮演学校的助手和补充。

其实,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各有优势,互有分工的。我们不排除让家庭承担一部分知识教育的责任,但是道德教育才应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职能。

这是因为,相对知识教育,家庭具有承担道德教育的能力。道德规范并不是只有少数研究者才能精通的奥义,通过日积月累的生活总结,家长同样有足够的能力对孩子进行授导。而且,提高家长的道德素养较之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也显得更为可行。如此,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进行有意识的启迪,帮助孩子将这些行为规范内化为自我意识,进而指导自身实践,对于孩子的一生都将大有裨益。

“虽有美质,不教胡成”。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智育与德育,原就是教育内涵中相辅相成的同生一体,二者的开展也绝非此消彼长的相对针锋。家训文化重视德育的培养,但也从不缺乏劝人向学的谆谆诲言。相反,其还把读书明理作为修身立德的必要手段,清圣祖康熙对此深表赞同。其在《庭训格言》写道:“盖学为进德之基,昔圣昔贤莫不发轫与此……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

时代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繁荣,古人重德如此,我们更应加倍努力。只有德育和智育相互协同,教育才能称之完善,也只有这样,培养出的子弟才能德才兼备,真正成为铸就“中国梦”所需的栋梁之才,肩负起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猜你喜欢

家训道德教育子女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训伴我成长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
《朱子家训》(一)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