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2015-04-27王向军
王向军
【摘 要】分层进行教学训练,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促进班级数学水平的整体优化提高,最终达到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水平上有所提高的目的。分层教学是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层备课、分层讲课、分层练习,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最大限度的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尊重和开发。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需要先向学生宣传分层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A组学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B组学生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组学生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对学生的分层,教师应耐心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尽量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分层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层次: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这首先需要教师对教学对象有充分的了解,使教学的目标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是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C层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B组学生“吃得好”;A层学生要求在B层次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有良好的数学素质,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如“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C层学生能说出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应用性质进行简单计算;B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A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性质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性质。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备课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应注意层次和梯度。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课堂提问更应该分层次,C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和智力问题,往往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太好,对C层次学生的提问应是一些课本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宜太大;对A、B层次的学生,尤其是A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强,课堂提问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内容时,设计三个提问:①判定命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两个角相等”的真假;②说出命题的逆命题;③判定逆命题的真假。第一个问题是针对C层次学生设计的,而第二、第三个问题是对A、B层次学生而设计的,目的是要发挥他们思维活跃的优势,通过大胆的猜想和类比,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课堂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如完全平方公式的训练题: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①㎡+4m+4;②25n?+10mn+㎡;③(x+y)?+10(x+y)+25;学生训练时,老师不宜明确指明哪些学生做什么题组,C层次的学生选做②、③题时,老师应及时点拨。课外作业也应分为几个层次,一般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以供学生选。其中必做题要求A、B、C层次的学生都要完成,选做题允许学生不全部完成,或几个同学一起研究共同完成,这样在学生习中形成竞争意识,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根据学生的智能水平与学习的差异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和小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不同的方法指导,促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教师要在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将学生分层分组,以便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我将学生分成低、中、高三个层次,并选出各层次的组长,由各组的组长收作业。我经常鼓励他们,只要努力,都能学好数学,树立他们的信心。学生的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把学生调换到适合的层次,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在同一班级内采用相同的大纲与教材实行分层教学。在教学中设计梯度教学方案的评价层次,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减少学习困难,增强自信心和荣誉感,体验成功感和喜悦感。而且对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能够充分施展他们的才华,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根据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为每一层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它包括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把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分为A组、B组、C组。教学目标分层符合学生的实际,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制定这样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可以使A组学生理解教材最基本内容,从培养实际能力入手,达到大纲的基本要求,使B、C组学生进一步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因为个体差异,评价也要分层。当学生顺利完成了本层级的学习任务时,我们应及时给予相应的评价,所以采取如下评价方案: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
(2)试题相同但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层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层的量化依据。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升层条件日趋成熟;教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升层条件,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对部分不能升层,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层的学生,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层和降层措施。这种定期升层教育活动,一学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层。调层后,教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要求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具有正确的迅速的运算能力、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想学好数学是根本不可能的;反之,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也会乐观自信,有毅力去克服。经过探索,我初步形成了分层教学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虽然现在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还在继续摸索中,但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
注:该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初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探究与运用》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