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走近诗人 创诗词感悟

2015-04-27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意境古诗词诗词

于 钢

(江苏省丰县王沟中学,江苏 徐州22170)

让学生走近诗人 创诗词感悟

于 钢

(江苏省丰县王沟中学,江苏 徐州22170)

初中语文教材中诗词篇目占有一定的比重,诗词含有古诗词和现代诗词。让学生感悟诗词的意境美,使他们受到优秀诗词文化的熏陶感染,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之人格是我们教学诗词的必然任务。

走近诗人;感悟诗词

笔者任教初中语文教学多年,对初中学生的阅读感悟,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做过一定的思考和实践。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为了让学生感悟到诗词的意境美,使他们受到优秀诗词文化的熏陶感染,并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之人格,就必须让一个个学生能够逐渐地走近诗人,深入地了解诗人,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地走近诗人呢?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现拙于笔端,期求方家予以教正。

一、让学生走近诗人需学生广泛阅读诗人其他诗作

一首诗词,不仅仅代表着一位诗词作家的思想,有时甚至可以体现出这个作家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初中语文课本里所选诗词,基本都是名家的代表作品,这些诗词,则更能反映出这些作家的思想和情感。作为学生去读诗,就要去感悟他们的思想、感悟诗词的意境美。而要去真实意义上感悟诗人所创造出的那美好的意境,就必须去比较真实地了解诗词作家那作诗的动机及写作背景。也就必须相对性地全面了解诗人,怎样去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诗人?那就必须赖于自身阅读的广泛。初中学生大多对诗人的阅读不太有兴趣,因为能够介绍诗人的都是些文学评论之类的作品,显得比较深奥,且无任何故事情节之类的东西,读起来有时令人感到枯燥乏味,这是让学生走近诗人的拦路虎。平时的诗词教学中,笔者力求做有心人和热心人。教学一首首诗词前,总要去搜索相关诗人的资料,做到了让学生未直接介入诗词前,先直接介入诗人,让诗人能够在学生的脑海里首先形成一点或者就是一些大致甚至就是比较完美的形象。譬如教学《沁园春雪》时,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由于距我们学生较远,虽然对毛泽东丰功伟绩的宣传有过一些,但在学生们的意识中仍显得有些淡薄。虽然学生可以从相关的影视片中看到一些关于毛泽东丰功伟绩的介绍,但学生还是比较难以完美认识毛泽东的。教学他的诗词,就完全需要学生去了解伟人。教学时笔者坚持师生的两条腿走路的原则,自己既当好有心人,又让学生去互动交流。学生很快从相关的资料中发现: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中国的曙光。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还是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作是镶嵌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沁园春 雪》写作时,正值红军艰难岁月,毛泽东在一次大雪之后,看到塬上茫茫积雪,放眼天下,满怀雄心壮志,写下此篇。当学生有了这样的积累,对伟人之词作意境的感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二、让学生走近诗人需学生博览与诗人相关的作品或镜头

现代教育的一个最起码的优势是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这给课堂带来了无可比拟的生气,它的影视效

果给学生阅读创新感悟当是前所未有的。但现今的语文教学课堂,尤其是诗歌教学的课堂,教师们大多仍然停留在诗歌的朗诵训练阶段,只在节奏、语气、重音等方面下功夫,让学生单读、齐读,而很少利用这样的技术去引领学生的阅读创新,去引爆学生思维。甚至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有些教师采取一些强灌之速成办法,致使学生成为不去思考、不用思考的机器人。窃以为,诗词教学尤其是古诗词教学,需要以充足的时空让学生走近古诗词作者。学生能够走近古诗词作者,十分需要凭借一定的影视资料以及其他一切可视资料。只有学生通过可视材料对古诗词作者进行广泛意义上的神态、衣着、外貌、行为的了解,那诗人所蕴含于诗作的情感才可以让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感悟。初中学生的学习时间已经逐渐宝贵起来,但我们不能因其时间的宝贵就削弱学生观赏影视权。古诗词中,有不少是体现作者的爱国主义美好情感的作品。古代不少诗人在那个时代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或兴盛付出过艰辛的努力,他们伟大的胸襟至今仍光耀人间。如果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古诗词作家的光彩照人的形象,那学生将会比较顺畅地感悟诗作的意境。譬如让学生去阅读感悟曹操的《龟虽寿》的作品,笔者就将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特写镜头截取下来,制作成能够表现曹操雄心壮志的课件,让学生能够在可视的镜头里,先正确感悟曹操在为了统一中国北方所作出的坚苦卓绝的努力,形成正面的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观看本诗写作时,曹操为什么要北征乌恒,以及想象曹操凯旋时意气风发的形象,学生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核心思想就有了比较正确的感悟。最后再向学生展示曹操同期作品《步出厦门行》的其他几章,来一个比较阅读,学生会更深刻领悟曹操诗中所表达的壮心。

三、让学生走近诗人需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创新感悟

学生学习诗歌,阅读诗词,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要通过诗词感悟诗歌的意境,受到优美诗词的熏陶感染,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之人格。要形成自己特有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人格,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去感悟,去创新。古往今来,人们对人和事件的评判都存有一定的倾向,甚至对同一人和事件,不同的人会有截然相反的观点。例如同是落花,有人发出“落花流水春去也”的哀叹,也有人却感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坦然;同时秋天,有人看到的秋天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肃杀,而有人看到的秋天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放,更有人看到的秋天是“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的喜悦和浪漫。有些影视内容所站的角度有异,塑造出来的银屏形象则与人物的原貌也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些观点和形象孰对孰错?我怎么做出正确的判断?一个个疑难问题,正是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感悟的契机。教师应当教诲学生:学习诗歌,遇到如此问题时,不仅要走进作者,还要联系实际,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最终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人格。如教学汉乐府诗词中的《木兰诗》,这是一首未具作者姓名但仍然流传于世的作品,也是我们人教版的传统教材。从一般意义的理解上,花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顺,花木兰代父从军能够“壮士十年归”是一种勇敢和雄壮,花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是一种儿女情长的体现。诗人所着力描绘的花木兰形象,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所要描绘的形象体现出作者当时怎样的一种情怀?这就需要学生从当时的历史情形去进行感悟,也只有让学生走进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才可以让学生得以比较创新性的感悟。所以,在教学时笔者将学生比较理想地带进诗人所处的时代,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去欣赏过去的那些金戈铁马题材的影视片,学生便从中获取了这样的认知,泱泱大国,自古以来经常遭受外国强势的蹂躏,人们因此而背井离乡,永不得安宁。许多仁人志士因此而血气方刚,出征疆场。学生也从中感悟到,没有了勇夫,将会失却雄壮之美。也许花木兰是作者塑造的形象,但作者所塑造的形象也让人们可以意识到的是:作者在极力弘扬一种民族传统,可见作者是那样的渴求和平和安宁。在学生走近《木兰诗》作者中,笔者还意外地发现学生出现了这样的创新感悟,木兰是一个集雄壮和柔情美于一身的极为典型的民族形象,至今仍是那样的光彩照人。不少学生结合当今社会高度文明的现象发现:雄壮美和柔情美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两翼。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经济建设也需要人际之间关系的友好。和平稳定的环境有时需要雄壮美来支撑,人际之间关系的友好也需要柔情之美。譬如自然灾害有时会造成社会的混乱不堪,那缺失了雄壮,社会将会更为混乱,增加灾害对人们所带来的灾难,人们也就不可能得以继续性的安居乐业。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

[2]朱永新.享受与幸福[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编辑∕岳凤

于钢(1968-),男,江苏奉县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

猜你喜欢

意境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