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优『文』佳

2015-04-27劳新华

中国教师 2015年3期
关键词:分类习作教师

劳新华

初中记叙文写作的核心问题是素材的获得与运用。而年仅13、14岁的初中生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生活范围有限,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就显得很单薄。写作教学中老套的材料反复使用,使学生在作文写作中不知如何开掘新的话题领域,即使有素材也不知如何处理,常常不能准确把握、用好素材。所以,指导学生,提升其对已有写作素材的选择和使用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拓宽素材渠道,合理内化吸收

作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准确审题之后,很自然地想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写作中自己曾经采用过的材料;第二,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看到过的材料;第三,身边发生过的可以使用的材料。

但是,学生的成长经历多数相似,生活方式、家庭结构大同小异,经历小学写作后,生活本身可以写作的素材基本已经用尽。初中记叙文写作中,如果没有转变感悟方式,没有拓展新话题领域,学生的写作过程就会很痛苦,提高也很困难。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发散性思维,扩大素材的聚焦范围,同时又要带领学生对素材分类、细化。

1.引导发散性思维,拓宽素材渠道

在扩大素材的聚焦范围时,可以根据以往经验把可行的素材进行对比分类:近处的与远处的、身边的与非身边的、寻常的和不寻常的、虚构的和写实的、古代的和当下的、科学的和人文的……教学中,如果能以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维,写作素材库就会很快充实起来。

2.合理梳理分类,把握素材内涵

素材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一个素材常常会跨越好几个类别。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还需要继续引导学生对分类进行细化和内化。

以聚集“近处的与远处的”素材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的地方有很多。比如,近处的,可以不是一件事而是一个点,强化描写,重情境感;远处的,可以从历史、人文角度思考,同时结合学生的阅读积累和人生阅历。

这种通过发散性思维进行的分类梳理方法,有助于让学生在生活寻常处发现不寻常,能够积极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是作文写作中重要的手段。教师在指导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在拿到写作题目后,将相关内容归纳分类,并且将分类内容分级、细化。这时的素材分类聚集,就像一棵素材树:从根部(命题)出发,分成若干大类,然后每个大类下细分若干小类,再细分若干细类,直到出现让自己满意的素材。

例如,“母爱”为话题的作文写作时,学生的选材选择往往非常陈旧,也有学生角度独特地选择了“母亲的妊娠纹”。她列下的“素材树”如图1所示。

素材分类聚集的过程可以是内化的过程,也可以是外显的过程。在写作指导的初级阶段,面对原素材选择能力较弱的学生,可采用绘制素材树的形式;而当学生逐步习惯使用之后,可以将此过程内隐,逐步形成素材聚集的思维。

二、活用“三原则”,筛选取舍

素材

在素材分类聚集的过程中,选出合适的素材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常常发现,有多个还算不错的素材可供选择。这时就需要根据素材价值大小进行筛选与取舍。

1. 筛选和取舍“三原则”

筛选和取舍的原则主要是“准、新、深”,即“切题、有味、有深度”。

以一次命题作文《幸福就在一瞬间》为例。第一稿时,学生的文章从语言、结构等方面来看都还算不错,但是谈不上很好。主要还是所选素材是生活中的小事—包饺子,虽然细节较为充分,描写也较细腻,但这样烧饭烧菜的“小事”是学生经常写的,很难再挖掘出素材的深意。

在被点出存在的问题后,学生听从教师的建议,重新经历了从素材的聚集到筛选取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遇到了素材选择的困难:分类聚集的都是自己的亲人、身边的点滴小事:母亲为自己冲菊花茶;和父亲一起骑双人自行车;回老家过年,阿太等我们的车,阿太从她特有的罐罐里给我们分食……

于是,教师运用“切题、有味、深刻”三原则,指导学生筛选优化素材。给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对照着自己列下的“素材树”思考,将不适合自己写作的素材一一删去。问题如下:(1)素材是否跟作文主题非常契合?(2)你是否在其他习作上见过类似的素材?见过2次及以上的不用。(3)素材是否能在你脑海中形成一幅幅具体、生动的画面?能否定格成1、2个场景?(4)素材能否让你得到自认为比较深刻丰富的感悟?

学生按顺序回答完这四个问题,如果素材都删除了,那么就继续在“素材树”下分类聚集;如果还有素材存在,就选用它;如果可选择素材多于一个,就选自己最想写的、形象感最强的。

学生在回答完四个问题后,继续细化素材分类,最后分别选取了阿太的罐子和自己的阅读经历。经过与教师多次交流,重新整理提纲,终于再次成文。

幸福就在一瞬间(修改稿)

曲折斗转的小巷,家乡那座深深的老宅,老宅中端坐着的阿太,对我来说,都是谜一样的世界。

……

那年过年,像往常一样,爸妈向阿太递上松软的糕点,我们也例行问着好,心思却早已被庭院中嬉笑声吸引。正想跑出门去,阿太却一把抓住了我:“来,囡囡,阿太给你看样东西。”满腹狐疑地回头,却突然发现,那只干瘦的满是皱纹的大手,早已布满青筋。

……错愕中,阿太又一一排出了她珍藏多年的“宝贝”:三岁时第一次给阿太写的稚嫩的信,五岁时寄回的明信片,甚至还有妈妈周岁发黄的照片……再仔细看,剩余的瓦罐上也逐一标着远在北京的姑婆、温州的表弟、杭州的我和父母……子女都远在天边,阿太却将这点滴幸福的记忆珍存在小小的瓦罐中,悉心珍藏。

……

最终的文章虽然在语言上进行了多次修改、提升,但最主要的成功在学生对聚集后的素材进行的筛选优化:选择了阿太的一个小罐子。由常常写到的父母迁移到别的亲人,文章中描写的老年人留住记忆、表达感情的不可思议的方式,顿然鲜活在我们眼前。古旧的画面,深沉的情感,隔代的联系都极大丰富了幸福的内涵。在“切题、有味、深刻”方面远比包饺子强。

2.运用“三原则”,关注重点

在运用“切题、有味、深刻”三原则指导学生进行素材的筛选取舍时,教师要注重步骤与方法的结合,注重引导学生找到适当的关注点。

运用“切题”原则时,教师引导的重点是:素材聚集后,可选素材与主题的关系是否紧密,是否能多侧面揭示主题或深化主题,同时也包括素材是否容易与其他同学的选材“撞车”。

运用“有味”原则时,教师引导的重点是:所选素材是否形象、生动,具有画面感,是否与当下的生活切合,是否符合常人的思维。

运用“深度”原则时,教师引导的重点是:可选素材是否真的能表达出深挚的情感,是否能触发人的质疑和思考;等等。

三个原则可以一一对照素材进行筛选取舍材,也常常被整合在一起使用。这种细化的、启发式的指导,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过程中提升写作水平。

三、运用三步骤,加工使用素材

在素材聚集和筛选取舍后,如何用好素材提升习作质量,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时,教师就需要运用“阅读、模仿、创新”三步骤来引导学生加工使用素材。

曾有学生写了一篇《糖》的习作。初稿时,一事一议、叙议结合,从小事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素材筛选的角度来说,非常不错。但此文简单的首尾呼应式结构,读来略有重复赘余感,且结尾处未能在开篇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

此时的学生,就非常需要教师的写作引导。引导的内容主要在素材内容的处理上,如详略安排、写法运用、顺序调整、主题升华等。但引导不是直接帮助修改,而是根据“阅读、模仿、创新”三步骤,提出适当的建议:第一,读几个一事一议的哲理散文、名家名作。第二,回顾写作此文的历程,回想那糖,思考糖与自己生活相契合的地方。第三,结合原习作和自己的思考,加工素材落实成文。

学生按教师建议一一落实后,与教师交流中说道:“读了《周国平散文》中的几个章节,又想到了课本中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想模仿《紫藤萝瀑布》的写法,由糖直入议论,最后抒情而出。”最后,学生模仿《紫藤萝瀑布》的写法对素材进行加工,在顺序调整、主题升华等方面作了重点处理,最终成文。

糖(修改稿)

无意间得到一包糖果。

是父亲整理冰箱时,于极为孤单的一隅找到的。它精美一如少女的盛装,包装流光溢彩,变出梦幻般的颜色,盒上印着无数什锦的糖果,仿佛向我倾倒而来,一颗颗有着彩虹光芒的糖果,无一不扔向回忆。

……

好像突然间,就从溢着流光的糖纸间,终于读到了点什么,总是患得患失,最后却什么也没有得到,只留下曾经的忘却与如今空落落的期待。“舍不得”其实是对“美”的残酷与迫害。……

在对写作素材进行加工、修改时,教师的指导不应简单体现在帮助学生一对一的细节修改、语言提升,更应强调激发学生自我修改的欲望。教师可通过运用“阅读、模仿、创新”三步骤,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素材在详略安排、写法运用、顺序调整、主题升华等方面改进。

首先,阅读。阅读的指导,重在教师根据学生原有习作的某些不足,给出相应方面可学习范文的阅读建议。此时的阅读,作用主要有两个:其一,让学生从原有的写作思路中跳出来;其二,为模仿打下基础。

作文修改最好是成文后放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看。这样能让人从原来的思路中跳出来,从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审视它,往往更容易发现原来文章中的不足。但习作过程中,时间不容许我们这样做。此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优秀范文,就能让学生暂时离开原有的习作思绪,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范文的可学之处,进而为模仿打下基础。

其次,模仿。阅读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模仿范文的写法,思考自己素材运用的不足之处,进而进行修改和加工。优秀范文写法模仿的重点应在详略安排、写法运用、顺序调整、主题升华等。

再次,创新。模仿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加工素材的方法后对自己的素材进行修改、加工,形成自己独有的习作。所以教师引导时,务必强调模仿的目的不在于简单照搬,而是学习写法后在自己的习作中进行运用。如此,只要勤于思考、勤于模仿、不断提升,学生最终会走向写作创新之路。

历经“阅读、模仿、创新”三步骤的教师引导过程是比较漫长的,一篇习作的素材加工过程可能会持续一至两周时间。但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写作、修改文章的兴趣,那改善的就不是一个素材而是学生写作的思维品质,提升的不是一篇习作而是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建兰中学)

(责任编辑:任媛媛)

猜你喜欢

分类习作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给塑料分分类吧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