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2015-04-27梁锦涛
梁锦涛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则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但目前看来,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不明晰,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以致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屡遭阻碍。
一、创设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激发学生对数学这一抽象学科的兴趣,最佳的途径就是教师尽可能地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互动。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课件出示6个火龙果和2个盘子。
师:6个火龙果平均分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用击掌的方法告诉老师好吗?
师:预备——开始。
(生拍手击掌)
师:(课件出示1个火龙果和2个盘子)把1个火龙果平均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
师:小组合作学习,看一下这个该如何拍手击掌。
(教师认真观察学生的表情,发现没有学生拍手击掌)
师:怎么不拍了?
生1:半个拍不了。
师:那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
生2:不能。
师:那我们现在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在这一节课的导入中,创设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探究,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其中,使得学生进行了有效的互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合作与自主相结合,平衡学生的参与度
具体而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在分组学习之前做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指导合作技能,让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成员说出自己的想法,集体讨论,形成集体意见后,记录员整理并记录。这样,教师就兼顾了小组集体与学生个体的思考,深化了学生自身对数学课堂知识内容的理解,从而促进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最优化,让小学生体认到自己不但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更是独立者,有利于避免“学优生一言堂、学困生无处站”的尴尬情况,整体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欲望。
三、优化学习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从对象来看,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仔细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用手势表示对错,再用自己的语言来评价(教师要求学生表达的语言尽量准确、流畅),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增强学生评价的勇气,培养学生评价的能力,提高学生评价的水平。
从评价性质来看,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评价可分为鼓励性评价、期望性评价和延迟性评价。当学生经过合作探究获得进步或得出一定的结论时,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及时地对他们的合作成果予以表扬或鼓励。当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感到气馁时,教师应该用满腔热情去把这一“冰冻”消解,用期望的眼神去激励他们。因为教师的期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成为他们继续合作探究的动力。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信心十足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延迟性评价。
不少学生认为:只要将分子加起来,分母写上11就行了。笔者先不予评价,再出示另一道题:春蕾小学图书馆各类图书情况是:社会科学类占2/15,自然科学类占1/3,文艺类占1/5,这三类书共占图书总量的几分之几?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学生恍然大悟:只有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才可以将分子直接相加,当分母不同的时候,要先通分。此时教师再肯定他们的合作成果,使得学生明白小组集体的学习成果才是评价的重要指标。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