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肝衰竭疗效观察

2015-04-26匡耀平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17期
关键词:主症亚急性西医

匡耀平

(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人民医院 中医内科,江苏 常州 213139)



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肝衰竭疗效观察

匡耀平

(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人民医院 中医内科,江苏 常州 21313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亚急性肝衰竭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30例)、西医对照组(15例),中西医结合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血清TBIL、PTA水平。结果:治疗第8周,两组患者的血清TBIL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PTA较治疗前升高(P<0.05),并且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血清TBIL水平低于西医对照组 (P<0.05),中西医结合组PTA较西医对照组显著升髙 (P<0.05)。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西医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肝衰竭效果明显,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亚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肝功能;临床研究

肝衰竭会使患者排毒、排泄等作用紊乱,出现黄疸、腹水等一系列症状,危及患者生命。亚急性肝衰竭主要表现为肝功能代偿紊乱现象,病情急、发展快[1]。近年来,临床医学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效果明显。我院对30例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45例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均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制定的《肝衰竭诊疗指南》中亚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入选标准:①符合亚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②有慢性乙型肝炎或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基础者;③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④年龄16~65岁。剔除标准:①纳入对象与入选的标准不符者;②纳入对象不能按本研究计划进行用药,或者违背研究计划的进程,或者使用了不利于评价疗效的其他药物者;③住院治疗不足2周者。按入院编号分成两组(中西医结合组、西医对照组)。中西医结合组患者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30~60岁,平均(35.2±0.2)岁;西医对照组患者15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35~65岁,平均(33.4±0.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西医对照组:基础治疗+对症支持治疗。①基础治疗: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80~160mg,静滴,1次/日;还原型谷胱甘肽1.2~1.8g,静滴,1次/天;促肝细胞生长素100~160mg,静滴,1次/天;或前列地尔10μg,静脉滴注,每日1次。②一般支持治疗:注意卧床休息,不做剧烈运动,减少体力消耗;监护病情;饮食选择高碳水化合物、低脂的食物,蛋白质的摄入要适量;若是进食不足,给予静脉注射来进行补充,每日的饮食总热量不能低于6 272kJ;预防和治疗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度;对于低蛋白血症者,及时补充蛋白或新鲜人血白蛋白,且适量补充凝血因子;加强卫生检查,注意消毒护理,防止医院感染。③抗病毒治疗:对HBVDNA阳性患者,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选择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如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等,如条件允许首选恩替卡韦0.5mg,口服,每天1次;发生病毒基因型耐药者,可加用阿德福韦酯10mg,1次/天,口服;或根据HBVDNA序列测定结果,选择有效抗病毒治疗方案。④免疫调节治疗:中、晚期患者酌情使用胸腺素al(Tal)或胸腺法新1.6mg,皮下注射,每周2次。⑤其他治疗:可适当摄入一些对肠道生态有益的口服液,如乳果糖、肠道微生态调节剂、拉克替醇等。

中西医结合组:基础治疗+中医药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基础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同西医对照组。

凉血解毒、祛湿化疲法,证型:湿热疲黄证,主症:①起病急骤,身目俱黄,尿黄自利或不利;②皮肤瘙痒,胃腺痞满,或口苦泛恶;③舌质紫暗,舌苔黄腻,或少苔或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滑;次症:①容易口渴但是不愿意多饮水;②便秘,或干燥或黏滞;③鼻牙容易出血,皮肤长斑;④肋骨下或腹下内有结块;⑤舌边尖或疲点癖斑,舌下脉络增粗延长。辨证要求:只要有3项符合主症,或者2项符合主症加2项符合次症,且脉象基本符合,即可定性为湿热疲黄症。药方:凉血解毒化癖方。药物组成:赤芍30~150g、茵陈30~60g、栀子9~12g、白花蛇舌草15~30g、白术15~30g、丹参30g、茜草30~45g、狶莶草30~45g、白芨15g。用法:上药每日1剂,水煎至250~300mL,分2次温服。

益气解毒、温阳化疲法,证型:气虚疲黄证,主症:①起病较急,身目俱黄,尿黄,面色晦暗;②乏力,纳呆;③舌体胖大,舌质暗红有齿痕,脉沉迟或弦缓;次症:①腹胀便溏,恶心呕吐;②口干口苦,胁痛不适;③朱砂掌,細蛛痛;④苔白或白腻等。辨证要点:具备第1项主症,且另加其他1项主症与2项次症,舌脉基本符合,即可定性为气虚疲黄症。药方:益气解毒化疲方。药物组成:炙黄芪30g、虎杖15~30g、附片9~12g、丹参30g、太子参15g、白术30g、狶莶草30~45g、茵草30~45g、茵陈30~60g、鸡内金20g。用法:上药每日1剂,水煎至250~300mL,分2次温服。

随症加减:①高度腹胀者,加莱菔子30g,沉香6g;②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20g或焦三仙各l0g;③恶心呕吐者,加陈皮15g,姜半夏10~15g或竹苑15g;④腹浑便塘者,加炒薏孩仁30g,猪苳20g;⑤口干、口苦、胁痛者,加郁金20g,川棟子l0g;⑥皮肤瘙摔者,加牡丹皮20g,秦充20g;⑦痰湿重,舌苔腻者,加陈皮15g,砂仁12g;⑧鼻齿蛆血或肌肤瘀斑者,加紫草30g,白茅根15~30g;⑨失眠者,加酸専仁20~30g,合欢皮20g;⑩五心烦热或手足心热者,加女贞子20g,旱莲草30g。

中药保留灌肠。药物组成:生大黄30g、乌梅30g。用法:由药剂科浓煎成250~300mL,药物在肠内尽量保留120min以上,1次/天,7天为1个疗程。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ALT、AST活性和ALB水平比较

ALT、AST、ALB数据为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治疗前中西医结合组与西医对照组比较:ALT:Z=-0.337,P=0.736; AST:Z=-0.915,P=0.36; ALB:Z=-1.222,P=0.222。均为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ALT、AST活性和ALB水平比较

2.2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BIL、PTA比较

TBIL、PTA数据为正态分布资料,采用t检验,中西医结合组与西医对照组比较:TBIL:t=0.174,P=0.863; PTA:t=0.374,P=0.710。均为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表2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BIL、PTA比较

组别例数(n)TBIL(μmol/L)PTA(%)中西医结合组30354.37±83.7431.14±5.10西医对照组15359.76±122.7131.80±6.46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TBIL、PTA水平变化

治疗第8周,两组患者的血清TBIL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PTA较治疗前升高(P<0.05),并且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血清TBIL水平低于西医对照组 (P<0.05),中西医结合组PTA较西医对照组显著升髙 (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TBIL、PTA水平变化

组别时间TBIL(μmol/L)PTA(%)治疗前354.37±83.7431.14±5.10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第8周54.10(21.20)*#64.44士15.84*#治疗前359.76±122.7131.80±6.46西医对照组治疗第8周100.11(197.55)*50.77±14.0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西医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比较,#P<0.05。

2.4 治疗8周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治疗8周后,中西医结合组:治愈6例(20.00%),显效20例(66.67%),有效1例(3.33%),无效及死亡3例(10.00%),总有效率为90.00%;西医对照组:治愈2例(13.33%),显效6例(40.00%),有效2例(13.33%),无效及死亡5例(33.33%),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研究中45例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分别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单纯性西医治疗后发现,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西医组高,且中西医组患者血清TBIL、PTA水平等相应指标比西医组改善更为明显,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肝衰竭可改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凝血功能,降低死亡率,和胡振斌等[3]的研究结果相似。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肝衰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实用价值,尤其在改善患者血清TBIL、PTA等方面疗效明显,在包括白蛋白、谷丙转氨酸、谷草转氨酶等重要指标的改善方面有一定作用[2]。研究表明,只要辨证论治得当,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肝衰竭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改善生化指标、凝血功能,提高肝细胞的合成功能,从而降低死亡率。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肝衰竭效果明显,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

[2] 谭琦,唐晓鹏.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进展[J].山东医药,2007,47(10):82-83.

[3] 胡振斌,邓桂元,韦艾凌,等.中医药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4):196.

(责任编辑:宋勇刚)

2015-04-23

匡耀平(1985-),男,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人民医院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内科。

R256.4

A

1673-2197(2015)17-0099-02

10.11954/ytctyy.201517049

猜你喜欢

主症亚急性西医
基于多种方法融合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主症选择研究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
中蒙药内外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30例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