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汤加味治疗顽固性胃脘痛临床研究
2015-04-26张双琴
张双琴
(山西省襄汾县人民医院 中医科,山西 临汾 041500)
三合汤加味治疗顽固性胃脘痛临床研究
张双琴
(山西省襄汾县人民医院 中医科,山西 临汾 041500)
目的:观察三合汤加味治疗顽固性胃脘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顽固性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拟三合汤加味治疗,每天1剂,连续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胃脘疼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食后胃胀、食欲不振、倦怠乏力、便溏症状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治愈44例(36.7%),显效56例(46.7%),好转20例(16.6%),无效0例(0.0%),总有效率为100.0%,Hp根除率为67.5%(81/120),病理有效率为70.0%(84/120),胃镜有效率为86.7%(104/120);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出现胃脘再次疼痛患者12例(10.0%),幽门螺旋杆菌复发患者8例,复发率为25.8%(8/31)。结论:三合汤加味治疗顽固性胃脘痛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顽固性胃脘痛;三合汤加味;温中和胃
胃脘痛为胃肠病症常见病、多发病,包括由胃神经官能症、消化性溃疡及急性或慢性胃炎等引起的胃部疼痛症状。中医认为该病主要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及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引起,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表现为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1-2]。三合汤为著名老中医专家焦树德先生的治疗经验方剂,治疗虚实寒热证、久治不愈型胃脘痛具有良好的效果。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胃脘痛患者,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采用散郁化滞、温中和胃、调气养血的治疗原则,自拟三合汤加味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顽固性胃脘痛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51.7±13.2)岁,病程3~8年,平均病程(5.1±2.4)年。确诊为胃炎患者72例,包括浅表性胃炎患者41例、肥厚性胃炎6例、萎缩性胃炎25例。伴有异常性增生患者7例、肠上皮化生患者16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31例;其他患者17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胃镜检查证实为胃炎或胃溃疡,且均有长期胃脘部疼痛病史,大多已服用胃痛治疗药物,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反酸嗳气、恶心呕吐、厌食消瘦等。中医征象表现为舌苔薄、白,脉搏沉细,大便干或溏等。
1.2 方法
三合汤配方为[3]:制香附6~10g,高良姜6~10g,乌药9~12g,砂仁3~5g,百合30g,木香6g,丹参30g。加减治疗:胃寒盛者,加砂仁为6g,减丹参为20g ,加干姜3g、吴茱萸5g、高良姜10g ;标热本寒者,减高良姜为5g,去砂仁,加炒黄芩9g、炒黄连6g;中湿化者,加茯苓10~15g、陈皮10g、半夏9~12g、木香6~9g;肝郁犯胃者,重用香附,轻用高良姜,再加厚朴10g、柴胡9g、白芍10g;大便色黑、潜血阳性者,加生藕节15~30g、白芨粉9g、茜草炭12g;胃阴不足者,加麦冬6g、沙参9g、白薇10g、知母9g,去砂仁,减高良姜为3g;通过胃镜检查,胃黏膜充血及水肿糜烂、分泌物较多者,加蒲公英、仙鹤草;胆汁返流者,加代赭石、旋覆花;胃腺体萎缩者,加乌梅、木瓜;胃黏膜脱垂者,加生黄芪、太子参;病理诊断有异常增生或化生者,加生黄芪、山慈姑、白花蛇舌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可加三七粉、蒲公英、黄芩;合并溃疡者,加白芨粉。水煎取汁300mL,每日1剂,每日3次,饭后1h服用,连服15天为1个疗程,待临床疼痛症状消失后改为散剂或丸剂巩固3个月。
1.3 疗效标准
中医评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胃脘痛相关内容,将患者每个症状按主症无、轻、中、重分别记为0、2、4、6分,次症分别记为0、1、2、3分[4]。药物治疗效果参照我国内科脾胃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胃脘痛疗效评定标准,疗效评价分为痊愈、显效、好转及无效四个标准。痊愈: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半年内未出现胃脘痛症状,胃镜病理查示患者胃黏膜基本恢复正常;显效:患者胃脘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半年内未见复发,胃镜病理检查基本恢复正常;好转:患者胃脘痛症状好转,半年内疼痛偶有发作,但疼痛程度明显较治疗前明显减轻,疼痛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大大缩短,胃镜病理检查好转;无效:患者症状及胃镜检查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患者中医主要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患者胃脘疼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食后胃胀、食欲不振、倦怠乏力、便溏症状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患者中医主要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 临床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
治疗后,痊愈44例(36.7%),显效56例(46.7%),好转20例(16.6%),无效0例(0.0%),总有效率为100.0%,Hp根除率为67.5%(81/120),病理有效率为70.0%(84/120),胃镜有效率为86.7%(104/120);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出现胃脘再次疼痛患者12例(10.0%),幽门螺旋杆菌复发患者8例,复发率为25.8%(8/31)。
3 讨论
胃脘痛为消化内科常见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多由饮食不节或者外感寒邪所伤。由于机体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或劳倦过度、情志不调等因素,导致“邪证伤及脾胃,使脾气受伐,脾脏运化无力,脾升胃降失和,气血生化无源,后天之本失能,致气血双虚;寒邪内侵,胃体失养,不通则痛”;“肝气不疏,气滞血瘀,气机不利,病久入络,加之误治、失治,终致虚实夹杂,气血同病,缠绵难愈,日久可形成有形之积,致癌生变而形成顽固性胃脘痛”[5]。
三合汤主要由百合汤、丹参饮、良附丸三方组成,其中丹参饮为治疗胃脘疼痛及心胸痛的有效药物,药方中丹参味苦性微寒,可通经止痛,具有生新血、活瘀血之良效。研究发现,丹参具有改善胃部微循环,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可有效抑制胃部炎症反应及组织异常增生,促进胃黏膜固有腺体的再生,有效抑制病原体微生物繁殖,对幽门螺旋杆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6]。良附丸主治肝郁而寒凝气滞型胃脘痛,方中香附性宣畅,可有效畅通对八脉、十二经之气,并兼入血分,“利三焦而解刘郁,止心腹诸痛”。檀香具有理气开郁之功效,可利胸膈调脾肺,具有治疗心腹诸痛的功效;砂仁行气调中,可助消化,醒脾开胃。三药合用,具有相辅相成之妙用,丹参功同四物,砂仁兼益肾,对顽固性胃脘痛的难愈之气滞血瘀、正气渐虚具有养血益肾、醒脾开胃、活瘀止痛之功效。百合兼之补中益气、降肺气,泄胃郁之气,调节诸气,对经久反复胃脘痛导致的气血皆伤效果良好。研究证实,百合富含的特异蛋白及柔质黏液可有效保护胃黏膜,防止胃酸对胃的侵蚀作用,从根本上杜绝胃脘痛发生和发展[7]。
本研究以三合汤为基础治疗,胃虚寒热实证患者辅以加减方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45-147.
[2] 张翔茹,赵迎盼,李媛媛,等.周乐年教授治疗胃脘痛用药特点[J].中医学报,2014,29(3):354-356.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4] 郭利军,张军领,刘琳.董子亮疏肝和胃方从肝论治胃脘痛[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6):40-41.
[5] 王垒,高积粮,王皓.慢性胃脘痛治疗经验浅析[J].世界中医药,2014,9(6):764-765.
[6] 刘海烁.加味三合汤配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4,37(3):25-26.
[7] 刘海烁,胡展华.三合汤加味治疗胃脘痛 82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3,31(4):97-98.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4-12-04
张双琴(1970-),女,山西省襄汾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
R256
A
1673-2197(2015)08-0112-02
10.11954/ytctyy.201508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