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结合针灸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2015-04-26刘佳
刘 佳
(曲靖市中医医院,云南 曲靖 655000)
推拿结合针灸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刘 佳
(曲靖市中医医院,云南 曲靖 655000)
目的:研究推拿结合针灸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推拿联合针灸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痊愈3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痊愈20例,有效2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推拿联合针灸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肌肉痉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推拿;针灸
现代社会生活压力较大,一些上班族由于长期埋头工作和不正确的坐姿导致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临床多采用保守方法治疗该病,如颈椎牵引、针灸电疗、药物内服等,但治标不治本[1]。本研究采用推拿联合针灸治疗50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25~40岁。排除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障碍以及精神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取夹脊穴、风池穴与百会穴,常规消毒皮肤,使患者保持正坐位,采用30号1.5寸毫针沿百会穴后顶方向皮下针刺1.2寸,沿风池穴对侧目内眦方向刺1.5寸,夹脊穴直刺1寸,每次行针35秒,留针30min,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推拿治疗,医生立于患者后方,对肩颈部进行推拿,以舒筋活络,缓解肌肉痉挛。然后对患者下颌做抱球状,慢慢摇动颈椎,放松肌肉后,快速对其颈椎作伸拉斜拔法,可听到弹响声。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2]。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者颈椎症状全部消失;有效:患者颈椎症状有所缓解;无效:患者颈椎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总有效=治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痊愈3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痊愈20例,有效2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3 讨论
交感型颈椎病临床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舒缩功能异常。因此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时,还常伴有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表现。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病理机制为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对周围交感神经末梢产生刺激,导致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头晕目眩、头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推拿是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方法,可有效缓解肌肉酸痛、痉挛,解除粘连,改善血液循环。针灸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舒筋止痛。在患者颈背部反复作掌揉,行探法和一指禅推法,在风池、风府、肩内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位作点、压或拿法,在斜方肌与提肩胛肌处行弹拨法。风池、风府是治疗眩晕的要穴,针刺之具有醒脑开窍、祛风止眩的功效。其中天宗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位于第2颈椎上缘,可调节颈部肌肉张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肩井为经外奇穴,约在第5颈椎下缘,主治诸虚百损。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痊愈3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痊愈20例,有效2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推拿联合针灸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肌肉痉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避免睡眠不足和长时间保持同一种姿势,加强锻炼,避免疾病复发。
[1] 吴成举,谢鑫,茹东风.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3(5):467-468.
[2] 肖青云.推拿配合针灸治疗交感神经椎动脉混合型颈椎病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0):38-39.
[3] 刘晓丽.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J].中国保健营养,2014,8(1):527-528.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5-05-15
刘佳(1978-),男,云南省曲靖市中医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
R244.1;R681.5+5
A
1673-2197(2015)18-0095-01
10.11954/ytctyy.201518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