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牧区教育的“理塘实践”

2015-04-25叶强平张黎萍张黎萍

今日中国 2015年7期
关键词:理塘县理塘牧区

文|叶强平 、张黎萍 图|张黎萍

牧区教育的“理塘实践”

文|叶强平 、张黎萍 图|张黎萍

六一儿童节,理塘小学举行升旗仪式

如今,理塘县第三完全小学共有来自24个边远牧区的1641名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带来的实惠。

理塘县位于甘孜州西南部,幅员面积1.43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达4300米。每平方公里不足4人的人口密度,让地广人稀在这里有了足够的解释。农牧民群众居住高度分散、各乡村语言互不相通,成为牧区教育的最大难点。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理塘县积极整合教育资源,探索走集中办学并实施双语教学等路子,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放牧少年进课堂

“政府对我们牧区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给予极大的关心和帮助,我们也真诚地希望为牧区的孩子们创造一个更优质、更轻松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在我们这里读书的孩子们都是包吃、包住、免学费,家长们和孩子们都很满意,周边县的家长们都争相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读书。目前,理塘县有8000多名寄宿学生,预计2016年将达到1.2万人。”理塘县第三完全小学校长达瓦扎西介绍道。

在取消了帐篷小学、马背小学后,如何满足农牧民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成为理塘县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2001年,寄宿制教育在理塘县逐步推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这种集中投入、集中建设、集中师资、集中生源、集中管理的办学方式,使理塘县各个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质量,教师积极性和学生入学积极性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源入学要求,虽然年财政收入不过4000多万元,少数民族贫困县帽子还没有摘掉,理塘县县委、县政府还是想方设法筹措了上亿元资金,新建了理塘县第三完全小学(简称“三完小”)。

2012年秋季,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标准运动场、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公寓、学生活动室等设置一应俱全的“三完小”矗立在理塘。学校规模大、设备齐全、双语教学等办学特色使它成为了甘孜州,乃至四川省藏区寄宿制小学的典范。如今,理塘县三完小共有来自24个边远牧区的1641名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带来的实惠。

“留守儿童”的爱

洛绒达瓦是三完小二年级三班的学生,他家在离学校几十公里的边远牧区,读书期间很难回家,父母也只能在到县城采购生活用品时来探望他,洛绒达瓦成了学校的“留守儿童”。

像洛绒达瓦这样的孩子在三完小并不是个例,学校了解情况后,召开全校教师大会,一致同意在完成教职工与农牧户结对认亲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了学校行政班子与“留守儿童”结对认亲、教师与学生寝室结对,让每名学生都有“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

洛珠与洛绒达瓦结成了帮扶对子,成为洛绒达瓦的“爱心妈妈”,从这以后她不仅是洛绒达瓦学习上的老师,也是他生活上的“妈妈”。理塘县属高海拔地区,气候十分寒冷。见洛绒达瓦穿着单薄,洛珠专门为他购买了衣服、鞋袜以及书包和学习用具。只要能抽出时间,洛珠总是将洛绒达瓦接到自己家中度周末,洛绒达瓦成为了洛珠家庭中的一员。

在“爱心妈妈”曲燕玲老师的带领下,1楼17号寝室的女生们对寝室进行设计,同学们看着经自己双手“打扮”的寝室变得更加漂亮都开心地笑了。丹珍同学说:“我牧区的家已经搬进了国家新建的定居房里,放假回家后我也要和姐姐一起布置我们的新家。”

洛珠、曲燕玲老师只是学校众多“爱心爸爸”、“爱心妈妈”的代表,走进学生宿舍楼,每一间学生宿舍门上都张贴着一张照片,是该宿舍的学生和“爱心妈妈”或“爱心爸爸”的合影,上面还清晰地打印着“爱心妈妈”或“爱心爸爸”的电话号码,以方便学生家长联系。

校长达瓦扎西说:“这种做法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还积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今年六一儿童节,学生扎西的父亲来学校和孩子一起过节,“看见老师们正在帮孩子们搞个人卫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真的非常感谢。我把孩子放在学校很放心。希望老师今后更加严格地要求他们。”

理塘县第三完全小学校长达瓦扎西介绍学校发展情况

优势教育资源惠及牧区

在理塘,有拉波话、下坝话,隔几座山,过几个牧场,藏话都可能完全不同。语言不通成为当地人学习、生活中最大的障碍。三完小在教学中同样要面临这一难关。

六年级的赤称多吉来自拉波,父亲是汉族,所以他既懂拉波话又会汉语,于是赤称多吉就义不容辞地成了拉波“老乡”的“传话筒”;藏文老师格绒罗布听不懂学生的下坝话,同事格绒拉姆老师就来当“翻译”在三完小,同学之间、老师之间、老师与同学之间,互相提供翻译“服务”的情景经常出现。

为了尽快普及普通话,学校语文教研组率先行动,组织教师编纂《每日一语》手册,在全校一至三年级积极开展“每日一语”普通话、康巴语推广活动。每位科任教师在上课前教学生一句日常用语,同时教学生用普通话与教师交流。在“每日一语”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能把所学到的语句融汇起来,构成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学校还开展了“每周一文”活动,要求四至六年级的学生每周写一篇文章参加评比。评比小组从每个年级中选出两篇优秀文章进行奖励。“每日一语”、“每周一文”活动使双语教学的成果正逐步显现,现在孩子和父母上街,孩子成了藏汉语翻译,这让从未走出高原,从未离开过牦牛的牧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另一片天。

除了双语教学,现代化教学设备也使牧区的孩子们了解了许多“山”外面的信息和知识。会动的羚羊、唱歌的鸟儿电子白板把原本抽象的东西变得直观,学生不但加深了理解,也在快乐中吸收知识。六年级一班的当秋志玛说:“我哥哥上学时从来没见过电子白板;他知道电脑,但从没用过。现在我可以骄傲地告诉他,我会用。”

目前,学校配备有多媒体演播系统36套,语音室、网络教室各一间,校园广播系统和舞蹈系统各一套。数字化校园(监控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学校网站正式开通,学校信息化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通过集中办学模式,理塘县很好地解决了牧区教育这道难题。“三完小向全州和全省体现了理塘民族教育发展成就,展现了牧区集中办学优势、规模办学成绩的窗口,是理塘打造全省牧区集中规模办学第一示范县的窗口!”理塘县委副书记曾维勇说。

猜你喜欢

理塘县理塘牧区
基于PRAC法则的理塘抖音短视频营销策略研究
调查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从“丁真走红”谈脱贫攻坚新路径
新巴尔虎左旗
极地果蔬:天空之城的新名片
“世界高城” 有了公交车
关于加快建设农村牧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