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制度德性的大学生奖学金制度改革趋向

2015-04-24陆晓静

关键词:奖学金大学生

陆晓静

摘 要:文章从制度德性的视角分析了合德的高校奖学金制度在制度设计和运行中的特点,据此认为奖学金制度是具有德育可能性的,并从德育立场、德育动机、德育方式和德育效果四个维度论证奖学金制度与德育的契合,提出基于制度德性的大学生奖学金制度改革趋向。。

关键词:大学生;奖学金;制度德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3-0063-03

在德性的高标面前,金钱一向被视为粪土;义利之辩中董仲舒也有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否金钱之于道德就一定不但无助反而有害,在本文中,是否大学生奖学金制度必然也不会有德育上的可能性?加之现今日益功利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现实态度更对高校结合奖学金制度开展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金钱与道德的分野、功利态度与道德引导的张力,这些都让大学生奖学金制度的德育可能性存疑。但是,基于制度德性的视角,个人道德是对制度德性的折射,如果大学生奖学金制度不断趋向德性的完善,制度影响下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也是可能发生的。本文正是从这样一个视角来说明“善”的大学生奖学金制度的德育可能性的。

一、制度德性与大学生奖学金制度

(一)制度德性的内涵

制度德性,也就是制度伦理,意指制度的合道德性以及合道德性的程度,是对制度作道德评判。制度德性本身是一个有结构的整体,可分为制度设计德性和制度运行德性两部分。制度作为个体生存的更具基础性的框架,其所蕴含的价值导向对生活于其中的个体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恶劣的制度让好善之心无处兴发,而良善的制度却能让为恶之心无间藏身。

(二)大学生奖学金制度的类型

我国的大学生奖学金制度是一个有层次有功能分化的制度体系。按层次可分为国家级的奖学金、高校自设的奖学金以及社会出资设立的奖学金;在功能上,有偏重资助的,如国家级的国家励志奖学金,有奖优型的,如国家奖学金。笔者认为,各类奖学金的具体制度安排尽管不一样,但作为一项关乎道德影响的制度都是可以进行“善恶”考察的,即从制度德性看,任何良善制度的德育可能是有一致性的,因此对这样一个奖学金制度体系不作更为细致的区分。本文的大学生奖学金制度就是对这样一个制度体系的指称。

(三)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简单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德育,包括各类德育课程等;一类是隐性德育,例如环境的影响等。制度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属于后者,在德育中,制度通过提供一定的育人环境起作用。可以认为,如果制度本身是良善的,那么基于制度的教育环境就是善良的,在环境中浸染的学生也会受到不知不觉的正向影响。尤其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心智日渐成熟的个体来说,直接的道德教育如果方式不当很可能带来逆反心理,间接的环境熏陶、制度濡染很可能会事半功倍。

当然这一切正向的连锁反应的起点是,制度本身的合道德性,那么“善”的大学生奖学金制度该是什么样子?

二、大学生奖学金制度的设计德性与运行德性

制度德性按动静连贯的次序可分为静态的设计德性和动态的运行德性,这两种德性的生发处、着重点不同,以这样两种视角分别考察理想的奖学金制度的德性,可以对奖学金制度的制度德性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设计德性之理想“善”

在理想的制度设计过程中,制度设计者的个人价值偏向是应该尽量予以排除的干扰因素。在韦伯设想的严格意义下的科层制组织中,个体的人仅是作为组织机体的一部分存在的,个体毫无偏向趣味可言。在这样的组织模式下个人的因素才可能被有效排除,才能真正做到一切基于理性、不偏私。且不论这样一种基于理性的管理模式是否适用于高校的管理,仅就高校在向这样一种管理模式的转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畸形的官僚——行政体系而言,似乎中国高校中的制度设计者不免会受到更多个人因素的干扰。这样一种现存的体系在设计的一开始就让制度德性先天不足。但严格说来,程序的不公正并不一定就会带来实质上的偏私。在一定程度上这样一种政策设计模式可以被视为精英决策的一种变式,精英作为特定领域的专家承担相关领域的决策责任。相关精英在高校奖学金制度的设计过程中,如能基于一种对众人之事体谅和关照的道德情怀制定制度,此情怀总会在具体的制度设计德性中彰显出来。

奖学金制度的设计德性具体可以从两个角度体现出来。其一是制度设计的立场,一项有着人文关怀的制度不会站在受众的对立面以压制性的淫威施暴于学生的心理,当然这并非要求制度放弃自身的权威性,而是要实现刚性的要求与柔性引导的统一。大学生奖学金制度的设计立场只要是两者结合,就能在制度与个人之间留出一道自由的空隙,而这道空隙正是培养独立自由个体的必要空间。其二是制度设计的动机,动机在道德的考量中一直处于凸显的位置,康德的自由意志论强调动机的纯粹性,由此看来基于动机的考察分析一项行动的道德性是合适的。就奖学金制度的设计而言,其动机只要是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而非以某一尺度将学生分等,这样的制度动机就会反射出德性的光辉。

(二)运行德性之实际“善”

不同于落实在文本上的制度设计中的德性,制度运行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德性的存在方式更具有生成性、互动性,运行德性的善正是在这样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的。除了对过程的考察,根据功利主义伦理学家对道德的思考,制度运行结果的道德性也是衡量制度德性的重要维度。奖学金制度的运行德性也就可以从运行方式、运行效果两个维度来评价。

在运行方式上,只有合乎道德的方式才能带来正向的道德影响。成功的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前者要求知情行的统一,而后者可以停留在认知的层面。良善的奖学金制度对学生的道德产生着正向影响,因为其不止于制度背后善的理念的自然呈现,也依赖具体执行制度时执行者以自身的道德情感点染学生的道德情感,为学生将认知转化为行动提供了持久的动力。一个制度的良善性不会自我实现,必须依赖良善的执行方式,奖学金制度的执行者在公正、尊重、关怀等道德原则下承担着制度运行中的德性要求。在运行效果上,任何一项制度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其效用是有限度的,虽然功利主义者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标准遭人诟病,但否认效用评价标准的客观存在又不免偏颇。笔者认为暂可借鉴这样的评价标准,但在此受到关注的是制度运行结果给学生带来的道德感受和道德影响。良善的奖学金制度的运行德性在结果上,其着眼处不是学生的物质满足感与不足感,而是对学生后续道德行为的影响,即达成一个让学生在后续的生活学习中继续追求“善”的事实,而这正是高校奖学金制度的运行结果对道德教育的意义所在。

三、基于制度德性的奖学金制度对大学生德育的积极影响

在设计和运行两方面都坚守“善”的大学生奖学金制度作为一种学生德育的资源,其自身的德性特征又与德育本身的规律性有着暗契。

(一)德育立场:能者从之

大学生奖学金制度的规范对象仅限于想要获得奖学金的人,只有那些有自我提升要求的人才会感觉到奖学金制度的压力与动力,这样一种规范面使学生自己保留了相当大的自由性。在这样的意义上,奖学金制度就像是一面导向性的旗帜,感召着而非强制着每个个体。制度的非全面性、非强制性的特点正为个体道德的自然兴发留下了一片自由的空间。德育理论中的价值澄清理论认为,真正的道德教育是个体在面对尽可能多的选择方案时教师通过澄清的手段,使学生自己基于理性做出自由选择,只有经历了这样一个不带强制性的选择过程,个体才会形成珍视之心。奖学金制度彰显着一种中道而立、能者从之的立场,这种非强制性正提供了一份德育所需的自由度。

(二)德育动机:成其所是

大学阶段是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的关键阶段,只有经历了这样一个自我探寻的过程,个体才会真正知道该去往何处。在一定意义上,奖学金制度为个体可能还不确切的自主选择提供了一份外界的确证。另一方面,奖学金制度内在构成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基于特长的发展,让学生成其所是。这样两个方面的特点对德育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奖学金制度的设立是一种必需的德育激励和指引。当然,这样一种个人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向并非忽视对学生道德上的一致要求,而是不再强调这种要求的外在性,相反,通过提供学生认识自己的机会,让学生进而认识到共同的人性基础上的道德内在一致性。这样的道德律因为有了自身的探寻思考而更加深刻,同时相同的人性又保证了道德探寻结果的相像。奖学金制度给了学生道德上成其所是的选择机会,同时,这样各德其德的结果却往往是德德与共。

(三)德育方式:春风化雨

理想的奖学金制度中的德性一定包含着制度运行方式上的合德性,这既是一种理论上的应然状态,也是一种现实中值得孜孜以求的目标状态。合道德的运行方式基于不同的情境会有不同的呈现,但其核心一定是人性与人性的相遇和感化,只有形成这样一种能够触动心灵的关系,在制度运行中道德的正向影响才会真正化育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奖学金制度的运行过程中因为涉及利益分配的问题,尤其在学生日益现实化的社会背景下,强调通过制度执行者的道德品质春风化雨般的感化学生,似乎有些太过理想化。但制度执行者的行为方式对奖学金制度的德育可能性的开发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如果高校的奖学金制度执行者能够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让学生在感受到制度的严肃性时也能顾及学生的人格尊严,这样的运行方式虽然不能让所有学生满意,但却会让所有的不满在道德原则下低头。

(四)德育效果:乐学乐群

奖学金制度的设立不管是侧重于资助还是奖励,其目标都是要让学生能够专注于学业,这样一种制度的旨归却因为涉及经济利益而在制度运行过程中遭到冷遇,更有甚者经济利益成了引发学生间、师生间矛盾的导火索。这样的现实运行状况完全与乐学乐群无涉。至此不能不反思经济利益的外部激励带来的明显的负面效应。在德育上,经济利益的外部驱动能否带来内部的道德发展,这是值得疑问的。但必须承认学生的道德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根据德育的个体功能的三个阶段的划分,即生存、发展和享受,处在生存阶段的个体是基于道德的利己性进行道德行动的,即认为之所以践行道德是因为个体在利他中能够实现合理的利己。在这样一种初始阶段的道德发展中,外部激励是有必要、有价值的。但也必须承认这样一种外部的经济驱动在促进德育上力量是有限的。由此看来,奖学金制度在运行效果上若要具有道德性,就不能仅止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对学生价值行为的影响,而是应该有制度道德的支撑。理想的奖学金制度德性保证了其本身不会是单薄的金钱驱动,外部的经济利益只是不期然的际遇而已。但现今奖学金制度运行效果的道德影响力远不能让学生真心地乐学乐群,这或许正说明了现今的奖学金制度不合理。

四、基于制度德性的大学生奖学金制度改革趋向

以上通过对奖学金制度的制度德性的分析以及理想奖学金制度的德育积极影响的分析,试图论证大学生奖学金制度确实存在有待开发的德育可能性。但现实中的奖学金制度自身的德性还有待提升,这就使其德育功能的发挥不尽如人意。本文尝试对奖学金制度的完善提出几点建议。

(一)物质与精神并重

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单凭经济利益的物质引导很可能只是在迎合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沾染上的功利主义习气,尤其是考虑到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大学处在这样一个时代自然无力与社会相抗衡,但是如果大学都逃避坚守人类精神家园的道德责任,这将是大学堕落的开始,也是整个社会的不幸。所以,奖学金制度应该尝试将物质与精神相结合,不单单进行物质奖励,更要进行精神奖励。

(二)科学与人文结合

在我国,高校对奖学金制度的设计运行有很强的自主性,各高校根据自己的情况研究制定了具体的可量化的评选指标,各种难以量化的学生发展项目通过拆分组合,在科学思维的指导下严格以数字排名进行取舍。这样一种奖学金制度的设计模式相较以往的主观评价似乎更具科学性,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一是这样一种分项赋分的适恰性;其二是这样一种量化排名方式下带来的人文关怀的缺失。冷冰冰的数字只会让学生感受到制度的冷漠,而不会提供给师生一个能够进行沟通的人性化平台。因此,奖学金制度如果要想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作用就必须改变对科学性的极端化追求,而是要注重人文关怀,在制度设计中坚持将学生视为有个性的、不可完全量化的人。

(三)权威与民主并行

一项制度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才能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但权威与制度并非是相伴而生的,权威是有条件的。韦伯将作为权威的人分为三类,即传统型、魅力型和法理型,一项制度的权威虽不同于人的权威,但也可以按此思路做出区分。可以认为制度的权威来源于这样三类,其一是制度的传统,朝令夕改的制度是没有权威可言的;其二是制度的效果,一项制度只有通过好的实践效果才能确证自身的权威;其三是制度的法理性,这包括制度的制定程序以及制度的上位法理。基于第三点的意义上提出民主对于制度权威的价值。就大学生奖学金制度而言,这样一个制度的制定只有经过学生参与制定的民主过程才会使制度被学生自愿服从。因此,高校的奖学金制度要实现权威性必须加强民主性。

(四)过程与结果兼顾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统一是评价的一个发展方向,奖学金制度的有效运行一定是基于科学的评价方式,也只有基于一套科学的评价方式才能让奖学金制度的运作结果体现出公平的道德实质。我国高校的奖学金制度多是基于最终的成绩排名来筛选学生,这样的评价很容易造成一些错误,尤其在一个考试诚信存在问题的高校,这样的安排很容易埋没一些真正有向学之心的人。因此必须拓展学生评价的视野,将过程评价纳入评价体系。而且就结果评价来说,必须承认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一开始的基点就有差异,因此简单的横向比较很难说明真正的问题,而应该采用增量评价的方法,将前期的差异剔除,尝试以每一阶段获得进步的程度作为奖学金获得与否的考虑依据。

综上所述,奖学金制度不断趋向于完善的过程正是其制度德性不断完备的过程,而具有德性的制度是完全可以作为德育资源进行开发的。当前我国的奖学金制度要想实现与德育的良性互动,首先需要的就是从制度设计到制度运行不断提升自己的合德性。在德行修养上,合德的奖学金制度带来的物质奖励不是终点,而只是个人在道德修养上的一次外来的推动。

参考资料:

[1]汪肖良.制度德性与个人道德[J].学术月刊,1999,(5).

[2]彭定光.制度运行伦理:制度伦理的一个重要方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3]刘超良.德育:寻求学校制度的德性变革[J].现代教育科学,2005,(5).

[4]檀传宝.论德育的功能[J].中国德育,2008,(9).

[5]赵贵臣.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6]胡金木,王云.校规的制度德性审视[J].中国教育学刊,2007,(10).

[7]杜时忠.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

[8]吕耀怀.道德建设:从制度伦理、伦理制度到德性伦理[J].学习与探索,2000,(1).

[9]张浴日.论高校奖学金制度德育功能的发挥[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1).

猜你喜欢

奖学金大学生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对那些获得电竞奖学金的人来说并不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获取奖学金后的花费去向调查研究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感恩的心——20名获得康世恩专项奖学金学生的来信摘录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